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发布衣著
雪域高原的古往今来——《吐蕃王朝卷》
2、一代权臣倾朝野
(2)、噶尔家族之军神噶尔·钦陵1
公元667年,禄东赞去世后,大相的位置悬而未决。当时的赞普芒松芒赞已经年满十八岁,按照吐蕃传统理应独自掌管朝中大权,不过此时噶尔家族早已是权倾朝野巨无霸集团。
虽然很多官员都认为韦氏家族的韦·松囊才能卓著,应该是大相的最佳人选,但最终大相的位置仍然毫无意外的落在了禄东赞长子噶尔·赞悉若多布(汉史称其为赞悉若)的头上,而颇具人望的韦·松囊只能屈居副相之位。
其后不久韦·松囊早死,赞悉若得以独揽朝中大权。赞悉若在拉萨控制朝政,其弟噶尔·钦陵掌管吐蕃军事,国中大事均出噶尔家一门,噶尔家族虽无摄政之名而有摄政之实。
随着赞悉若接任大相之位,因禄东赞去世而产生的权力交接隐患被迅速消除,吐蕃的政权因而保持了稳定。钦陵接替他父亲的军权,常驻在青海的吐谷浑故地,而这也是钦陵作为吐蕃一代战神的主要舞台,唐朝因此而将面对一个更难对付的对手。
公元668年(唐总章元年),吐蕃正式开始在吐谷浑征税。这意味着,吐蕃在青海地区的统治已趋于稳定,唐朝要想重新夺取青海地区将要付出更多的代价。
几乎同时西域的情况也在发生着变化,那个曾经诬陷“兴昔亡”可汗,导致他无端被杀的西突厥“续往绝”可汗阿史那步真病死,突厥十姓群龙无主,阿史那都支和李遮匐带领部众归附吐蕃,吐蕃此时在西域的势力更加强大。
唐朝终于在公元668年9月,通过第五次东征彻底灭亡了高句丽。这场从公元644年开始,历时24年,两朝皇帝,几十万唐朝将士死伤的征伐,终于以唐朝的胜利结束了。
唐朝朝野都以为东线再无战事,可以全力经营西域了。但事实是残酷的,两年后,公元670年,高句丽爆发大规模反抗斗争,唐朝不得不再次派兵平叛,反叛时间长达四年。
正是在唐朝屡征高句丽的过程中,西域被暂时搁置了。吐蕃正是利用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迅速崛起,最终成为令唐朝头痛不已的对手,在此后的一百多年里,西域基本保持着吐蕃攻而唐朝守的态势。
公元670年(咸亨元年)春,稳定了政局的吐蕃开始对西域用兵,攻陷了西域白州等十八个羁縻州,于阗向吐蕃投降,随即吐蕃联合于阗攻陷龟兹的拔换城(今新疆阿克苏),至此龟兹、于阗、焉耆、疏勒尽归吐蕃所有,唐朝无奈罢除安西四镇。唐朝在西域的统治根基开始动摇,吐谷浑、鄯善、且末之地,正式为吐蕃所据。
面对吐蕃在西域咄咄逼人的攻势,唐朝终于决定给予强硬回击。670年四月,唐朝任命名将薛仁贵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并以阿史那道真、郭待封为副将,率领十万大军讨伐吐蕃。逻娑为拉萨的汉地译音,从这一点上就可以看出,唐朝出兵的目的绝不是号称的“为吐谷浑复国”这么简单,而是希望此次出兵能向之前李靖、苏定方挥军西域一样荡寇千里,从根本上决解吐蕃的问题。
八月,唐军行至大非川附近(今青海共和县西南切吉旷原),道路艰险,辎重难行,薛仁贵随即命令副将郭待封率两万人守护辎重,在大非川险要处节寨固守,以保证唐军后勤和粮道的安全。
自己则亲率唐军主力出击乌海(今青海兴海县西南苦海),约定待到唐军主力在乌海击败吐蕃主力后,辎重部队方可前进支援。这样唐军主力进可攻、退可守,可立于不败之地。
薛仁贵的判断是正确的,钦陵率领的吐蕃主力确实盘踞在乌海附近,但薛仁贵不知道是钦陵为了击败唐军,几乎是倾吐蕃全国之兵,集中了甚至远在西域的守卫部队,有四十万之众。
虽然战争不是简单的数量堆积,但是在青海这片土地上,吐谷浑的名字已经是过去时了,现在吐蕃的统治已经深入人心,吐蕃已经占据了战争的天时、地利、人和,而唐军的每一步行动却像行走在迷雾之中。
唐军主力在薛仁贵的率领下,轻骑而出昼夜兼程,趁吐蕃军队不备直插河口,将河口的吐蕃军队打得大败,抢夺了大量的牛羊牲畜。
吐蕃军虽初战不力,但未伤根本,钦陵命吐蕃军队借助机动能力,不断骚扰唐军,战场态势渐渐胶着。就在此时,驻守在大非川上的副将郭待封却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葬送这次唐朝的远征。
郭待封本是唐初名将郭孝恪之后,对于出身贫寒的薛仁贵向来侧目而视。此次屈居薛仁贵的副将,心里颇有不平之意。
他听说唐军初战告捷,大败吐蕃军队,以为吐蕃将败,担心军功都被薛仁贵占据,自作主张率领辎重部队离开大非川向乌海靠近。这一消息立刻就被钦陵得知,于是钦陵亲率二十万人在路上设伏,将郭待封所部全歼,全部辎重均落入吐蕃之手。
夺取了唐军辎重的钦陵立刻全军出击,在乌海将唐军主力包围,失去了辎重后援的唐军人心浮动,薛仁贵无奈只得带兵突围。从乌海到大非川的路上两国军队一路厮杀,直到大非川上吐蕃军队再度将唐军合围,疲惫的唐军再也无力突围。
无奈之下,薛仁贵与钦陵约合,钦陵放还了部分唐军俘虏。最终薛仁贵、郭待封、阿史那道真仅以身免,而随行出征的十万唐军全军覆没。
唐军这次大败,史称“大非川之战”,虽然将帅不和是原因之一。但是唐军从关中平原远征青海地区,在乌海、大非川作战,此处海拔已经接近4000米,唐朝士兵对环境的不适应也是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吐蕃在吐谷浑统治的日趋稳定,使得吐蕃能够就地征集补给,吐蕃军队一半以上的军粮马匹都是在吐谷浑故地征集的,这更加重了远征唐军的劣势。
“大非川之战”后,吐谷浑复国的梦想彻底覆灭,唐朝遂于公元672年,(咸亨三年)二月将吐谷浑诺曷钵部迁于鄯州浩亶水(今青海大通河)之南。鄯州地域狭窄,邻近吐蕃,吐谷浑畏惧吐蕃来扰,不安其居。为此,唐朝最终将吐谷浑迁于灵州鸣沙县(今宁夏灵武县西南),以其部落置安乐州,意为“既安且乐”。
此战之后,唐朝在西域的形势彻底崩坏,安西四镇相继失守,大唐在西域的羁縻府州统治自此开始全面崩解。
吐蕃获得了对唐朝的绝对战略优势,声威大振,并乘胜大举进兵,兵锋直至敦煌(沙州)。唐朝无力与之相争,安西都护府治所被迫回迁到西州(今吐鲁蕃)。
大唐在西域已仅能控制沙州(今敦煌)、伊州(今哈密)、西州(今吐鲁蕃)、昆陵都护府、蒙池都护府一线以东地区,整个天山以北、以东地区,以及塔里木盆地均为吐蕃所夺占。此战之后,吐蕃钦陵之名震动两国,成为了唐军的噩梦。
唐朝经此一战精锐尽失,面对吐蕃的兵锋只能在河陇地区组织防御,暂时无力染指吐谷浑故地。而吐蕃虽然大胜唐军,稳固了青海地区的统治,但为此战,调动了全国的军队驰援,也导致国内的矛盾开始显现。随后两年间,吐蕃国内不断有叛乱发生,这也使得吐蕃不得不暂时停下了扩张的脚步。
公元672年(咸亨三年),吐蕃使节仲琮出使唐朝,唐高宗此时对于大非川之败余痛未消,自然不会有什么好脸色,之后唐使黄仁素出使吐蕃也是无果而终。虽然两国使节往来不断,但西域已是两国必争之地,面对两国之间年年刀兵不断,此时身在拉萨的文成公主不知心中是何种感受。
上一节贤者禄东赞4
下一节藏地军神噶尔·钦陵2
本书第一部《吐蕃王朝卷》已经完成,总计27万字,在天涯论坛|\煮酒论史版块更新。第二部《割据时期卷》在本人公众号“四海无人对夕阳”更新。欢迎关注、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