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意被一次次过度消费,一个新媒体人的反思

罗一笑,在昨天之前,我从没听过这个名字,如果不是朋友圈和微信群里不断有人转发,我可能这辈子都不会知道,还有“罗尔”这么一个人。

病痛和伤害,假如不发生在自己身边,好像离我们是那么的遥远,与己无关。

每一次在朋友圈看到满屏相同的求助信息,我总是习惯持怀疑的态度,没办法,套路太深,现在的自媒体公众号稂莠不齐,谁也不敢保证事实的真相。

我确信,能让大家都参与转发的内容,在真相的背后,都有一个或多个推手。

这种祈求“善意”更像是营销手段,获取大众的舆论同情,泛滥的善心形成潮水,汇成舆论,吞没真相。

我是又担心又害怕,担心信息是假的,大众受骗,引发连锁反应,再有人真需要帮助,却没人敢伸手了。

我害怕信息是真的,假如大家都持有像我一般的怀疑,错失了救助的机会,让一朵尚未盛开的花骨朵,黯然凋谢,又何尝不是作孽。

果不其然,“罗一笑”转发捐款事件,经过几天的发酵,也陆续有人出来爆料了。剧情急剧反转,发现所谓募捐后的真相,“卖文救女”的背后依然是“善意”营销。

善良被再次过度消费,人们又多了一个冷漠的理由。

谴责质问的消息开始覆盖朋友圈。

有人在质问罗尔,也有人在质问幕后的推手,还有人在质问朋友圈的转手们。公众号写手们又忙碌起来了,我想,今晚的朋友圈,依然会被“罗一笑”霸占,好像把林宥嘉求婚成功的热点都晾凉了。

其实,自己也在最后的几个小时,转发了这篇文章,祈祷小朋快些好起来。脑中疑虑不去,随即搜索有关罗一笑的新闻,除了公众号的文章,大部分都是爆料信息。

为什么这么多的信息大家都看不到呢?除了推手利用了大家的善良,还有一个原因,大概是因为转发很容易,了解真相太麻烦了。在众多亦真亦假的讯息中,没有一双辨别真伪的法眼,是很难看到真相的。

上学那会儿,老师说:新闻最重要的是真实性和时效性,客观公正的报道是新闻工作者的基本素养。

在当下的新媒体中,我们看到的内容,大部分是编造伪装的,或是带有主观臆断,受众被传播者带着走,很难有自己的思考和观点。

作为一个新媒体人中的新手,通过30天新媒体的培训和写作,以及分析各位大咖写手、公众号大V的文章得出:文章要爆红,就要追热点、傍名人。

如:某明星出轨,某名人掐架。踩着热点,标题吸引人,就算文章狗屁不通,观点根本就立不住脚,也有阅读量,不过是喜欢的会点赞,不喜欢的继续撕逼,说不定就撕成了新热点。

假如没有热点,就要制造热点,全民撕逼。如:某口红事件,某实习生拿外卖事件;谁红就撕谁,撕着撕着就火了,在自媒体时代是常有的事。

越来越多的媒体人无底限的讨好读者,传播不实讯息、偏激观点,只为博取大众的眼球,赚点击和流量,为自己换取利益。

我相信,每一个人都不希望自己成为自己讨厌的那种人,只是,在利益面前,我们总是很容易就忘记了自己的初衷,放下了自己的坚持,开始随波逐流,甚至同流合污。

最近自己一直在思考,做为一个文字爱好者,是不是要有自己坚持的原则?是否要做到不造谣、不传谣、不盲从。

林丹出轨那次,也在纠结自己是否要追热点,在群里和各位同学交流:每次热点出现,不论是朋友圈、微信群,还是订阅号,满屏都是一个主题,简直就是在晒高考作文。在众多同质化的文章中,除了最快推文的几位,其他的内容也很难脱颖而出!铺天盖地的文章,除了给当事人及其家人造成困扰,给读者充当一时的谈资,大概是很难体现实用价值的。

第一次新媒体培训到今天就正式结束了,也到了该思考自己定位的时候了。既然已经打算打持久战,没有长远目标和长期规划,又怎么能走得远呢?

这一个月里,有幸相识了许多同道中人,有比自己优秀的,也有和自己差不多的,虽然有个别的同学没有坚持到底,但是留下来的每一位,都在进步。

希望自己在写作的路上,能有他们的陪伴,毕竟,写作,是一件孤独的工作。

你可能感兴趣的:(善意被一次次过度消费,一个新媒体人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