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孔子》

井上靖的《孔子》,一部深深触动心弦的作品。

孔子,春秋末期鲁国人。

父叔梁纥为生男娃,66岁时纳妾颜征(未满20岁),生孔子。3岁丧父。母被正妻所逐,孔子随母迁至阜阙里,过着清贫的生活。17岁丧母。19岁娶妻。20余岁,较多关注国家大事,致力于仕途。干过仓库管理员,畜牧管理员,办过私人学校。30余岁,在鲁国小有名气。经历鲁国内乱,逃至齐国又招追杀再逃回鲁国。本想在鲁国大展宏图,在鲁国施政作为一度看似成功,无奈三桓氏专权统治,终归于失败,再次流落外邦。55岁,开始周游列国(卫国、曹国、宋国、齐国、郑国、晋国、陈国、楚国边境、鲁国等),历经坎坷。曾“斥乎齐,逐乎宋、卫”,曾“困于陈、蔡之间”。全心寄望于楚昭王,却因昭王薨逝。69岁,舍弃长达十四年的周游列国,返回鲁都,重拾传道施教的旧业。是年,好不容易安稳下来,儿子孔鲤先他而去。71岁,爱徒颜回故世。72岁,爱徒子路身亡。74岁,孔子寿终西归。

井上靖(1907-1991),日本小说家。迷恋中国文化。70岁开始读《论语》,深为此折服,80岁高龄之时,著作纯文学小说《孔子》。为了写这部小说,他先后六次来到中国河南考察,查阅了无数资料,询问了很多专家和当地学者,其严谨的态度和敬业精神不知道要让多少人汗颜。《孔子》是井上靖在耄耋之年的文学力作,两年后病逝,《孔子》是其文学生涯的封笔收山之作,想必也是融入其一生的所感所察。非常敬佩日本学者对中国儒家文化如此精细积极的理解。那种谦卑、专注、尊重、传承以及积极的人生态度,着实让人读来爱不释卷。且适合放在案头时时拿来拜读。

天命

书中有很大篇幅在讲述“天命”。孔子一行滞留卫国之际,欲探访北方强国晋国,于黄河渡口,忽闻晋国政变,遂终止晋国之行。子曰:“美哉,水洋洋乎,丘不济于此,命也。”孔子一行在陈国三年,不远千里奔赴异邦,可惜昭王薨逝。子曰:“归矣,归矣。”绝望之余他昂然面对天命,没有半点怨天尤人。身处滔滔乱世,各个诸侯国想着的都是如何能称霸中原,孔子坚持宣讲“仁义礼智信”,这种理想的道德原则当然于乱世中显得那么不切实际,可以说孔子到哪都不受欢迎。但孔子却一直坚信自己的信仰,一直处于流亡的状态。

作者借书中人物思考,孔子五十岁那年,清楚地自觉到从身边逐步改善此一滔滔乱世,乃是上天赋予的差遣,并重新赋予自己这个使命。“吾五十而知天命”,一是他遵从天道(一个超越了一切的力量),敬畏天命;二是他将自身投身于上天宏大的意志之中,成败由天,只管专心致志跋涉在自己所崇奉的信守的道路上。孔子从不气馁,保持着明知无望依旧坚持不懈、笃定执着的激情,为了那个安定美好的世界奋斗不息。

“仁”字以“人”字旁配以“二”字。无论亲子、主从,乃至旅途陌路所遇,只要人与人相见,彼此之间随即产生二人务必遵循的一种近乎约定的信守,此即“仁”。作者将“仁”从小仁与大仁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是平民百姓互助互爱的为人之道;二是志士仁者不为苟全生命而伤害仁德。总的来说,强调了爱、真诚、信任。

人不可说谎。凡出自口中言语,务必句句真实;此乃人与人活在世上,彼此之间所作约定,且是默默中所作约定。人与人能够互信彼此所言,人世伦常始得保持。春秋时期,各国的战乱和说话不算数丧失互信是有很大关系。试想,N年以后,我们现在的社会的“信”呢?个人诚信、政府公信力,倘若孔子穿越而来,会作如何慨叹。

书中还多次提及“逝者如斯夫”,死亡,以及黑暗上方的美丽星空。孔子的晚年可谓是经历重重打击。痛失颜回,夫子痛哭“天丧予天丧予”,次年子路亡,那种撕心肺裂的哀痛道尽了他的无限悲哀与无奈。夫子晚年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当年追随他的那群弟子曾经为他鞠躬尽瘁,都错过了飞黄腾达的机缘。可见夫子是一个多么富有仁爱的长者。

作者多次提及的奔流不息的河水以及美丽星空,应该就是夫子心中一直坚持的那种美好以及那生生不息的生存的力量。无论在何种处境,都秉承自身的信守,坚持自己的追求与信仰。即便在此不知为何而生的乱世,仍有应该活着去思考的一些事情,去致力于一些事情,不枉来人世走此一遭。

井上靖的《孔子》让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爱的凡人孔子活脱脱的呈现在我们面前,深感孔子对芸芸众生的关爱、对正义之事的热忱、执着冷静的坚强意志。

“在表面的温良恭谦让底下,原始儒家的精神,是一股非常刚健,敢于违逆任何权势的一股精神。”——梁文道。

原始儒家,需要好好学习。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