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小城里的“中国制造”

一日,在德国知名日化品连锁店dm里发现了瓜子仁,而且是“Bio”,有机食品。这是我喜欢吃的干果之一,在德国阴冷的冬天里经常吃些核桃仁、瓜子仁、腰果等干果,可增加身体里的热量和阳气。而且这瓜子没有外皮,免去了嗑瓜子皮这道程序,可以抓一把直接入口。500克透明包装袋里裸着的葵花籽仁,个个白胖,粒粒丰满。再看标签1.65欧元,差不多13元人民币。依据经验,如此低的价格,想必一定不是德国土地里长的向日葵,寸土寸金的德国,劳动力价格高昂,德国人才不会在有限的土地上种植这么如此廉价的向日葵。将葵花籽包装翻过来掉过去仔细查看,果然在包装袋的侧面发现了一行打印的英文:made in China。

                                      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

现在正值圣诞新年,圣诞市场上不少产品也产自中国。德国市场上中国制造比比皆是,小到针头线脑,铅笔橡皮,大到锅碗瓢盆,服装鞋帽,涵盖衣食住行玩乐,到处可以发现“中国制造”,且大都物美价廉。欧洲乃至全世界,哪些国家的人离得开“中国制造”?令人骄傲的是,中国制造的质量水平在提升,且销售到国外的产品质量大多物美价廉。

剪指甲刀,中国制造,四五欧元一套,德国制造要20多欧,凭什么这么贵?小城商业街上有一家德国厨具店,里面销售的生铁锅标价170-200欧元。这家店铺的商品优质优价。如果你嫌贵,牛哄哄的德国人会问:物美为什么价廉?

从性价比而言,小物件我更喜欢中国制造,实在是价格低廉,结实耐用。为国货骄傲的同时也在感叹、不解,为中国企业鸣不平:中国制造质优价廉,生产企业还有什么利润可言?中国制造何时能走出价格的洼地?中国制造在国外、在德国市场就这么不值钱吗?德国人不是不相信物美价廉吗?怎么优质的中国货到了德国市场,身价依旧这么低?高傲的德国人从心底里看得起中国制造,信得过中国货的质量吗?

德国人的心态是矛盾。一方面中国货便宜,性价比合理,甚至价格低廉。谁不喜欢便宜货?能在欧洲市场销售的中国货,总体质量上乘,让他们欲罢不能。另一方面,有些德国人看不起中国货的质量,怀疑中国制造的质量。曾几何时中国制造就是质量低下的代名词。近些年,尽管中国制造的质量在逐渐提升,有些产品诸如家用小电器、手机等,质量上乘且价格合理、亲民,但在一些德国人眼里,中国制造还停留在多年前的低质低价水平。

前些天与德国邻居一起逛市场。在一个帽子摊位,邻居刚刚拿起一顶标价9.9欧的普通男士遮阳帽,卖帽子的女摊主忙不迭地热情介绍:“这不是中国生产的。”这不长眼的德国女摊主,居然没有看到邻居身边我这个亚洲面孔!听了女摊主带有偏见的介绍,我建议邻居还是别选了。就让这个对中国制造抱有偏见的德国女摊主慢慢销售她的“非中国制造”吧。

                                               外贱内贵”的中国制造

为什么这么多质优价廉的中国制造都便宜了外国人,且还不一定能得到外国人的认可?德国小城的中国制造的低价现象不是孤立的,中国制造“外贱内贵”已经是一种普遍现象,难怪那么多国人到国外购买国产马桶盖、电饭煲、运动鞋等。是什么原因让中国制造“外贱内贵”?品质“内外有别”?这个问题要交给经济学家和学者。

国内著名学者时寒冰曾经就这个现象做过深入调查和分析,他给出了5点原因,笔者以为,他的分析更加客观理性。

1.经济模式只顾生产不顾消费。美国《洛杉矶时报》网站报道,中国制造的产品在中国往往比西方贵。从北京的苹果旗舰店买来的笔记本电脑与在美国销售的机型没有什么不同,唯一的不同之处就是价格,比美国的售价贵了460美元。在中国这个世界工厂,这真可谓一桩怪事。中国以替西方消费者生产廉价产品而闻名,但对本国人民却不总是如此。尽管伴随着中国的繁荣,中国的消费开支一进在增长,但中国的经济模式基本上只为生产考虑,而不为国内消费考虑。

2.关联交易导致特殊“价格差”。中国制造的商品在国外比在国内卖得便宜,外贸出口企业并非不想在境外市场赚取高额利润,但为了规避中国的关税,这些外贸出口企业在签订出口合同的时候,拼命压低了价格,如果这些企业生产的产品在中国境内销售,外贸出口企业的关联公司无法从中获得足够关联交易利润,所以他们不得不提高产品的价格。这就是外贸企业出口商品价格比在中国境内价格便宜的根本原因。

3.中国市场交易成本巨大。中国市场是一个条块分割的市场,企业产品进入国内市场需要付出巨大的交易成本。举例来说,一个企业的产品进入国内超市,不仅需要缴纳入门费,而且要缴纳各种担保金。现在,我国大城市的超市绝大多数属于中外合资企业或者外商投资企业,他们通过设置贸易门槛,限制一些企业产品在本地销售。企业要想进入他们的销售渠道,必须缴纳销售收入15%到20%的费用,这对于那些刚刚起步的生产企业来说,是一个根本无法承受的负担。

近几年,我国加强了对零售市场的监管,禁止一些大型零售企业收取入门费。于是,一些综合性的大型零售企业采取出租柜台或者生产企业自带营销员的方式,向生产企业转嫁销售负担。在这样的贸易格局下,部分生产企业不得不放弃国内市场,转而寻求外贸出口渠道。企业产品在国外销售虽然增加了运输成本,却可以大幅度减少交易成本,所以,这些企业生产的产品在国外销售的价格反而比在国内便宜。

4.国内贸易的金融成本较高。金融环境也是导致中国制造国外价格比国内便宜的重要原因。从事国际贸易虽然也存在巨大的信用风险,但是由于各国普遍遵守贸易协定和商业惯例,金融风险反而比国内贸易有所降低。从产业链条来看,由于外贸企业大多扮演加工者的角色,在出口贸易领域几乎不存在信用风险。换句话说,出口订单来自于国外,加工的原材料来自于国外,结算的资金主要用于购买原材料,金融环节的交易费用相对较小。许多出口贸易实际上是一些海外家族集团企业之间的交易,所以根本没有结算风险的问题。由于出口贸易的金融风险相对较小,而国内贸易的金融成本相对较高,在客观上导致外贸出口产品在国外销售的价格比在国内便宜。

5.特有税收体系和垄断抬高了价格。中国特有的税收体系也是一个原因。我国不仅颁布了“三资企业”法,而且针对“三资企业”制定了名目繁多的税收优惠措施。许多“三资企业”从事外贸出口经营,他们一方面享受中国境内的各项优惠待遇,另一方面通过关联交易逃避国家的税收。而内地企业既无法享受“三资企业”的各项优惠待遇,同时也不能通过关联交易规避国家税收,内地企业生产的产品在中国境内销售的价格自然要比“三资企业”在中国境外销售的价格高许多。这是一种不公平竞争,是一种特殊的贸易歧视。此外,由于中国国内存在国有企业垄断经营的现象,部分产品或者服务的国内价格远远高于境外价格。

时寒冰的透彻分析让我们对“外贱内贵”现状生出几分无奈。如此看来,中国制造“外贱内贵”的现象还会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身在德国小城,虽能“享受”到中国制造“外贱内贵”带来的优质低价,但这对于中国制造在国外的声誉提升没有任何益处。何时中国制造也能具有像某些德国制造那般高傲的价格,那才是中国制造的新形象。好在我们已经有了这样值得骄傲的产品,比如华为手机。内心在盼望和期待有更多的中国制造物美不再价廉。届时,中国制造也将这样向世人反问:物美,为什么价廉?!

你可能感兴趣的:(德国小城里的“中国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