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优秀教师

我眼中的优秀教师_第1张图片

我在读研期间,修过一门课叫《curriculum design and methodology》,是由三位德高望重并且教学经验非常丰富的三位老师共同教授。每次课都有三个多小时,差不多50人的班级。课程并不是我们像国内老师一样,主讲老师在台上侃侃而谈,而是有很多讨论,发言,还有一个seminar的时间。这门课呢,每次课会有一个小时的小组seminar,一个小组十几个人。 每一次的seminar是由两个组内成员主持讨论并且分享成果。

这种学习方式对我这个从小接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学生而言,的确比较新颖,当然也很有挑战。一方面是自己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二是对自己英语也不是那么自信,全程一个小时用英语主持还是比较难的。当然老师们都会在一开学的时候就告诉你们有这些主题的seminar,并且告诉你们可以去哪里找到相关的阅读文献。

我眼中的优秀教师_第2张图片

我们的指导老师Martha, 是我心中的完美教师。

Martha 右1,我右2

首先,她的性格非常Nice, 有亲和力。她常常鼓励我们,肯定和欣赏我们的学习态度。每次见到我们也询问我们最近的学习压力,问我们是否和家人打电话等。这对我们这些漂泊在外的学子来说,真的能感受到老师很关心我们,也觉得很温暖。

其次,专业素养。虽然,我把它放在第二点的位置上,但是其重要程度比第一点重要。我相信一个老师最终受人爱戴和尊敬,并不是因为她/他的性格很好,在生活中常常关心问候你,而是他们的专业素养和爱学术的精神。我记得我和我搭档把做好的PPT给Martha看时,她先是给我们抛出几个问题,问我们到底想让参与seminar的同学们得到什么?如果都是知识性的内容,其他学生是否能自己看书看文献就好了? 说实话,我们的确没有想到这些问题,而是光想着如何完成这个任务了。再后来,她仔细看了我们的PPT,指出了很多版权的问题,参考文献,文章句子观点出处等问题。

跟她聊完以后,用几个成语来形容我们的体验和感受就是:豁然开朗、茅塞顿开、醍醐灌顶。后来,在工作以后也发现这样一个问题:我为什么要给学生教这一项内容呢,比如说一堆主题词汇。学生是否用一个词典就能查得到,教那么多词汇,学生是否真正需要呢?我以前看到有一些老师在教《买东西》这个主题的时候,常常是把很多水果词,衣服的词都交给学生。学生学完之后应该会觉得很overwhelming,实在太多而无用了。

最让我佩服的是Martha 她对我们教学指导,感觉语言教学就像是她手中玩偶,在手中捏来捏去,怎么玩都行。我们有一个学期是实习,需要进行教学模拟。她每一个学生的教学模拟都会去听,而且会坐在旁边一直记笔记。下了课以后则会对我们的教学进行点评。所有被她点评过的学生无不对她膜拜,因为她详细记录了我们在教学中的所有细节,还提出可行性的方案。

第三,常常反思。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优秀教师也不是一天炼成的,而是要经过年月的积累。但是有些教师是教学经验丰富,但却不是优秀教师。造成这中间的差距的原因,我个人认为是是否具有教学反思能力。反思能力并不是简单的回想自己这堂课哪里上得好,哪里不好?而是得需要具体化,多问自己几个问题:这节课遇到什么挑战?我当时是如何解决的?下次遇到同样问题怎么做更好?学生在哪个环节看起来很专注,什么时候分神,为什么分神。今天上课的学习目标是否达到了预期的,你怎么知道?等等。

第四,终身学习的精神。有人说教学能力,教学技巧是“雕虫小技”,很多人都能做的很好。我觉得这么说有失偏颇。如果相对于学术研究而言,实施教学的确看起来没有那么高深复杂的理论。很多教学方法别人示范过几次,自己很快就能学会。但说这话的人往往常常忘记,教学法和教学理论常常就是一线教师研究出来的。Martha,这位老师,教学20多年,自己的教学并没有停留在书本上的指导,而是常常更新,努力跟上世界最流行和有效的教学。

自己从事汉语教学也有好几年,我不敢说自己的经验有很丰富,也不敢妄言自己的反思做的很好亦或是我常常更新自己的知识,但是Martha给我的这个榜样却是我一直学习的。就我自己而言,在本科阶段接受的教学法也就是大家普遍熟知的(老师为中心,学生听课),后来在国际学校实习,才真正明白什么叫在“玩中学”,什么是快乐学习,什么是教学管理。后来我读研究生,我知道课程设计与研究是一项多么伟大的学科。

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关于优秀教师的定义,这个定义可能有五点,六点,甚至是一百点,但是又有什么关系,这个从来就是很主观很个人化的表达。那么亲爱的读者,你的心中优秀教师是怎样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眼中的优秀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