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情李陵(下)

天汉二年出征的几路大军皆无功而返,包括汉武帝器重的姻亲李广利。李广,李广利仅一字之差,没准李广利的父亲因为听说过李广的英雄事迹,才给儿子起了一个相近的名字。只可惜李广利的军事才能实在不敢恭维。虽说他的成名之战是打败了大宛,得到了汗血宝马,可付出的代价却是极其惨重。这次远征的胜利在我看来更多是得益于当时汉朝强盛并极其丰富的人力和物力,可以支撑大规模的消耗战,即使换做他人,估计都可以获得胜利的结果,付出的代价也会比李广利要少很多。只不过汉武帝是要把李广利推到当年卫青、霍去病的位置而已。

也正是如此,李陵不情愿在才能平庸的李广利手下当押运粮草辎重的粮草官而是独率偏师出征。事实上也证明了李陵在指挥才能上要优于李广利。假设一下,如果汉武帝可以任人唯贤,让李陵为主帅,那么这场战争的结局将很有可能被改写。我相信当时汉武帝也在事后明白了自己所犯的错误,为了掩饰自己的有眼无珠,因此迁怒于说了几句公道话的司马迁,对其实施残忍的宫刑。并对一个不确凿的消息——李陵替匈奴训练部队信以为真,族灭了李陵全家。而最具讽刺意味的是几年后因为宫廷斗争,汉武帝又处死了他曾精心培养的李广利全家。当在前线同匈奴作战的李广利得知消息后,随即投降了匈奴。不过投降匈奴没几天的李广利并没有过上安稳的日子。因为他得罪了匈奴王庭中的实力派卫律,最终成为了祭天的祭品。不过李广利也算是个爷们。临死前喊出了“我死后匈奴必灭”的诅咒。巧合的是他死后几个月,气候骤变,天降大雪,冻死了大量的民众牲畜,匈奴国力大减。估计李广利至死也没有想到,搭上数以万计汉军士兵的性命,数次劳而无功的征战,还不如他的死令匈奴受到的损失更为显著。

李广、李敢、李陵,祖孙三人。卫青、霍去病、李广利,汉武帝的三个姻亲,在钱穆的《秦汉史》当中被称为西汉三大将(做一个对比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李广因为得罪卫青,被迫自戕;李陵的叔父李敢不服气父亲的冤死,打伤了卫青,结果在打猎中被卫青的外甥霍去病射杀;李陵不愿意为李广利押送粮草,最终兵败被俘。李氏家族和同时期汉武帝所器重的三位将军之间总是会发生矛盾,并都是以李氏家族的失败而告终,真可谓是悲剧的宿命。相比较李广的自杀、李敢的被杀。李陵的投降在某种程度上讲,反而是因祸得福。投降匈奴后,被当时的匈奴单于封为右校王,封地、财富自不必说,当得知李陵在汉地的妻子被诛杀后,还把自己的妹妹许配给李陵。李陵一跃而成为了皇族。从李广到李陵,穷其一生同匈奴作战,是希望可以获得一个世袭的侯位,封荫后人。可结果不是死在自己人的手里,就是成为了敌人的俘虏。李陵算是超额完成了李氏家族几代人的夙愿,直接封王,但却是匈奴的王。遥想千年前的李陵当成为匈奴右校王的时候不知道是否有一种哭笑不得的感觉,一家人和匈奴厮杀,反过来被敌人所封赏,造化弄人想来也不过如此了。

李陵的投降,没曾想竟给早年出使匈奴的发小苏武的命运带来了转机。虽然这个转机还要再等十七年才能实现。苏武早年出使匈奴,他的副手想刺杀匈奴单于,事前计划被泄密,苏武虽不知情,总归是要负一定的责任。于是被匈奴扣留,单于让他投降并赐其高官厚禄,苏武拒绝。最后只能被放逐的北海(今贝加尔湖)边上放羊,苏武曾问过单于什么时候能让他返回大汉,单于的回答是等公羊下了小羊的时候“使牧羝。羝乳,乃得归。”。被判了终身监禁的苏武,一直拿着出使的节杖不改其志。

汉武帝驾崩后,辅佐朝政的霍光和上官桀都是李陵的旧交,重新派出使团出使匈奴,使者同样是李陵的旧交任立政,再希望修好汉匈关系的同时,也希望能召回李陵。李陵拒绝了,却给任立政编出了一个鸿雁传书的故事:汉朝皇帝有一天在打猎,射下的大雁腿上绑着一个帛书,上面写着苏武在北海边放牧。(而在这之前匈奴一直对大汉的说法是苏武已经死了)匈奴方面真以为苏武的忠诚感动天地,连大雁都在帮他,于是放了苏武,这一年距苏武上次出使匈奴已过去了18年。可悲的是苏武返回大汉没几年,就因为自己的儿子牵扯进了宫廷争斗,罢官免职返回原籍。为了国家在异国他乡的冰天雪地中艰难存活18年,最终却落了个一贫如洗、返回原籍的下场,不知道被谪戍回乡的苏武临终时可曾对于他的选择后悔。

在《汉书》中,除了《李陵传》外,在《匈奴传》中还有一些对李陵的提及,“御史大夫军至追邪径,无所见,还。匈奴使大将军与李陵将三万余骑,至浚稽山合,转战九日,汉兵隐陈却敌,杀伤虏甚众。至蒲奴水,虏不利,还去。”浚稽山对于李陵来说并不陌生,几年前正是在这里他以汉朝骑都尉的身份同匈奴最后一战,几年后在这里又一次战败,而这一次却败在了汉朝军队的手里。史书中对于李陵作战的记述只有两次,而这两次又都是告负。难怪后人有诗云:李氏多悲将,壮志不得酬。不过当年同匈奴的作战失败,是可以理解的,在没有援军的情况下,同多于自己数倍的敌军交战数十次,已属难得。不过《汉书》匈奴传这短短几句的战役记述,又让人感到有些匪夷所思了。三万对三万,人数一样,不存在数量上的优劣,浚稽山又是李陵战斗过的地方,地形应该是很熟悉的,首先占了地利。其次,对方的将军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御史大夫——商丘成,先不说人,一听这官职就知道是个文官出身。这个在后来巫蛊事件中死掉的商丘成,史书中对他也没有更多的记载,在我看来军事才能方面他是不如李陵的,李陵又算占了一条人和。汉军劳师远征一无所获的撤军,不说士气是否低下,光跑这么长一段路,也该累的够呛,李陵他又是以逸待劳追击敌军。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李陵竟然不可思议的战败,而且还是大败而归。确实是让人感到诧异。在我看来只有一个解释,李陵故意在战场上放水。

《汉书》中关于李陵的记述到此告一段落了。但是围绕李陵的事件和话题在今后的岁月中却仍能见于史书。《新唐书》当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唐朝李渊建国后,自称是李广的后人;安史之乱后,西北一支被称为黠嘎斯的游牧民族(据说是吉尔吉斯的前身)打败了回鹘汗国,并俘虏了回鹘的王后,当得知王后是同回鹘和亲的大唐公主时,立即就派军队把这位公主护送回了大唐,并在朝见唐中宗时自称是李陵的后裔,一个认李广为祖,一个说自己是李陵的后裔,那自然而言,就成了亲戚了。但这个黠嘎斯是否真的是李陵及其部众的后裔就不得而知了。据说,李陵在匈奴留有子嗣,其后人在一次参与争夺单于王位的斗争中失败,率部众逃到了天山一带,同当地民族融合,成为了黠嘎斯。虽说没有史料的证实,但不失是一个美丽的传说。

原本因为司马迁的渲染,后人对于李陵大多包着一种同情的心态。但是随着宋明时期儒家理学成为一种官方的指导思想,所谓臣事君如子事父,子不可不孝,臣不可不忠。因此李陵的投降被抹上了一层暗色调。成书明朝的《杨家将演义》当中,杨业撞死李陵碑的故事。就是通过杨业和李陵两人对比,来树立杨业的忠君爱国,抨击李陵的贪生怕死。殊不知在国家、民族尚没有明确概念的古代,对李陵实属过于苛责。更何况,李陵投降匈奴之后,也没有为了报复妻儿老小的惨死,发兵汉朝。以忠君思想的论断批评李陵,不过是文人迂腐了。

最后草就联句,感叹李陵

皆言仲卿①夺龙城,更夸骠骑②勇河西。

不见雁门飞将军,血衣百战侯难觅。

北海守节十八载,卧冰啮雪盼乳羝。

一朝功成两千石③,转瞬丧子老无倚。

只因阿姊④受专宠,贰师⑤举国夺骏匹。

壮士埋骨葱岭远,东归边卒车马稀。

将门虎子驱前侧,荆楚五千皆属李。

军无粮草后无缘,兵败重围陷浚稽。

自古朝中小人多,栋梁族灭无归期。

若是少卿⑦报愚忠,怎可裂土王北狄。

仲卿:卫青的字

骠骑:霍去病封号骠骑将军。

两千石:苏武归国封为典属国的官俸。

少卿:李陵的字

后记:因为钟晶晶的历史小说《李陵》,喜欢上了李陵这个人物。上了大学因为汇报演出的关系,大量翻阅关于李陵的资料之后,写过关于一篇《李陵》的朗诵稿(李陵和汉武帝隔空的内心独白),尽信书不如无书,史书的记载,往往会遮蔽很多当时实际的内容在其中,在经过时间的演化,传说的演绎。真正的史实怕是早已灰飞烟灭,但是从流传至今不同史料的对比,通过思考从其中找到合理性,得出自己的观点,是一种很有成就感的事情。早我之前很多人就写过相似的文章提过类似的观点。所以我文中的观点不能说的上是独树一帜,这就如同做数学题,虽然标准答案一样,但是解题的步骤并不相同。所以,如今再做了些许改动之后,供大家做历史方面的花边消遣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悲情李陵(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