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试上张籍水部
《近试上张籍水部》是唐代诗人朱庆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是一首在应进士科举前所作的呈现给张籍的行卷诗。前两句渲染典型新婚洞房环境并写新娘一丝不苟地梳妆打扮。后两句写新娘不知自己的打扮能否讨得公婆的欢心,担心地问丈夫她所画的眉毛是否合宜。此诗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籍,以公婆比主考官,借以征求张籍的意见。全诗选材新颖,视角独特,以“入时无”三字为灵魂,将自己能否踏上仕途与新妇紧张不安的心绪作比,寓意自明,令人惊叹。
作品名称
近试上张籍水部
作品别名
近试上张水部、闺意献张水部
创作年代
唐代
作品出处
《全唐诗》
文学体裁
七言绝句
作品原文
近试上张籍水部⑴
洞房昨夜停红烛⑵,待晓堂前拜舅姑⑶。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⑷?[1]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张籍:唐代诗人。水部:水部司,官署名。隋朝始置,为工部所属四司之一。当时张籍任水部员外郎。
⑵洞房:新婚卧室。停红烛:让红烛通宵点着。停:留置。
⑶舅姑:公婆。
⑷深浅:浓淡。入时无:是否时髦。这里借喻文章是否合适。[2][3]
白话译文
韵译
洞房里昨夜花烛彻夜通明,等待拂晓拜公婆讨个好评。
打扮好了轻轻问丈夫一声:我的眉画得浓淡可合时兴?[4]
散译
洞房里,昨天夜里留着的红烛一夜没熄;新媳妇等待天亮到堂前去拜见公婆。她梳妆打扮完低声问丈夫:我描画的眉毛,颜色深浅是否合宜?[3]
创作背景
此诗为宝历(唐敬宗年号,825—827)年间朱庆馀参加进士考试前夕所作。唐代士子在参加进士考试前,时兴“行卷”,即把自己的诗篇呈给名人,以希求其称扬和介绍于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朱庆馀此诗投赠的对象,是时任水部郎中的张籍。张籍当时以擅长文学而又乐于提拔后进与韩愈齐名。朱庆馀平日向他行卷,已经得到他的赏识,临到要考试了,还怕自己的作品不一定符合主考的要求,因此写下此诗,看看是否投合主考官的心意。此诗便是行卷之作。[1][2][5]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以夫妻或男女爱情关系比拟君臣以及朋友、师生等其他社会关系,乃是中国古典诗歌中从《楚辞》就开始出现并在其后得到发展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此诗也是用这种手法写的。
“近试上张水部”这个标题可以帮助读者明白诗的作意,唐代应进士科举的士子有向名人行卷的风气。临到要考试了,朱庆馀怕自己的作品不一定符合主考的要求,因此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籍,以公婆比主考,写下了这首诗,征求张籍的意见。
古代风俗,头一天晚上结婚,第二天清早新妇才拜见公婆。此诗描写的重点,乃是她去拜见之前的心理状态。首句写成婚。洞房,这里指新房。停,安置。停红烛,即让红烛点着,通夜不灭。次句写拜见。由于拜见是一件大事,所以她一早就起了床,在红烛光照中妆扮,等待天亮,好去堂前行礼。这时,她心里不免有点嘀咕,自己的打扮是不是很时髦呢?也就是,能不能讨公婆的喜欢呢?因此,后半便接写她基于这种心情而产生的言行。在用心梳好妆,画好眉之后,还是觉得没有把握,只好问一问身边丈夫的意见了。由于是新娘子,当然带点羞涩,而且,这种想法也不好大声说出,让旁人听到,于是这低声一问,便成为极其合情合理的了。这种写法真是精雕细琢,刻画入微。
仅仅作为“闺意”,这首诗已经是非常完整、优美动人的了,然而作者的本意,在于表达自己作为一名应试举子,在面临关系到自己政治前途的一场考试时所特有的不安和期待。应进士科举,对于当时的知识分子来说,乃是和女孩儿出嫁一样的终身大事。如果考取了,就有非常广阔的前途,反之,就可能蹭蹬一辈子。这也正如一个女子嫁到人家,如果得到丈夫和公婆的喜爱,她的地位就稳定了,处境就顺当了,否则,日子就很不好过。诗人的比拟来源于现实的社会生活,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之下,很有典型性。即使如今看来,读者也不能不对他这种一箭双雕的技巧感到惊叹。
朱庆馀呈献的这首诗获得了张籍明确的回答。在《酬朱庆馀》中,他写道: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由于朱的赠诗用比体写成,所以张的答诗也是如此。在这首诗中,他将朱庆馀比作一位采菱姑娘,相貌既美,歌喉又好,因此,必然受到人们的赞赏,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
首句写这位姑娘的身分和容貌。她是越州的一位采菱姑娘。这时,她刚刚打扮好,出现在镜湖的湖心,边采菱边唱着歌。次句写她的心情。她当然知道自己长得美艳,光彩照人。但因为爱好的心情过分了,却又沉吟起来。(沉吟,本是沉思吟味之意,引申为暗自忖度、思谋。)朱庆馀是越州(今浙江省绍兴市)人,越州多出美女,镜湖则是其地的名胜。所以张籍将他比为越女,而且出现于镜心。这两句是回答朱诗中的后两句,“新妆”与“画眉”相对,“更沉吟”与“入时无”相对。全诗以“入时无”三字为灵魂。新娘打扮得入不入时,能否讨得公婆欢心,最好先问问新郎,如此精心设问寓意自明,令人惊叹。 后半进一步肯定她的才艺出众,说:虽然有许多其他姑娘,身上穿的是齐地(今山东省)出产的贵重丝绸制成的衣服,可是那并不值得人们的看重,反之,这位采菱姑娘的一串珠喉,才真抵得上一万金哩。这是进一步打消朱庆馀“入时无”的顾虑,所以特别以“时人”与之相对。朱的赠诗写得好,张也答得妙,文人相重,酬答俱妙,可谓珠联璧合,千年来传为诗坛佳话。[1][5]
名家评价
宋·刘克庄《后村诗话》:肚称朱庆馀“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之句,却不入选,岂嫌其自鬻耶?放翁云:“谁言田家不入时?小姑画得城中眉。”比庆馀尤工。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此诗不言美丽,而味其词意,非绝色第一,不足以当之。后二句,审时证己,敛德避妒,可谓善藏其用。与王仲初“三日入厨下,携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一不恃才妄作,一不敢轻试违时,俱有元限深意。
清·史承豫《唐贤小三昧集》:托喻既深,何嫌近亵!
近代·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此托之新妇见舅姑,以比举子见考官。籍有酬朱庆馀诗曰:“越女新妆出镜心······”其称许特甚,可见古人爱士之心。[6]
作者简介
朱庆馀,唐代诗人。闽中(今福建)人。一作越州(治今浙江绍兴)人。宝历进士,秘书省校书郎,其诗辞意清新,描写细致,为张籍所赏识。有《朱庆馀诗集》。[7]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985-987
[2] 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唐诗三百首详析.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431-432
[3] 江龙.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江西教育出版社,2012:744
[4] 禹田.300首经典古诗词中的趣味故事.同心出版社,2007:180
[5] 夏于全.唐诗宋词(第十一卷).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6:23-24
[6] 陈伯海.唐诗汇评(中).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2318
[7] 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