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事儿别给别人提供黑材料

1

今天晚上会诊朱老师的POA的资料,我很在意,因为我在上海见过朱老师,他人很好、很低调、很随和!他的会诊我是一定要参加的。

我和朱老师

朱老师的材料很快就上来了:点击访问,果然是POA的产品和传播问题,群里就热火了。

我提出了几个点:

  1. POA是一个思维概念提出,我平时也很喜欢提出类似的概念,比如说Grow、PORT等模型。可以按照SMART的方式来理解POA,就是一个思维方式,然后可以将其千变万化应用在不同工具上来产生作用。拥有基础思维模式的人,虽然不见得比别人高级在哪里,但是就是高级。
  2. 但是一个思维模型到一个产品之间的差距还是非常非常大的,朱老师提出来了做具体的产品形态,我觉得秋叶大叔直接问到本质上去了,是卖产品还是卖认证,整个思路就是一个模式的思路。其实,一个思维模型包装成什么样子都无所谓的,有的是高手可以包装,向海峰老师学习包装,这个产品端我想就没有问题。我觉得有个模式很好,可以参考,就是南京顾敬松老师的CTT教练。他就是典型的卖课、卖认证,同时把教练技术作为基础工具提供使用,还卖手帐本子,整个系统就打通在一起了。
  3. 交流到这里,我认为POA作为一个底层通用的思维模型出现,不需要去解释的,因为大家听到DISC,也不见得就能理解的了,听到SMART也不见得就在10秒钟里面能懂。我认为在产品端缺一个将思维模型落地的具体思路和实践,只是通过讲课的模式,包装概念为:让外国人用我们的模型,这不太容易。关键是看如何将POA形成一个固定的产品套路。然后考虑营销的问题,我不专业,不敢造次。
  4. 此外,我还有一个感受,POA很难打动我,感觉说不到点上,不管往哪个现有模型上嵌套,都很难,没有那种一击中的的感觉。试着感受一下SMART,GROW,这两个模型,也是管理思维的底层模型,但是听完它是什么之后,就会有哇的感觉。我认真看完POA,都没有跟我已有模型储备有匹配的,我感觉有点说不通,但是就是一定要这么做的感觉。不知道是不是在模型化的时候也要考虑。

2

之后,秋叶大叔、战隼老师、李忠秋老师、小S等给出精准意见:

秋叶大叔

1、很多人加入IP营,就是为了实现财富增值。

那么从运营角度,做培训师其实比做所谓的自媒体更容易达成目的。培训师可以没有自媒体,也不具备网络运营能力,只要精心打磨市场需要的课程,找对合作渠道机构,很快就能日入一万全国飞,虽然辛苦,但是做到远远超过工薪阶层的收入,真的是不难。我说退出内训讲座会收入大幅下滑就是这个意思。做微课除非能把价格抬上去,每次收200人,一个人199元,一共也就4万块,往往还得有了这次还不知道有没有下次,因为粉丝用完了,口碑并不会轻易扩散,下次招人会越来越难。但培训不同,一个客户站住了,渠道会帮你在不同客户里面推,反而比较容易带来口碑传播,毕竟企业大学校长或HR这个圈子也不大,好老师很快就是一个客户一个客户去上课,累都累死,哪里有时间去拥抱互联网?

所以大家做微课要有一个意识,微课是打磨你内训课的第一步,不是一个成熟的产品。等内训客户讲过几十天了,你回头看你的微课,会有很多新的启发,会把微课真正打磨好,然后推出互联网微课产品,可能比较水到渠成。在线下打造了高端品牌,积累了培训经验,然后研发成适合互联网的微课产品,进行品牌推广。像HR人力资源吧的刘建华老师,像喜马拉雅时间管理课程的叶武滨老师,像萧秋水老师,都经过了类似的成熟过程。

我在网易云课堂上能成功开发出畅销的PPT课程,也要感谢我五年的培训师积累,让我了解了大量真实的企业需求。我觉得这是所有IP营的人都可以思考的一个点,打造产品路径并不唯一。

2、要打造一个产品,首先得抓住一个点。

李忠秋老师是结构思考力,李海峰老师是借势DISC,古典是生涯规划(从职业规划里面细化引申出来),萧秋水是知识管理,我是PPT,朱老师选择是POA,看起来差不多。

但POA这个概念我个人感觉有点难。我们卡一个概念,都是卡成熟的概念,或者从成熟概念里走一步,而不是从0到1打造一个概念。

而朱老师是从0到1打造一个概念,普通人很难有兴趣去了解,普通人往往是选他了解的概念里面最好的老师。朱老师的工作是告诉大家还有一个很好的概念可以和大家一起用,这个挑战太大了,能不能成功,本来就是看天时地利人和。POA这个概念是创造一个思维体系,而不是直接打一个痛点,然后围绕这个痛点扩展这个概念,但是POA需要用一个公式介绍,这就麻烦了,还不如高地清风提出来的“战拖”这个概念,非常好,只是战拖这个卡位没有运营好后续的产品。

战拖等于是拿了一手王牌,却没有出牌的机会。而POA是拿了一手筹码,却发现自己很难上牌桌。

还不如直接说我是目标管理,或者行动目标管理。

3、从营销角度,我感觉POA这个产品目前还没有找到模式。

永澄老师举例说,南京顾敬松老师的CTT教练。他就是典型的卖课、卖认证,同时把教练技术作为基础工具提供使用,还卖手帐本子,整个系统就打通在一起了。他也是我朋友,我很熟,一起很认真聊过。但第一CTT也是洋认证,有光环;二顾老师很快就确定从做教练到做教练认证,一期期通过卖课带人,一期期做团队,然后结合手账工具包,把课程系列化,品牌化,形成一个团队来推广,即便如此,他现在依然处于很辛苦的状态。要知道顾老师也是早就可以财富自由的人,推广CTT教练更多是自己的热爱,这一点很像李海峰老师做DISC。

POA要做大,其实路径很简单,放弃卖课,直接卖认证,做讲师培训,只有讲师多了,帮助讲师孵化出课程体系多了,从2个人讲到变成20个人,200个人讲,整个路就好了。咱们这个事情,也不要谈公益,就是帮别的讲师在课程中自然植入POA体系,做课,卖钱,咱们不是有培训行业的人脉和渠道吗,慢慢形成优质讲师团,和忠秋老师一样运营,规模也就大了。

战隼老师:

还有一点要注意围绕POA的案例或效果传播:

看完资料之后,一直没看懂这个理论有什么可以明确解决的问题。到底能解决哪方面的问题。

1、你自己是否能做到,怎么证明。这个效果是否让其它人印象深刻。
2、其它人是否能做到,如何验证,有多少人能做到。

现在推的概念是100天行动,通过各种方式、活动能产生效果可以量化的人数在10万这个量级,各种的行动反馈记录有几十万条软技能课程的培训效果衡量本身也是培训业的一个长期难题,但谁把这个难题解决的好,谁就有机会。忠秋的结构思考力,按道理也是很难衡量的,但学完结构思考力之后,在有些场景下立刻能看到效果,这也是衡量标准。比如听课之前,说话没重点,听完课了,说话有重点了。

一个培训理论一上来甩出一个公式来,会让很多人立刻敬而远之

李忠秋老师

我是建议朱老师,POA产品化首先要想清楚受众人群。

用户人群定位清楚,是2B为主还是2C为主?2C是卖认证为主还是纯个人应用为主?比如朱老师提到海峰老师的DISC和结构思考力学院,我们之间的用户人群定位差别非常大。比如海峰老师的DISC人群,更多是想讲课的人。结构思考力学院核心业务在2B的企业培训端。易仁永澄的用户是纯C端的个人应用。

所以,这个可能需要POA产品化前要想清楚的,我个人看起来跟易仁永澄的产品跟像,然后顺带着做些企业端或未来延伸做认证。

首先,做企业端需要有明确的应用场景落脚点,比如结构思考力虽然是思维模式,但落了一个最基本的“思考清晰、表达有力”,但凡企业一定需要这个让员工工作汇报、PPT清晰。行动力虽然对企业的价值很大,但场景并不明显。

其次,做认证暂时不适合POA,DISC最大的优势是多少年的积累,和行业认知。还海峰老师之前,DISC企业培训已经是成熟市场。所以做认证有很大的需求量。但POA不暂时还没有这个空间。

小S保持着他一贯的直接:这个公式起不到太大的作用,两个方面。一个是,数理功底好的会认为这个公式站不住脚,而小白看了就跪在那跳过。。。。所以面向了一个真空的群体 。

3

既然是会诊,被一群人指出来是很好的一件事情,土豪群小群内也有讨论,我们的基本判断是:这是一款处于理念研发期的初步形态。

我就想到了我自己,我经常也搞公式出来卖弄,这个时候,桃小主直接黑了我:

没事儿别给别人提供黑材料_第1张图片
桃小主犀利的语言

我真是够笨的了,又忘接了:但凡是自己骄傲的时候,一定是会被制约和限制的时候,小主果然眼光不同!

4

其实,今天给朱老师会诊,我的收获很大的,大约有几点:

  1. 不要死守自己的概念,如果已经被认定错了,即便是有几年的沉没成本,也要坚定地先破再立!
  2. 产品投放是有步骤的,理念产生、产品形成、商业模式、营销传播,每个步骤都有自己的玩法,不要期待哪个环节打马虎眼,后面就有坑!
  3. 桃小主已经说了,研发过程中的产物就不要让别人看到了,尤其是没有完善成熟的,真的不好。
  4. 国外的思维模型之所以火,因为它在设计之初,就考虑的传播问题。模型一定要考虑传播性,没有传播力的模型宁可不放出来,这样别人也不知道为啥自己这么厉害
  5. 很多时候给出模型就行了,没有必要给公式,谁也不愿意看这个公式,市场考虑的问题就是是否有效,而不是是否有道理,把公式给出来,反而给自己带来麻烦。所以,我后面就要谨慎给公式,省的显得我自己没有信心一般。
  6. 模型和产品考虑完了之后,还要考虑市场问题,涉及到模式的问题,产品模式、商业模式说不清楚,那就会陷入到自嗨。
  7. 微课是付费产品的组成部分,我终于明白了!这点太重要了,我只是在某几个训练营中偶然做到了而已,原来猫腻儿在这儿呢!

开心,今天学到若干新东西,可以开心睡觉了!

没事儿别给别人提供黑材料_第2张图片
丰收的易仁永澄

你可能感兴趣的:(没事儿别给别人提供黑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