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艾灸

春养肝

春天的三个月,就是所谓“推陈出新”、万物复苏的季节,天地间显现出勃勃生机,草木得以繁荣。人们应当入夜而眠,早早起床,到庭院里散步,披散头发,舒张形体,使神志随着春天生气而勃发。提倡生长不要扼杀,提倡给予不要剥夺,提倡奖赏不要惩罚。这正是春天生长之气所要求的正确呼应,人体养生的必由之路。违背这个道理就会伤肝,到了夏天,就要得寒变之病,供给夏季盛长的物质基础也就差了。

养肝护肝穴位:肝俞穴、太冲穴、太溪穴、三阴交穴、足三里穴。

肝俞穴是肝的背俞穴,是肝的元气在身体背部汇聚而成的“水潭”,肝俞是养肝不可缺少的穴位。    太冲穴是肝经的原穴,大约相当于储存肝经元气的仓库,刺激太冲,能很好地调动肝经的元气,使肝脏功能正常。肝俞穴与太冲穴搭配,在中医里属于“俞原配穴”法,能够补肝阴,养肝柔肝。

   足三里穴、三阴交穴是补脾胃的要穴,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靠它们运化,所以养肝必须把脾胃这个运化气血的“机器”保养好。

太溪穴是肾的原穴,是储存肾脏元气的仓库。肝属木,肾属水,树木需要水的浇灌才能健康成长,所以养肝必须要滋阴。用太溪调动肾脏的功能,能够更好地“滋水涵木”。

艾灸时间:

初期,艾灸一周休息1天,每天1次,每次每个穴位艾灸30分钟。如有好转,可以一周艾灸3—4次,每次每穴20分钟。

   艾灸是中国中医理疗的一种方法,大约有五千年的历史,《医学入门》“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是说很多针、药无愈的痛诊,艾灸都能治愈。

腰肌劳损

   腰肌劳损的辩证分析长期体位不正或弯腰下工作,或经常腰部持续负重,可引起腰部筋肉的慢性积累性损伤腰肌劳损。腰部急性损伤后(腰急性扭伤),治疗不当或治疗延误,会造成腰部慢性损伤。腰骶部有先天性结构异常,使肌肉的起止点随之发生异常或该活动不平衡,而导致腰部慢性损伤。

中医认为:腰之肾之府,腰肌劳损由于劳损于肾,或平素体虚,肾气虚弱,肾的精气不能充养筋骨、经络,故患部多为气血不畅或淤血滞留于经络,血不荣筋,筋脉不舒,而致腰部筋挛疼痛。肾气虚弱,风寒湿邪易于乘虚侵袭,久而不散,筋肌转趋驰弱,若患者弯腰劳作,则驰弱之筋肌易于劳损,使劳肌与寒湿并病。

艾灸时间:

初期,艾灸一周休息1天,每天1次,每次每个穴位艾灸30分钟。如有好转,可以一周艾灸3—4次,每次每穴20分钟。

颈椎病

  现在社会得颈椎病的人越来越多,工作繁忙,经常伏案工作,气血运行不畅都会诱发颈椎病。脖子痛,肩痛,手臂痛,头痛头晕。

  中医理论认为:本病属于“痹证”,“痉证”范畴。多由于外感风寒湿邪,导致督脉受损,气血滞涩,经络闭阻,或气血不足所致。从“气血”论治理论,认为认为:引起气虚血瘀的是颈椎病劳损内伤,本虚标实证候的原因。淤血阻脉,不通则痛;淤血之不除,新血不可生,气虚无援,血运不畅,养失职,引起了不荣则痛和肢麻等症状;并认为颈椎病的根本病计是“气虚血瘀、本虚标实”。

艾灸主灸穴位:

阿是穴,大椎,风池穴,命门,合谷。

艾灸配灸穴位:

颈夹脊穴,手三里,后溪。

艾灸时间:

初期,艾灸一周休息1天,每天1次,每次每个穴位艾灸30分钟。如有好转,可以一周艾灸3—4次,每次每穴20分钟。

失眠

   失眠又称入睡和维持睡眠障碍,祖国医学又称其为“不寐”,“不得眠”,“不得卧”,目不暝“,是以经常不能或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病症,为各种原因引起入睡困难、睡眠深度或频度过短(浅睡性失眠)、早醒及睡眠时间不足或质量差等。

情志所伤,由情志不遂:肝气郁结,肝郁化火,邪火扰动心神,神不安而不寐;或由思虑太过,损伤心脾,心血暗耗,神不守舍,脾虚生化乏源,营血亏虚,不能奉养心神,导致失眠。

饮食不节:宿食停滞,脾胃受损,酿生痰热,胃气失和,阳气浮越于外而卧寐不安。

病后、年迈:久病血虚,产后失血,年迈血少,仪器心血不足,心失所养,心神不安而不寐。

禀赋不足、心虚胆怯:素体阴虚,兼因房劳过度,肾阴耗伤,不能上奉于心,水火不济,心火独亢;神魂不安,益致夜不能寐。

失眠的病因虽多,但以情志、饮食或气血亏虚等,其基本病机以心血虚、胆虚、脾虚、肾阴亏虚进而导致心失所养及心火偏亢、肝郁、痰热、胃失和降进而导致心神不安两方面为主。

艾灸主灸穴位:

百会穴、脾俞、肾俞、关元、足三里、

艾灸配灸穴位:

神门穴、悬钟穴、涌泉穴、关三阴交、安眠穴、

艾灸时间:

初期,艾灸一周休息1天,每天1次,每次每个穴位艾灸30分钟。如有好转,可以一周艾灸3—4次,每次每穴20分钟。

你可能感兴趣的:(春季艾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