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宝。
2015年5月到2016年5月,住在七宝。那时候刚毕业,住在四居室最小的那间,只有小小7平米,床,和衣柜,就占去了大部分面积。但是我有一扇窗,紧挨着木制书桌。窗外是桂花树半边树枝,夏天的时候,浓郁的绿叶就遮打在窗前,好像一道绿色的屏障,但好心给我留了窗户右上角的半边天,抬起头,还可以望见蓝色的天空。我就在这样的窗边,熬夜做过很多PPT,也练过不少字。
去宜家买了桌布,地毯,碗碟,相框等杂物,背着宜家特有的蓝色针织带,手上还抱着绿萝盆栽,装在桃粉色的花盆里,在天黑时回家,心中充满欣喜和期待,这便是开始一个人生活了。打印出来拍过的风景,装在相框里,和音乐盒及植物摆在一起,在这样一个小小而安宁的空间里,看书,学习,憧憬。
七宝虽然熙来攘往,但远离马路的小区是安静而清冷的,那时工作极忙,常常走夜路回家,便在路上与父母电话,路中还会途经一段无信号的地段,在秋风呼啸的夜晚,加紧步伐,心惊胆战,频频回头张望是否有人跟踪,现在想来,也是好笑,多半是自己吓自己。
有时在周末下午去附近的超市买菜,在傍晚时回家的路上,可以看到飞机飞过落日的余晖,心里默默对它说一句再见。因为离虹桥机场不远,时常有飞机飞过,在夜晚还可以看到多架飞机同时出现在空中,一闪一闪红绿相间的夜灯,分别独自飞向不同的方向。
冬天了。搞来一个电饭煲,可以煮火锅。羊肉卷,金针菇,蟹肉棒,土豆片..可以吃两顿,可娃娃菜按盒卖,最后总是会坏掉两颗。还会煮热烘烘的新疆奶茶,上次回家乡带回来的新疆茶叶,在晚上来一杯,轻轻抿一口,就和在家时一样。
关于那一年,仿佛是很久远以前的事情了,虽然忙碌艰辛,却也有小滋味。多多少少,记得每天去地铁站途中路过的一楼人家,养着一只萨摩耶,却一直关在阳台里里,总是趴在地上忧心忡忡;还有春天小区里树上开满的花朵,在步道上穿着新买的鞋子,和父亲打很久的电话;哦,关于室友。室友们陆续都脱单了,就很少回来住了,也有女朋友过来住了的,两个人蜗居在和我差不多大的房间里,笑着闹着,后来有一天说要搬走了。
再后来,换了新工作,我也搬走了。
莘庄。
几乎是在第一眼,就喜欢上了莘庄的房间。从看完房到搬入新房间,完成在24小时以内。靠近地铁站,出了门便是购物中心,还有写字楼及几家咖啡馆,以及绿化舒服的街道和安静的马路,尤其小区对面就是闵行图书馆,简直完美。
而我的房间,宽敞的窗户以外便是宽阔的天空,采光通畅,视野开阔,周末趴在床上看书,别提有幸福。就在这里,我认识了马尔克斯,博尔赫斯,三岛由纪夫等几位让我为之惊叹不已的作家,不枉称之为人生的一笔财富。
新工作,伴随着新的生活方式。告别了过去的闷宅,熬夜工作,开始时常走出去看看。周末独自去商场看电影,也不觉得难为情;穿梭在图书馆和咖啡馆之间,推开拉美文学和日本文学的大门;也学会了做几道像样的菜,一人食之有味。
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又没有烦恼的生活,外面的世界再狂风暴雨,有一个具有强烈归属感的房间,不论再晚一想到便觉得安全的地方,对于漂泊在城市的人而言,不失是种幸福。即便是独自生活,也可以获得心灵上的宁静。
一个人的房间
英国作家伍尔夫有作品《一间自己的屋子》,虽是从女权主义角度出发,提出女性要有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换取自己的屋子,而不是寄人篱下依靠丈夫,这里的屋子除了指物体上的房屋,也是指女性要有自己可以独立思考的自由。而在现在这个倡导男女平等的时代,男女都需要“一个人的房间”,与自己和平独处。
而与人共居,才知个人空间的重要性。是那种下班疲惫之后可以放空头脑的空间(有时候,我觉得浴室具有同样的功效);是情绪失控时可以镇定自我,发泄自我的房间;是学习和自我提升时必备的自习室;也是争吵以后各自冷静,避免恶化的冷藏室。
我们始终需要学会的是,享受一个人的房间,享受它带来的自由,而不是被它的沉默困住。在单身时,充实生活,不用肥皂剧和手机来填补时间;在共居时,享受两个人的乐趣,也不丢失一颗独居的心灵。
后续。江宁。
第一眼没有爱上的房间,就不该强求。新的房间,还在适应中。即使离市中心越来越近,却仿佛越来越难安心,因为离现实的生活又近了一步。前两年还觉得,大不了租一辈子房子,怕什么,还房贷的钱,还不如去旅行。
然而,当遇到一间并不让人产生归属感的房间时,就渴望能有一个自己的家,一个稳定而知道它永远都在的地方,一个不论刮风下雨也会有温暖的地方。
又或者说,有时候,你不知道自己究竟是输给了自己的心,还是输给了现实。这就是城市最冷漠的一面,即使你有再真挚而炽烈的感情,也抵不过一个房子,真情分文不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