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20“中”者,天下之大本

    什么是“中”?不偏不倚,在曹操的《短歌行》中“忧从中来”,“中”有内心之意,因为心在身体的中央。中国把自己的国家称为“中”,是因为古人认为我们国家所处的地点是大地的中央,不偏不倚。这个字表达的是抽象的方位概念,最初字形的构造也很有意思。


    ,甲骨文像两旗相对,表示两军对峙。有的甲骨文在两旗之间的对称位置加一点指事符号,并在圆点上加两点(分),表示在相互对峙的两股军事、政治力量之间没有倾向。有的甲骨文将圆点简化成“囗”(域),表示两军之间不偏不倚的地带。有的甲骨文省去字形下端的旗帜,像一杆旗插在城邑(囗)的核心地带。有的甲骨文将两杆旗都省去,极大地简化字形。造字本义:对峙的两军之间不偏不倚的非军事地带。现在“中”的本义已经消失不用,引申为两段中间,四面等心,与两端对等的距离。如,中心,中等,由于“中”也有不偏于任何一方的意思,所以也有“中庸”一词。

    关“中”字,还有这样一个小故事:皎然是唐代著名的僧人出身的诗人。一天,一个很爱写诗的僧人听说皎然的诗写得很好,便带着自己写的一首题为《御沟》的诗作去请皎然指点。皎然看后觉得其中“此波含圣泽”一句写得不好,便对那位僧人说:“诗中的这个‘波’字用得不妥,是否考虑改一下?”那个僧人听了皎然的话,颇不以为然,竟怫然而去。但是皎然料定,这首诗的作者想不通只是暂时的,他必然会想通,想通了还会回来找他的。于是在自己手上写了一个“中”字,握之以待。

  没过多久,那个僧人果真又回来了,并且高兴地对皎然说:“你的意见很好,我考虑再三,‘波’字用得不太妥当,我想将它改为‘中’字如何?”皎然这时不慌不忙地把手一伸,以掌上的“中”字相示,两人都高兴地笑起来。

      “中庸”一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观念,它的智慧一直受到历代圣贤的推崇。可惜近百年来,由于西方科技发展的冲击,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被人们误解。尤其在今天,在物质文化的影响下,人们把它理解模棱两可的和稀泥、随意妥协的老好人、凡事不冒头不冒尖、无原则、左右逢源、滑头狡诈的处世之道等等。还有人出于对“中”、“庸”二字的望文生义:将“中”理解为“走中间路线”,将“庸”理解为“平庸”。其实,中庸之道指的是恪守中道,坚持原则,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在处理矛盾时善于执两用中,折中致和,追求中正、中和、稳定、和谐。并且随时以处中,因时制宜,与时俱进!它着重于修养人性,主要原则有三条:一是慎独自修,二是忠恕宽容,三是至诚尽性。所追求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至诚或至德。它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内外之道的理想人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相协调的境界。

     “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平常人也许无法做到与自然、社会完全和谐一致,却可以通过修炼自己的德行使自己逐渐完善,做一个德智双全的君子。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8-04-20“中”者,天下之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