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车抬头?闲话平台的预期管理

伴随着网约车平台的政策限制收紧和抽成比例提升,黑车市场已有逐步抬头的趋势。一些黑车司机明确表示:自己曾经是开滴滴易到的,如今“生意不好干了”,于是重新回到了黑车行当。
网约车平台们已经离“便捷出行的"口号渐行渐远。
一切,似乎重新回到了起点。
又或者,这才是网约车应该抵达的平衡点?

服务撮合中介平台是一门滚雪球的生意:更多的服务供给才能够满足更多消费者的诉求;更多的服务消费才能够促进更多的服务提供商接入平台。

通过整合零散服务资源,借由规模和计算优势完成服务方与消费者之间的匹配以提升效率,依靠平台品牌的背书解决服务标准化和信任度问题以提升转化率。

任何生意都有天花板,服务撮合中介平台不可逾越的上限是:消费规模。
网约车的补贴大战,制造了足够多的伪需求,短期内吹大了消费规模,从而吸引了一批逐利的网约车司机。
当补贴减少、伪需求回落时,网约车司机的收入也自然而然的发生了回落。但补贴期间畸形的盈利情况,造成了网约车司机严重的预期落差。错把红利期当常态,也无怪会有司机向黑车的回流了。在现在的场景下,做黑车一定会比网约车更赚钱么?显然不!只是司机群体是理性人而非感性人,他们更愿意选择让自己觉得舒服的方案。

预期管理,对于所有对接服务提供者的平台都适用。在我看来,归结起来就是一句话——服务提供者能够认知到:通过符合平台规则的持续努力,能够获得一定的收益。
说人话:“司机在平台上接活,只要符合平台规则,挣的能越来越多,最后达到一个稳定的收入范围。”

“一定的收益”是最终态,服务提供者通过评估最终态来判断自己是否愿意投入平台。
举例而言,如果一个网约车平台能够给一个优秀司机带来的月收益是1万元 或是 5千元,那么能够吸引到的司机群体规模显然是不同的。以短期补贴带来的1万元收益吸引了大量司机,但是日后常态收益却回落到5千元的水平,不光预期是1万元的司机流失,连那些预期只有5千元的司机也会因为收益的下降而对平台多有抱怨。

“符合平台规则”代表了平台的利益诉求和运营方向引导。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里,平台有自己的发展目标和服务标准要求。无论是奖是惩,平台都应将其落实到规则层面,让运营行为有据可循、有法可依。
一个典型的Bad Case是某自媒体平台,在PR初阶给了自媒体很高的CPM,但当发现预算远超预期的时候,居然直接砍掉了自媒体的收益!朝令夕改的平台,只会徒增服务参与者的不安全感,令其与平台疏离。

“持续努力”代表了成长性和积累性。
薪酬不倒挂、适度拉开新老司机的差异性和成长梯度,是平台用于管理和引导服务提供者的有效手段。为了吸引新司机而伤害老司机的服务积极性,是一个荒诞的冲刺KPI的短期手段。
互联网平台往往更容易放大消费者的诉求,而忽略服务者的积累诉求,将每次服务当成独立随机事件来对待。
一个典型的场景:一个用户下单要去机场,身边1公里有一辆新手车,身边3公里有一辆老手车,这个单要下给谁?
纯粹的算法推导:下给新手车,新手车由于距离因素能够更好的满足用户的需求。
实操下:平台应该做的是在用户可接受的服务体验下,阶梯性的优化有积累的司机的利益。将更好的单子倾斜给老手车,且将这种决策同步给新手车,才能够营造出平台参与者有成长性的群体期望。

对于做撮合生意的平台而言,如果不能将服务端彻底自营化,那就始终需要解决服务提供者预期管理的问题:与生态共赢,不是说说而已。

你可能感兴趣的:(黑车抬头?闲话平台的预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