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企业家和管理学研究者为何互相看不上?

中国的企业家和管理学研究者为何互相看不上?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其实这是一个老话题了,就如同说中国为什么总是不能出现世界级的管理大师一样。今晚和一个老师交流后,才想着把这个问题再拿出来探讨一下。

目前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状是,很多的企业家和经理人去商学院读书其实更重要的目的是结识人际网络关系和重构新的商业机会,甚至一些成功的企业家直接表明观点,认为经济学家和商学院教授没有用。而很多管理学者对企业家青睐的期刊和书籍也很不屑一顾,认为他们的成功很多是抓住红利的结果。企业家的实践和管理学的研究者之家出现了一个巨大的鸿沟。

之所以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核心原因,就如同陈春花教授所说,是中国管理领域知与行的脱节问题。

德鲁克对管理的本质做了经典的概括: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唯一的权威性就是成就。

但是我们国内的管理学研究者却一直信奉的是西方的管理理论,在研究性论文和课题中,一看西方理论的引用是否足够,二看文章的规范和结构是否符合,最后才看文章所表达的意义,这其实是很多硕士和博士论文的通病,很少去关注东方式独特的管理情境的运用。

而国内很多成功的企业大多是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一路打拼出来的,没有说一个企业从创业开始就按照西方管理理论的方式走向成功的,他们是在不断的摸索中一步步实践出来的,即使企业大了,也是在不断发展中调整。所以自然对那些从没有在企业干过的管理学研究者和教授者的课程和观点有些不感冒。

其实,无论理论如何发展。管理的核心本质就是为了提高效率。无论是管理学发展第一阶段泰勒的科学管理,是为了提高劳动效率;还是管理学发展的第二阶段韦伯和法约尔的组织行为理论,是为了提高组织效率;又或者是管理学第三阶段的人际关系理论,是为了提高个人的效率。其实都是为了一个目的:提高效率。

所以,中国要出真正的管理学家,中国的管理学者要真正受到企业家的喜欢,唯一的一个目的就是走入到企业中去,了解和解决企业实践中的核心问题,以提高效率为目的去解决问题,这样的管理学理论和研究结果才真正接地气,假以时日,中国也才会出现真正的管理学大师。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国的企业家和管理学研究者为何互相看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