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最后一公里的悲伤!

每个城市的地铁线路图很像一只八爪鱼,长长的触角伸向城市的各个地方,并且触角还在不断地生长,准备猎食更多的地方。而每个地铁站的"最后一公里"的地方,藏着这个城市的难言之隐!

地铁出行的“最后一公里”,看似距离不远,却让不少选择地铁出行的市民着实犯难——走路走不动、坐出租车不划算、公交车到不了家门口、想骑公共自行车又没有站点。

l现状尴尬的“最后一公里”

地铁的开通,无疑给市民的出行提供了便利。但同时,也有很多市民不太适应。他们认为,地铁出行的“最后一公里”,看似距离不远,却让不少选择地铁出行的市民着实犯难。不少市民选择驾车到达地铁站后,再将车辆停放在地铁站出入口附近的道路和绿地里。并不是所有的地铁站点出入口处都有场地停放车辆,所以不少市民会选择乘坐“摩的”&“黑车”。

由于是非法营运,“摩的”经常违法穿行机动车道,遇到交警执法检查时,往往还会慌不择路,安全隐患不小。

乘坐地铁上下班的市民,只有一小部分人恰好住在地铁站旁边,而大部分人居住在离地铁站1公里至3公里的地方,他们中很大一部分人每天早晚花近半个小时来回丈量着地铁与家的距离。

l“微公交”与市民需求有差距

大力发展“微公交”增设公交线路,满足周边居民在地铁“最后一公里”问题上,公交系统不是没配套,而是与居民需求有较大差距。

很多住在与地铁站点有着“最后一公里”距离的市民都有这样的呼声:小区附近的公交车间隔能不能短一点?结束营运时间能不能再延长一点?能不能把公共自行车的站点往地铁站再挪近一点?

l全面推广公共自行车

面对这样的种种痛点,摩拜单车们被热捧:共享自行车便捷,适合短途,可以解决最后一公里难题。但是一个不可忽略的现状是:需要多少辆自行车,才能满足千百万人同一时间涌向从居住区涌向地铁?

这个难点在于,早高峰时段,人们一旦进入地铁,就只有等待晚上下班才能折返。而同时,绝少人数会在工作日的早晚高峰时段进入到居住区。这就意味着:一旦上班族们骑着摩拜单车从家到达地铁,车辆就很难循环回小区了。如果真要通过自行车解决最后一公里,那么产生的“盛况”将是:每个地铁站口都将停放10万辆以上自行车,甚至一些大型社区,每个地铁口甚至需停放20-30万辆自行车。显然,这是滑稽的!

l更多地探索

对于解决最后一公里出行难题的探索,早在2012年就已经开始。当时,景区内使用的开放式电瓶车被应用在一些社区里,接送小区居民往返地铁。然而运营不到2年,因为其缺乏运营资格和安全问题,被纷纷叫停。最近两年,互联网的兴起、巨大的刚性需求,使得短途摆渡车市场再次被资本关注起来。

和摩拜单车的自行车相比,互联网摆渡车对于最后一公里难题的解决有着更加天然的优势:

首先,互联网摆渡车的线路设计均为短途、少站、循环,可以大大节省最后一公里的出行时间,从15-30分钟所见到5-10分钟左右。

其次,短途路线让车辆快速循环,这意味着单车承载量的增加。据测算,高峰期2小时内,一辆7米长的中巴车至少可以运送400人。如果换算成摩拜单车的玩法就是:每开一辆地铁摆渡车,就可以节省400辆单车停放的空间。

再次,更为现实的是,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地铁站可提供如此数量的停车场!而互联网摆渡车则完全不需要考虑这个问题,只要跑着,就好了!

摩拜单车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便捷出行,而对最后一公里来说小巴和摆渡车则给了市场更多想象。终究谁能解决地铁“最后一公里”,且行且看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地铁最后一公里的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