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三国三人物,感历史三悟

读完易中天老师所著的《中华史:三国纪》,轻合书本,不由起身提笔抄写这一脑海中飘过的字符。

《三国纪》作者易中天,曾在央视“百家讲坛”开讲《品三国》,声情并茂的阐述分析三国时期的人物、事件、故事。

其《中华史:三国纪》以东汉末年的军阀头目——袁绍,为切入点开篇的。整本书,所涉及的三国人物也好,关键事件也罢,个人看来可以说是层层推进,娓娓道来,不像小说家罗贯中笔下的《三国演义》,有明显的“尊刘贬曹”倾向,而是尽可能抛开历史上的忠奸斗争、是是非非,严肃讲述三国正史,在抽丝剥茧尽中还原那个动荡年代英雄人物、事件的真目,特别是还原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等人的历史面目。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三国演义》开篇词《临江仙》.杨慎

东汉末年,时局动荡不安,董卓被杀后,军阀混战,一时间,群雄并起,相继有袁绍、吕布、袁术、刘表、刘璋等诸侯,而后孙刘联军,大破曹操于长江赤壁,开启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一部《三国》让红脸的关公,黄脸儿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儿的张飞妇孺皆知;使得大耳朵、爱哭鼻子的刘皇叔广受同情、赞赏;料事如神的孔明先生,更是以其十全十美的形象成为忠义、智者的代表。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其实,读《三国纪》前,我在早些年研读的一些史料文章中,通过自相对比,也多多少少发现了历史上的人物、事件的偏差之处,史书、小说甚至人物事件轶事毕竟是人写或口耳相传的,有些或可带有当时统治者或文人主观情感。譬如,耳熟能详的包青天不惧权势大胆侦破的“狸猫换太子”一案,其实是后人演绎出来的,宋仁宗非刘妃亲生不假,然“狠毒”的刘妃不但没有做出狸猫换子进而害死他的亲生母亲李氏一事,反而将李氏晋升为宸妃,且在其去世后按照皇后规格厚葬,何况,按照时间点来说那时的包大人初出茅庐不久,根本没有机会接触这样的案子。

最先发现类似这样的“真相”时,并未有多大感触,仅仅是“哦,原来如此”的弹幕飘过。而今,细读完《三国纪》,特别是对书中曹操、孙权、诸葛亮三人的重新审视后,令我对研读历史有了新的感触。


一、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在“魏武挥鞭”章节中,主要介绍的曹操,不管在《三国演义》还是京剧戏曲中,曹操的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大“奸雄”,仗着“挟天子”令诸侯。

还原:公元192年,曹操接受毛玠的建议“奉天子以令不臣”,将汉献帝迎到许昌,结束了这位少年天子颠沛流离的生涯并给予物质保障和天子之尊。也就是说曹操当年是“奉天子”而非“挟天子”。《三国纪》提到两者有本质的区别,“奉”意为尊奉维护皇权,让地方服从中央;“挟”可就变味了,成了挟持皇帝,强迫他人服从自己的乱臣贼子了,这很容易成为众矢之,即使汉天子跟战国时期的周天子一样,手中权力、管辖范围小的可怜,但依照当时的环境谁也不敢第一个吃霸王餐,取而代之。

既然曹操不承认自己有“挟天子”的念头,那其何来?

根据书本介绍,此语来自袁绍集团,其谋臣沮授和田丰曾建议袁绍“迎大驾于西京,复宗庙于洛邑,号令天下”接着提出”挟天子以令诸侯,蓄士马以讨不庭”,可惜到底缺乏政治家的眼光和头脑,否则也不会那么快就被踢出游戏圈,退出历史舞台,于是“真英雄”曹操如愿以偿,抱得“天子”归。

曹操为魏氏政权的建立,开疆拓土,奠定基业。不仅是政治家、军事家还是文学家,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之一,其笔下诗篇无数,其《步出夏门行.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为我国现知第一首完整的以描写自然山水景物为题材的诗,比后来谢灵运的山水诗还早。

悟:一字之差,天壤之别;当今广告、产品,玩的都是创意、创新,一个不起眼的微创新,说不定为你涨粉无数,代来超合算的收益。


二、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孙仲谋何人也?江东英贤孙权也!读完《三国纪》,个人眼中的孙权是:稳!很稳!非常稳!典型的不见兔子不撒鹰,书中所言是一个沉得住气的人。

鲁肃建议他称帝,意图天下时,孙权不过是淡淡的回应:先生所言,非我所想。大丈夫焉无鸿鹄之志啊,做事求稳的孙权,不过是在等待时机罢了。

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公元221年,刘备称帝;直到公元229年,把曹丕都傲去世了,才在武昌正式登基为帝,建立孙吴政权。

再看,被打的狼狈不堪的刘备,来找孙权联盟共同抗曹,据说是诸葛亮是舌战群儒,分析这唇亡齿寒知道,其实对孙权是了然于胸。只不过,不做姿态而已,这样风格的人当然要打自己的小九九,算一算数学题了,看看这笔买卖是否划得来?这也就有了后来的火烧赤壁

这样看来,孔明先生舌战群儒那段被小说和戏文夸大了。

其实,孙权手下的周瑜,在这场孙刘联盟中起了重要推动作用,他看出曹操此次出征所犯的兵家大忌,也必然失败,逐条讲解给孙权听,为他联盟吃了一颗定心丸。

真是的周郎就是如此,并非小肚鸡肠之人,更没有后来诸葛亮“三气周瑜”之说。

悟:工作后:“做事前,准备至少三个计划,否则不要行动;事中,有礼有节,不换不忙;事后,自我批判,过则改之”。沉住气,不一定赢,但绝不会输!


三、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三国纪》第五章“武侯治蜀”,点出诸葛亮于刘备的关系,是很微妙。在三顾茅庐到火烧赤壁这段时间里,二人是如胶似漆。用刘备自己的话说就是:“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不过,翻看史书就可看到自赤壁战后到白帝托孤期间,见得最多的是庞统、关羽、张飞等人,很少找到诸葛亮的影子,仿佛被雪藏了。

孔明不求闻达于诸侯,要的是纯粹的理想,个人认为是治乱世、以安百姓;刘备卖草鞋到称霸一方要的个人帝业,可以说和而不同,就是书中所指的理念冲突。

刘备仓促兴兵攻吴,失败后,自知来世不久,知孔明谨慎,故寄其以大事。刘备临死前的嘱托(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足见其手腕高明之处。

也就有了后来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个人认为,与对蜀国军事方面的贡献相比,其经济、政治更加显著,是一名优秀的行政总裁。

悟:成人的关系是微妙的,有时会遵循着刺猬原理,有时会求同存异或和而不同,能保持本心才难能可贵的。


的确,正如尤瓦尔·赫拉利在其《人类简史》提到的研究历史,不是为了要知道未来,而是要拓展视野,要了解现在的种种绝非自然,也并非无可避免。这或许就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看三国三人物,感历史三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