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老子学院及家教群里,看到一个老师分享,提到深度阅读,后面,一位老师跟帖:她家宝贝读书也是只了解故事情节,家长正因此困扰,希望得到指导。我也看到了帖子,想了解分享者说的深度阅读,于是跟帖问:您所说的深度阅读如何才能做到呢?或者说,深度阅读,标准是什么呢?但分享者没有回复我们。
问的时候,我脑袋里同时出现了“成为学习者”创建者大象老师的“考古学家”般精细入微的学法探究,痴迷了这么久,我也去做了一点探究____
什么是深度阅读呢?谁有一个大致的标准呢?
阅读文章有层次的,这一点大家共识。有的说,阅读三层是:第一层是文字符号的阅读。第二层是文章结构布局,第三层是意象结合后形成的意境,思想情感等。有的说,读文章有三层,第一个层次是了解故事情节,第二层次是语言词汇,文章结构,第三层次是思想精神的升华或共鸣。还有说四层次的,不论怎样说,很多孩子读书,大都在第一层次吧,而这第一层次的阅读,差别也是很大很大的!尤其小一点的孩子(初中的大部分孩子都在此列),文字符号的阅读或者说故事情节的阅读也是粗糙的,碎片化的。
大家总是说:为什么孩子们读了很多书,阅读能力不能提升?作文能力不能提升?为什么很多孩子读完课文,脑袋里没有留下多少东西?请看下面的探究……
今天,两个孩子来跟着我读书,快结束时,我顺手翻开他们的课本,测测他们的阅读究竟有怎样的深度呢?
这是《从香溪到神农架》里的一段文字。这篇文章是前面的讲读课后面的拓展阅读文。我问过孩子,老师是带着大家简单阅读过的。(看看右边的批注,想不想哭……)
我让两个孩子都读文中绿色笔圈住的这一段,共104个汉字,标点16个,其中三个句号。探究点有四:1.同样的时间,分别读了多少文字?2.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图画或者情景?3.脑袋里留下了多少词汇或者原文句子?4.感受分别是什么?或者你从这几个句子中发现了什么?
第一次阅读:30秒时喊停,时间跑到30.6秒。第一个孩子YMM如下:1.从“望着秀水明山……”读到“更是径渭…”共计读了102个汉字,文段还剩两个字“分明”没有读。2脑海里图画如下:
粉红墙壁绿色瓦,下面波纹是香溪河水,粉红右下角的小四方框里有几个小人,是昭君和伙伴们在洗衣服。画的时候,恰好桌上有彩笔,于是染色如此。我说绿色瓦不像啊,他口里念叨:反正不是真的作画,就随便画画了(嘿,这臭孩子!)。3.脑袋里留下的词汇或句子呢?孩子低垂着眉眼,不抬头说:木(没有)啥?怎会木(没有)啥呢?孩子说:好像就有个“古色古香”…其他想不起来了…我说:再在脑袋里找找看?还是没有了。30.4秒读完文字,只留下“古色古香”四个字啊!我没有说什么?因为,这已经是进步了,上一次,他读完一篇小故事,让他给我讲讲,他把“一大段一大段”文字都“掐掉”了呢!我问:怎样读的呢?人家说,一目十行啊!这一次怎样读的?每个字都看到眼睛里了?是的,一个字一个字的读的。哦哦,这样啊!4感受是什么?如上图写着:风景美丽,美好童年,古老房子,历史久远。
第二个孩子LYH如下:1.同样30.6秒时间,从开头读到“……在入江的香溪口”余下6个字没有读完。共计读了98个字。2.脑海图画如下:
粉红绿瓦,河水里有房子倒影,有个姑娘,洗衣服,也有倒影。3.脑袋里留下的词汇:
古(香)古色,粉墙绿瓦,其他没了。4.感受是什么呢?没有哇,就是景美啊!这孩子瞪着大眼睛看着我,一脸的很正常模样。我没有再说话,这是“任你美字百千,入我法眼很难”的节奏嘛!
第二次阅读,同样15.3秒。第一个孩子YMM如下:1.从开头读到…….在入江的香溪”,口和最后一句话没有读到。共计97字。2.脑海里的画呢?孩子说有变化:如下图:
多出了山,陈列馆有模样了。洗衣女,依然很小。3.脑袋里留下的文字多了。如下图:
有了完整的词汇:昭君的容颜,青瓦粉墙,古色古香,陈列馆,洗衣衫,“秀水明山”变成了“秀丽明山”,句子也太不完整。4感受呢?孩子说:还是美啊!
第二个孩子LYH如下:1.同样15.1秒,从开头读到……“遥想当年,昭君和……”共计48个字,还有7个标点符号。明显的,这一次,他慢下来了,比第一个孩子97个字少了很多。2.脑海里画面如下:多出了山。
3留在脑袋里的词汇句子呢?如下图。
出现了“秀水明山”,“昭君的容颜”“绿瓦粉墙”等,没有第一个孩子词语多。4感受呢?也是美。
同一段文字,已经读了两次了,结果呈现出来,只是记住了几个词语。亲爱的读者您有什么感受?
第三次阅读。同样15.4秒。第一个孩子YMM的如下:1从开头读到“………常年不浑,在”共计读了92个文字。2.脑袋里图画,没有变化,如第二次图。3.脑海里留下的文字如图:有词汇,还有自行变动。“秀丽明山”终于写对了,“青瓦粉墙”成了“青瓦精墙”,“昭君和她的姐妹们…洗衣衫,后面变成了自己的评价“十分美丽了”,4感受,没有新变化。
第二个孩子LYH如下:同样15.4秒,1.从开头读到“……这溪水”,曾照过她的影,余下了。共计 53 字+7个标点。2.图画没有变化如第二次。3.脑袋里留下的文字:“望着在秀水明山”,“昭君的容颜”,“青瓦粉墙”还是变成了“绿瓦粉墙”,“故宅遗址”终于写对了。有了“遥想当年””来人不断”,只是顺序错位了,有四个错字。和课文差别不大了。可惜还是有错别字。(这孩子记住字很难)4感受:没有新变化。
第四次阅读。第一个孩子YMM。1. 用15.4秒从开头读到……”曾照过她的影”,共计76个字+10标点。字数比前面都减少了,因为,他说他想慢点记住词语。2.脑海画画没变。3.脑海里留下的词汇是,如下:
和原文一致的词语更多了,词语正确率多了,但“故宅遗址”还是修改了。他说:这个地方不好记。最后的“遥想当年”,变了“遇见昭君”。
这是第四遍读呢!问:“遥想当年”是什么意思?谁遇见昭君?他笑了,不好意思,胖胖的笑脸,眼光晃到别处…
第二个孩子LYH的第四次阅读。1.开头读到…“”读了70个字+10标点。2脑海里.图画没变化。3.脑海里留下的词语:和原文差别不大了,只是错字还有。
第一个孩子第五次阅读,孩子感觉不好意思,于是又读了第五次。如下:这一次终于正确率高多了。
亲爱的朋友,您读完了吗?您脑袋里留下了什么呢?邀请您拍砖,做出评价哦!
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