诸葛亮面试

三顾茅庐的故事,说得上妇孺皆知。

一直以来,这个故事的主题都被解读为君主求贤若渴,最终以诚意感动大贤。第一个讲这个故事的诸葛亮,在他著名的《出师表》里是这样讲述的:“先帝不以臣卑鄙,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在诸葛亮的叙述中,这个故事的情节、主题都已经完全规定好了。随后的陈寿,就是沿着诸葛亮的思路往下讲的,他说“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陈寿还记录了刘备和诸葛亮见面之后的谈话,就是著名的《隆中对》,显示了诸葛亮确实是一个具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的大贤,值得刘备三顾茅庐。最后,再经过罗贯中的加工、演义,赋予了这个故事以血肉,给故事插上了翅膀,使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成为历代知识分子最为羡慕和向往的君臣关系。

我感兴趣的是,在刘备和关羽、张飞一次次计划去隆中拜访诸葛亮的时候,诸葛亮究竟在干什么?

按照原来故事的逻辑,诸葛亮应该是一次次借故躲开,藉此来考察刘备的诚意。但是,完全相信了这个说法的话,我们就上诸葛亮的当了。这个足智多谋的聪明人,一定在那儿洋洋得意,得意他的假象,又一次蒙蔽了我们的眼睛。

诸葛亮当然需要考察刘备的诚意,并观察刘备的抱负和志向,但是,以诸葛亮的聪明睿智,完全可以通过一次谈话洞若观火,根本没有必要一次次避而不见,显然,他需要利用这一段时间,去做更为重要的工作。

诸葛亮要做的更为重要的工作,第一步就是研究刘备。刘备的志向、抱负、对自己的诚意当然是要研究的,但更需要研究的是刘备的前途。从我们后世的眼光看,刘备是杰出的历史人物,具有很多重要的优秀品质。但是,在当时人的眼里,刘备在遇到诸葛亮的时候,显然成就有限,算不得一颗政治明星。虽然在此之前,知人善任的曹操曾对刘备说过:“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但刘备当时的成就,还没有让更多的人认识到这一点。当时也没有新媒体、网络这样发达的传播渠道,曹操也还只是群雄中的一个,他随意的一句言论还不足以以最高指示的形式向天下传达,诸葛亮未必知道曹操这句话。也许诸葛亮的好友徐元直曾经给诸葛亮介绍过刘备的情况,但诸葛亮必须通过自己的深入调研和精密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毕竟,这是关乎一生命运的大事。

诸葛亮的结论是,刘备是一个仁义贤明的君主,他的事业前途远大,值得用自己的一生去和他追求一个伟大的理想!

那么,该如何追求这个伟大的理想?在这个过程中,自己又能够起到什么作用?

回答这个问题,要比回答第一个问题难得多。丝毫不用怀疑诸葛亮这个时候已经具备了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对于天下形势,一定已经在心里做过无数次的分析。但是,他一定没有站在刘备的立场上,分析过刘备集团应该如何适应这个形势,并从中脱颖而出。那时候,刘备的力量那么弱,兵,不过数千,将,不过关张;地盘那么小,驻扎在新野这块弹丸之地,而且,还是以依附刘表为代价才换来这么一块栖身之地;经历那么惨淡,先后依附过吕布、曹操、袁绍,最后惶惶如丧家之犬,不得不投奔刘表。这样一个虽有无限潜力现实却无比艰难的集团,路,在哪里?该如何去开创一个辉煌灿烂的大局面?

搜集情报,分析形势,预测未来,寻求道路。渐渐地,一篇辉耀古今的隆中对在诸葛亮的胸中形成了。

刘备又来了。这一次诸葛亮再也不用找什么借口避而不见了。他无比自信的打开大门,对刘备和盘托出他酝酿已久的伟大战略。这时候的诸葛亮一定是闪闪发亮的,他的一席话让刘备如醍醐灌顶,拨云见日!这时候的刘备,一定是心潮澎湃,热血沸腾,随着诸葛亮鞭辟入里的分析,他觉得自己的胸怀迅速开阔,境界不断提升,眼前的道路,也变的开阔、坚实。于是,两双手,历史性地握在了一起,两颗心,融化在同一个目标之中。历史,将为此发生改变!

诸葛亮的面试,无疑是历史上最为成功的面试。他知道,一个历史性的机遇正在向自己招手,他也相信,自己的才能足以把握这次机遇。但是,他想要刘备也相信,自己正是他苦苦寻找的那个开创历史的伟大助手。因此,他用那么长的时间,做了最充分的准备,大到宏伟的战略,小到一个字句的斟酌。今天,我们回望这段历史的时候,往往羡慕诸葛亮与刘备的风云际会,却常常忽略了诸葛亮为这次见面所付出的巨大心血。

你可能感兴趣的:(诸葛亮面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