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性杠杆的错误指引

        如果学习过注会中的《财会》的资本预算这一章,那么会看到一个关于经营杠杆的描述,这个描述就是关于在收入层面的变化引起的EBIT的变化的比率,这样可以体现经营中的风险的大小。

        我对于这样的定义和计算的逻辑均产生怀疑,因为这个里面的定义是收入的变化导致的EBIT的变化,这个逻辑只能是基于一个平稳的状态的情况才能如此去度量起风险,如果不是一个平稳的状态,你发现整个公司来说,收入在未有大幅增长的时候,却又有大笔的固定性的支出,尤其是在互联网企业中有比较多的体现,因为在初期,甚至实在很长一段时间,并没有收入,这样的支出是变得很大的。这样的财务管理的逻辑框架应该是要受到挑战的。因为在高科技中这样的固定性支出会有一定的占比,它的业务的变化却是很大的,并没有一个硬性约束。这样的情况就会让我们的经营风险的度量的工具已经完全失效了。

       那么对于互联网行业,高科技行业,对应的固定性支出会持续性增长,这个对应的收入情况,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没有巨量增长,但是一旦形成规模,这样的巨量增长就开始了。在高科技行业就是研发的水平和主要元器件的制造,那么这样的业务的风险应该怎样度量才好呢?

       因为这样的情况往往会和主要的几个关键因素是相关,而且是关键网络占有率和对应的附加值生成因素。为啥这样讲呢?因为高科技和互联网行业往往会呈现一个东西出来,就是全球只有一到两家,最多三家在这个舞台上玩。是否可以采用第一家将来能成功的概率和第二家成功概率,以及目前第三的情况的概率来衡量这样的杠杆风险呢?从阿里巴巴,百度,google,华为的光传输,以及腾讯。你会发现他们在这样做的初期,都是有竞争对手的,但是一旦进入到快速发展的时期,对手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死,这样的业务风险在曾经的UT斯达康上也上演过,小灵通业务就是这样被华为和中兴剿灭的。

       你怎样评价滴滴的业务风险呢?怎样来评价美团的业务风险呢?我建议,采用一个新的经营杠杆的衡量,第一个就是市场占有率,第二个就是增长率。就是业务的增长的速度和市场的名次的顺序的平方才能做到有一个比较公正的评价。主要是市场的名次的顺序的平方,和行业增长速度的倍速的反比来看这个业务的风险。这样也就将我们的对应的从收入角度来开始切入的风险的评价模式,变成以市场和你成长速度的评价模式。一般来说在新行业中,尤其是规模效应凸显的行业中,一旦开始有位置的争度,这样的你死我的模式开启,就很难用成本模式来度量了。

        但是这样的话,就会让我们的整体的杠杆的风险就会有大幅提升,但是对应的财务风险是否会有大幅提升或者说和业务就是解耦的呢?我觉得似乎需要有新的替代方式,但是财务的风险是不是说有利息就是一定是杠杆呢?我们的思考的框架是否还需要重新完善呢?我觉得是可以值得再去做一个新的思考,希望下一期再写一下这个。

你可能感兴趣的:(经营性杠杆的错误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