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三思而后行”之我见

“三思而后行”如今已是给予别人在做重大决策时“最具指导意义”的意见。例如,辞职。领导会说:“三思而后行啊。别这山望着那山高。”又如离婚。闺蜜会说“三思而后行啊!离婚了孩子该怎么办。”再如创业。父母好友会说:“我劝你还是三思而后行,现在生意难做啊。”

凡此种种,皆是“三思而后行”如今之意。此“三思”是叫我们思危,思变,思退。亦是犹而未决之思,虑而不定之思,定而不得之思。此处“三”字可做复数解,亦可做数字三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若经此三思,犹而决,虑而定,定而得呢?猜想结果应是为人处事面面俱到,事事如意吧。其实不然。结果往往并不令人如意。

辞职一事,领导劝你三思,你也听了劝,三思之后若有所悟,因为下家还没找好,下个月的房贷车贷也还没着落,所以坚持上岗。结果却是你仍要忍受同事的排挤,经济上的窘迫,前途渺茫所带来的焦虑。三思而后行带给你的是身心俱疲。

离婚一事。“宁拆一座庙,不破一桩婚。”闺蜜本着这个原则,好言相劝,让你三思而后行。想想孩子,回忆曾经的美好爱情,往日的点点滴滴。就又住在了一个屋檐下。事实却是,你俩貌合神离,心存芥蒂,谁看谁都不痛快,觉得对方一无是处。当初选择不离婚是为了孩子,可如今孩子却承受了比单亲更可怕的伤痛。三思而后行,带给你的是无尽的苦难,也捎带上了孩子。

创业一事。父母好友劝你三思而后行,好不容易攒下的家底应慎之又慎。三思之后,你选择了安稳度日,老婆孩子热炕头。但这些对有着雄心壮志的你来说,是一种折磨。不是么?此时的你其实还是曾经那个不甘平庸的你。生活磨平了你的棱角,却也让你变得更加坚毅。

为了维持家庭稳定,保障经济来源,能按时还贷,而选择不辞职;为了孩子能有一个健全的家庭,再给彼此一次机会,而选择不离婚;为了不至于一败涂地,一无所有,而选择不创业;这些看似合情合理,但最大的不该就是你欺骗了自己。欺骗自己其实是最大的自私。

现如今“三思而后行”难道就没一点好处吗?我要说,好处还是有的,会让你懂得约束自己。

有一个女生,她正在减肥。一日,朋友聚会。桌上炸鸡啤酒小龙虾。“那可是忍了一个月没吃的炸鸡呀!”这个女生犹豫了,”要不要吃一块”。这时心底有个声音劝诫她:三思而后行。是的,女生想到,吃了这只鸡腿,自己又得多跑几公里步,又得多做几组仰卧起坐,又得多骑几十分钟动感单车。最可怕的是,就算做了这些,也不一定能消耗掉这只鸡腿所带来的脂肪,卡路里。想到这,只好作罢。

还有一个小伙子,血气方刚。某天,公交车上,站在他前面的是一位身材高挑的女孩儿,前凸后翘,面容姣好,肤白似雪,披散着头发。发尖撩过小伙的脸庞,他不淡定了,手指扣着掌心,左顾右盼,想着要不要做一回“咸猪手”。这时心底有个声音警告他,三思而后行。“是啊!这一把摸下去估计得捱巴掌,还有可能进派出所,带上色狼的帽子。真他么猥琐,你还是不是个男人!”于是他收回了罪恶之手。

为了自己能减肥成功,克制自己不要去吃那只鸡腿;为了自己不被带上色狼的帽子,不那么猥琐,控制自己没有伸出那只手。这些都是三思而后行所带来的好处。他们没有欺骗自己,他们在跟自己对话。食色,性也。与自己对话,是最精深的思考。

既然“三思”有今意之解,那么在今意之前必有古意。说完“三思”今意,我们且看古意如何,孰优孰劣。欲知古意得从头说起。

“三思而后行”语出《论语.公治长》篇。原文如下: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论语》一书是由孔子及其弟子谈话讨论做集而成。凡是讨论,必有内容。或论人,或论事,或论政。此处即是论人。若脱离人、事去解读《论语》,则偏离了它最本真的意义。如此,我们从人说起。

季文子,鲁国大夫,季孙,行父。历任鲁国文、宣、成、襄四公。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四朝元老,政坛不倒翁了。在春秋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季文子着实是有两把刷子的。他为政清廉,节用爱民。《左传》《史记》中皆有记载。作为不倒翁,必然也有他的独特手段。这手段就是凡事三思而后行,此亦为后世诸家所不耻。

程子曰:“为恶之人,未尝之有思,有思则为善矣。然至于再则已审,三则私意起反惑矣,故夫子讥之。”

朱子曰:“每事必三思而后行,若使晋而求遭丧之礼以行。而宣公篡立,文子乃不能讨,反为之使齐纳赂焉,岂非程子所谓私意起而反惑之验欤?是以君子务穷理而贵果断,不徒多思之为尚。”

钱穆先生《论语新解》,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中皆有于此意相通之解。

宦懋庸《论语稽》说:“文子生平盖祸福利害之太明,故其美恶两不相掩,皆三思之病也。其思之至三者,特以世故太深,过为谨慎;然其流弊将至利害徇一己之私矣。”这应算是对季文子其人以及“三思而后行”做出的最好注解了。

如此,有三思则必有初思。初思为体,三思为用。初思如辞职,离婚,创业等具体事项。三思如辞职之后房贷还不上该怎么办,离婚之后孩子无人养该怎么办,创业失败之后一无所有该怎么办,皆指事物对身边的人及自己的影响。

初思即是对事物本身之思,三思即加入了诸多外界因素,或正向的或逆向的,是深于世故之思。故孔子谓:“再,斯可矣”即是对事物本身之思,亦即对初思行再思之功。然初思有善有恶,有利有害。再思即是为善去恶,趋利避害之思。

今日之“犹而未决之思”,“虑而不定之思”,“定而不得之思”,皆是对事物所产生的外在影响之思,而非对事物本身之思。三思之意若为对初思之思,方可算得上是“最具指导意义”的意见。

初思不定,三思定之;初思定,再思即可。三思而后行,不是思结果,思影响,应是自己与自己对话,别欺骗,别隐藏,坦诚相见,随本真而行。

在初思上行再思之功夫,实为今日三思之道。

                    2018年10月8日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论语》“三思而后行”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