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抽象的象,是授之以渔的渔 | 读书笔记-《暗时间》
最近认真地读了一本书,分享给大家。
先简单介绍一下作者,刘未鹏,南大计算机硕士毕业,现就职于微软亚洲研究院。这本书是从他8年的博客文章中精选出来的,主要关于心智模式、学习方法和时间利用。现在看博客会不太方便,他有个人公众号,ID:pongba_mindhacks,更新频率不高,但是篇篇都是照着“一篇漂亮的Survey”的目标写的。他还组织了另一个公众号,
孩子和我们自己
我们找到了一群来自全球各地的有趣的家伙们,他们中大多数人都不在教育领域,却出于兴趣,曾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一直探讨一个话题——孩子与我们自己。
我们把他们流放在各处的只言片语集结起来,做了一个共号,名为「54人」,有「五湖四海」之意。长按上方二维码,你就可以看到它。
然而,我们不想做坊间的「又一个育儿公号」,我们甚至不想统一主题,我们只想借一块地,展示多元的父母、多元的孩子、多元的思维,以及我们活了这么大都不知道的,那个多元的自己。
这段文案我看了不下10遍,清楚明了,没有一个多余的字。
01
书名称为《暗时间》,想表达的是,
「你走路、买菜、洗脸洗手、坐公交、逛街、出游、吃饭、睡觉,所有这些时间都可以成为“暗时间”,你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时间进行思考,反刍和消化平时看和读的东西,让你的认识能够脱离照本宣科的层面。这段时间看起来微不足道,但日积月累将会产生庞大的效应。」
这一点很好理解,当你对一个东西有强烈的热忱,追求,从表层意识到深层意识都关注在这件事情上面,脑细胞高度活跃,才能创造最大的效率。表层意识在关注一件事情,但潜意识却在关注另一件事情,因此潜意识会在你不知不觉中把时间利用起来。
记得高中有位语文老师告诉我们,在考试的时候,试卷发下来,要先看作文题目再开始答题,这样的话,在你答题的过程中,潜意识也会去思考作文题目,等到再写的时候,思路就会更开阔和清晰。其实这是一样的道理。要把学到的知识联系到自己的生活,解释他们,然后更好地掌控他们。
02
书中提到了他的一些学习习惯。关于做读书笔记。
我自己对于读书笔记,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相信“腹有诗书气自华”,相信看过的书即使忘了、也会变成血和肉铸造自己。所以不做记录和笔记,最多摘抄一些文笔好的句子。这段时间不能说是不好,只是有一天,你会觉得这个东西你在哪里见过,可是死活都想不起来到底是怎么说的时候,会非常后悔自己当时没有记下来。
体会到这一点之后,我开始了第二个阶段,大段的摘抄,看《瓦尔登湖》,几乎手写摘抄了好几千字,喜欢的描述以及认同或有新意的结论。事后可以重读,并且有一定的搜索价值。
但是看了《暗时间》这本书,又颠覆了我对读书笔记的看法。要记录的不仅是结论,比结论更重要的是例子,是从例子推导出结论的过程(看看自己之前写的几篇读书笔记,通篇结论,给能看完的你鞠躬:-D)。
如果今天我写到这里就结束了,就还是只局限于结论,看到这篇文章的你以及以后的我,最多能记住的只是别人消化得出的结论而已。明白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我印象很深刻的例子是,他在讲知识结构中的本质知识。
「上次在PyCN上看到一个招Python开发人员的帖子将英语列为必备技能,却并不将自然语言处理列为必备技能,正是因为英语不是可以临阵磨枪的东西,而且作为知识的主要载体,任何时候都少不了它,如果不具备英语能力,这就会成为个人知识结构的短板或瓶颈,而且由于需要长时间才能获得这项能力,所以这个瓶颈将持续很长时间存在。」
在看到这个例子的时候是不是一下子就理解了什么叫做本质知识,而且也能根据这个例子来推导自己的本质知识是什么了呢。在解决问题当中,如果不具备必要的知识,是根本无从思考的,再好的分析能力也并不是都能分析出该用哪些知识然后再去查手册的。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思考自己,对于现阶段的自己来说,什么是本质知识?是日语能力,尤其是说的能力。那我应该怎么做呢?这里涉及到时间管理,把自己的本质知识掌握列为时间管理中的重要项,持续地花更多的时间在这个上面。对我自己而言,在研究其他东西的时候,不能忘了自己的本质诉求是什么。
03
但是,为什么要记住例子呢。其实记住例子只是手段,通过这个手段要达到的目的是理解吃透别人得出结论所走的心路历程,所需要的思维方式。学习的是什么,是抽象的象,是授之以渔的渔。
这里有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解题,特别是解数学题(人生其实也是不断解各种题的过程)。妹妹现在读高一,所有科目中数学最差。我以我有限的知识,告诉她,在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只有不断试错,通过题海战术才能建立更快更准确的反射弧。而直到看了这本书我才知道,有个叫波利亚的数学家已经思考总结出了一套解题方法。还有其他学者也做了很多研究。
启发式思考方法:
1,时刻不忘未知量
2,用特例启发思考
3,反过来推导
4,试错
5,调整题目的条件
6,求解一个类似的题目
7,列出所有可能跟问题有关的定理或性质
8,考察反面,考察其他所有情况
9,将问题泛化,并求解这个泛化后的问题
10,意识孵化法(利用潜意识)
11,烫手山芋法(寻求他人帮助)
具体不细说,举个例子。
问题是:
「12个球,其中有一个是坏球。有一架天平。需要你用最少的称次数来确定哪个球是坏的并且它到底是轻还是重。」
正确答案是:
我(以下简称A)看到题目的时候,脑子里是一团浆,根本搅不动,于是call隔壁老王(以下简称B)。题一出来,老王的思路就是试错,很快进入做题的状态。试错推算,一路往正确答案狂奔。
A:今天讨论的不是正确答案,而是解题思路和本质。是你怎么想到解这道题的?
B:思路就是试错,题目是12个球,所以从数量更少的球开始试错,然后找一个规律推到12个球的情况。
A:那这样的话,还不如直接就用12个球的情况直接试错。我们看一下作者的思路。
B:作者是因为他已经知道正确答案,所以站在上帝视角给出的结论(质疑)。
A:所以我们要来验证,这个结论的来源和可信度啊。
B:一共是有24种可能,用天平来称球的结果为什么是3种呢?这个3的来源是什么呢?
A:因为要求不仅是要找出不同的球,而且还要知道它到底是轻还是重,所以不仅是平衡和不平衡两种情况,还有分左倾和右倾。(错误理解)
B:如果这样说的话,如果题目变成,只需要找出不同的球,不需要只轻重,那就是除以2了吗?
A:按照这个理论是这样的。
B:但是明显,“不需要知轻重”只是把“需要知轻重”的问题简化了,所以除以3肯定也是“不需要知轻重”的正确答案,而且按照可能性切分的原则,一共24个可能性,除以2的话,要称5次(1/2、1/4、1/8、1/16、1/32)的时候,32大于24才能猜中,这样明显是错误的。而且如果题目变成,已知有一个球不同并且是较轻的话,还是应该除以3,因为这个时候不论左倾或者右倾,还是会影响下一步的结果。(调整题目的条件)
A:你说得很对,所以就是说“3”并不是因为需要知道轻重时才加上左倾和右倾,而是不论题目怎么变都应该除以3。
B:问题就是为什么对于天平,可能性不是平衡和非平衡,而是要分成3种呢?
A:(思考)因为3种是天平秤重量能给出的最多可能结果!
B:鼓掌!只有除以的分母最大,才能找到最少的次数。
A:那为什么可能性是除以3,到小球数量的时候也是除以3呢?
B:几种可能就分成几份。12个球,就有24种可能性,12除以3等于4,第一次4|4对称,剩余4个放一边,不论结果如何,都能把坏球锁定在4个球的范围内,因此可能性变成24的三分之一8。
A:很有道理!讨论到这里,这个问题本质是弄明白了,就是要找到最少的尝试次数时,要用总可能性总数除以每次行为可能产生的最多可能结果数,当最后结果小于1的时候,就是最少的行为次数。那么,还有一个问题是如果小球数量不能被3整除呢?(考察其他所有情况)
B:(思考,尝试了各种解释又自己推翻之后)我也不知道/(ㄒoㄒ)/~~(用特例启发思考,虽然最后并没有思考出来)
其实讨论到这里已经很有收获了,得出了一个比书中写的更准确的结论,但是还有遗留的问题,欢迎讨论!其实题目只求最少次数的话,已经解决了,但是具体操作上怎么安排呢?
(小球的问题后来发现很复杂,这里提供的只是一种思路,并非正确答案。B后来发现可以用矩阵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于是B说:我们在解决一个问题的时候,运用低等知识解决其实比运用高等知识解决更能显示和培养一个人的思维方法。)
回头想想,在这段讨论的过程中,用了很多上面提到的思考方式。说明有些方式通过在学校的训练,我们已经掌握地很熟练了。从中可以看出,B对于解题非常敏感,很熟练地运用“试错”“调整题目的条件”“用特例启发思考”等方法,而A更着重在于“考察反面,考察其他所有情况”,而且在思考中也一直在确认题目的要求。还有一点很重要,B更带有批判精神,敢于质疑作者和题目。
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不比刷题简单。
「解题是一项涉及人类最高级思维机制的活动,其中尤其是推理(归纳和演绎)和联想。人类解决问题的两大思维方式(联想、演绎&归纳)实际上都是有很大的试错成分的,思考过程是我们的空气和水,而“鱼是最后一个感觉到水的”,我们感觉不到思维法则本身的存在,我们只是在不知不觉运用它。对于我们而言,目标是问题的解,因此会忽略过程。感到介绍思维过程是不相干的。」
04
那么,我们具体要怎么做呢?怎么样做才能有效地记忆与学习?
其实上面已经提到了很重要的两种方法,一是读书笔记,书写,二是讨论,与人沟通。一个是向内整理自己,一个是向外输出并获取新的想法。
在整理电子读书笔记的时候,在存档文本的时候加上自己的一段概述。其实就是我们小时候语文老师一直说的,用自己的话来表述这件事情。只有能用自己的话来表述,才算自己真正的理解,而且每个人的用词习惯不同,加上自己的概述,会在之后搜索的时候更方便准确,避免出现因为用词不同,而搜索不到关键信息的情况。
「学习一个小领域的时候,时时把“最终能够写出一篇漂亮的Survey”放在大脑中提醒自己,就能有助于在阅读和实践的时候有意无意地整理知识的结构、本质和重点,经过整理之后的知识理解更深刻,更不容易忘记,更容易被提取。」但是要注意的是,碎碎念不算思考,心情锁记不算思考,唠唠叨叨不算思考,没话找话不算思考。我的笔记里也有很多碎碎念,但是现在都不会拿来给人看了~
阶段性地研究和思考一个课题(领域)。我们的生活中,充斥着工作生活挣钱房子孩子各种烦琐的东西,除了一闪而过的碎碎念,我们还能还应该思考些什么呢?我有两天一直想这个问题,观察自己在暗时间时会想什么问题。后来翻了刘未鹏的博客,再结合自己,除了吃喝玩乐现在对下面这些方面还是挺感兴趣的,欢迎来讨论~(希望我们在问候和寒暄之外,还能进行一些深入的沟通)
-认知心理学
-两性关系,亲子关系
-工作方法
-阅读,写作,表达和编辑
-摄影
「多看心理学与思维的书,因为它们是跨学科的。
知识分两种,一是我们通常所谓的知识,即领域知识。二是关于我们的大脑吸收知识的机制的知识,后者不妨成为元知识。虽说这也是领域知识,但跟其他领域知识不同的是,它指导着我们学习其他所有的领域知识。」
最后关于写东西,多说几点自己的想法。
1,不要害怕。即使你说的都是别人已经知道的东西,这也是你通过思考得到的东西,你已经获益。无论你面临什么困惑,总会有很多人同样面临过,于是你苦苦思索之后的结果,肯定会对很多人有意义。问题的困难程度不在于想通了之后还觉得有多难,而在于从你觉得它难到你觉得它简单需要耗费多少思维体力。
2,把自己想表达的点,先全部都写下来,不用管逻辑和顺序,全部打散。最后再来串起来,比一开始就想一步一步走下去,效率会高很多。
3,今天这篇文章只是抛砖引玉,这本书涵盖的知识太庞大,今天我了解到的只是皮毛,它背后还有几十本专业书籍的支撑。
4,如果你对这样的内容感兴趣,可以关注我~感谢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