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只是看起来很忙碌,其实却每天被别人收割

你只是看起来很忙碌,其实却每天被别人收割_第1张图片

上面图片是Tom Hussey是美国摄影师,拍摄的一套系列作品名为《A Mirrored Memory》(镜中回忆),起因是诺华制药旗下一款治疗老年痴呆症药物的广告活动,试图通过药物和心理治疗的手段帮助患有老年痴呆症的患者重建他们年轻时的形象。

Tom选择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职业形象,比如教师、护士、消防员、士兵等来拍摄这系列作品。

当年读研究生的样子:

你只是看起来很忙碌,其实却每天被别人收割_第2张图片

年轻时候是护士

你只是看起来很忙碌,其实却每天被别人收割_第3张图片

年轻时候是科学家:

你只是看起来很忙碌,其实却每天被别人收割_第4张图片

但是,我从上面这张图却看出了我自己的“精分”状态,镜子里幻想中的自己很美好,而镜子外现实里的自己很落魄。

现在还有一个专门的词汇来描述这样人群,叫“精分分子”:

“精分分子”是指精神分裂,一人分饰多角,想的一套做的另一套的人群。经历丰富,但都是接触皮毛。

你周围肯定有这样的朋友。他们的日常是看起来非常的忙碌。

暑假前,定好这样的学习计划:

看10份得到专栏、阅读完10本书、每天一篇写作

并将计划做到条条框框的excel表格里

以“使命必达”的决心装着几本“大字典”飞越大半个中国。

暑假时,最新电影上线、朋友太久没见、心情没准备等理由,浮现于滴滴答答的手机微信里,一本本“大字典”重见光日之时即是回校之日。

工作前,不学研究生、不考会计证、不当公务员,父母老师推荐的工作都不接受,自认为凭借自己的努力能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工作。

工作后,学习的动力随着工作压力增大而磨灭,与其看着枯燥的书本,不如看轻轻松松的娱乐搞笑节目。看完后躺在黑漆漆的夜里只有无止境的愧疚和空虚。

精分分子就是想一套做的却是另一套,肉体和灵魂永远在时空上错位。从来不缺各种想法,缺的是行动力和坚持。

也有的精分分子,每天看起来很忙,加入各种号称N天看完100本书的社群,追求各种快速学会的捷径。觉得自己已经是“跨界人才”,什么都懂,每天很充实,却没有一样精通。学的东西在工作中用不上,即提高不了薪水,还花出去所谓的“学习”很多。

如何才能不成为这样的“精分分子”呢?

你只是看起来很忙碌,其实却每天被别人收割_第5张图片

我是偶然机会接触到数据新闻-用技术辅助采编。以前总认为技术高不可攀,上过相关课程后发现距离感减少。且逐渐发现学习技术的过程也是在学习新思维的过程,可碰撞出更激烈的火花。

曾掉入一个误区,即掌握技术即可。但听过相关技术课程后发现并不会用。后来才知道想法的重要性,逐渐从技术编程转向统计学和业务内容的重视。

统计学与逻辑学有关系吗?

解读数字的意义,不仅仅有公式,还要涉及到对谁(或什么)的定义、参数(判断标准)的选择及参数间的权重和关系等,这都需要逻辑学-判断比数字重要。由于本科学哲学,对逻辑学有一定的了解。

毕业不到一年时间的我从事过制造业和金融业工作,虽都不是以数据分析为重点。但都或多或少有对数据的好奇心。

商业计划书撰写过程中使我意识到数据来源的可靠性、真实性、分析的必要性,市场份额、不同公司的占比权重、城市的分布等数据有什么?在哪里找?如何分析?

你只是看起来很忙碌,其实却每天被别人收割_第6张图片

金融从业方面,审批调查报告不仅要纵向分析每一份财务报表、征信报告、银行流水等数据的内涵和跨时空对比参数及其关系,大致了解企业(个人)内部发展情况。另一方面还需要横向对比不同报告和不同领导的观点,多方核实数据真假。

我接下来的实践计划,就是避免成为精分分子,不追求快速“致富”,在数据分析的领域深入学习。

本文来自大数据社群会员Cindy 的实践笔记。

你只是看起来很忙碌,其实却每天被别人收割_第7张图片

我曾在“写作社群”里提到,不要为了写作而写作,成为作家的概率很低。那写作的本质是什么呢?

写作的本质是你技能的输出,唯有技能才是你赚钱的保障,写作只不过是扩展你技能影响力的途径和表现形式。

不要被每天被那些花N天就成为XXX的快速“致富”洗脑,那不是你能做到的。从统计概率上讲成为这样的人概率特别低,还是脚踏实地在大概率事件上下注吧。

你只是看起来很忙碌,其实却每天被别人收割_第8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只是看起来很忙碌,其实却每天被别人收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