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地震10周年记

10年前的今天,当时还在机关上班,地震的时候其他同事正在开会,看着房屋抖动厉害赶紧往外跑。来到一个巷道犹豫了一下,担心两边的墙是否会倒下来,初步判断不会倒才抓紧跑出去。

没多久,机关大院里站满了人,都在讨论地震来得太猛烈。一会儿部领导召集全体人员回办公室开会,主要是联系区县对口部门,务必保持信息畅通,以及抗震救灾的相关报道。会议正开着,余震来了房屋晃得很厉害,这时大家蜂拥而出,有点“大难来时各自飞”的感觉,也顾不上上下级关系和长幼尊卑。余震结束后大家又聚集开会,对抗震救灾工作分工,成立若干个组,做好24小时值班。虽然没有去灾区,但认为在此时此刻做好本质工作就是最大的支援。

没想到五年后的4月20日,芦山发生了7级地震。正值周末,自己住在7楼,楼层晃动更加厉害,5.12地震时自己在一楼。根据掌握的地震经验,首先想到的是厕所狭小的空间,看到当时的状态感觉哪都不安全。等地震停了,赶紧下楼到平地避险。两次地震,总而言之有惊无险。

4.20地震时,还在通信运营商,自己被派往灾区从事服务工作。有了5.12地震的经历,这次各救援单位的宣传大张旗鼓、有备无患。到了灾区,到处都是红旗招展,铁拳师、突击队、尖刀兵等随处可见。经过协调,好不容易在一块空地处搭起了帐篷,勉强解决了栖身之地。

这时碰到几个自愿者模样的同志,前来询问有没有住的地方,回复不言而喻。立刻想到指挥部对广大民众的敦敦教诲,建议大家不要蜂拥而入,不但帮不上忙,反而帮倒忙。现实的情况也是这样,志愿者进来之后自己也要消耗资源,如果不是灾区紧缺的人员,那确实就是添堵了。

2014年去青川地震纪念馆参观,很巧的是达到的时间是下午5:12分,怀着一种对生命敬畏的心情,感悟了当时的点滴。只是这种感悟比较肤浅,没有身在灾区,很难有那种切肤之疼,也很难理解在失去亲人的一刹那的悲凉与无助,只能默默的祈祷。

包括后面去北川、汶川等在灾后重建的地方,房子修建得很漂亮,道路也很宽敞,基础设置配套也不错,但是总感觉少了一点什么。细想,地震损毁的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东西,更应该担心的是精神层面的东西,亲人的生死离别,内心的孤寂,需要心理按摩与抚平。

地震不可怕,可怕的是心灵的地震,更可怕的是从此一蹶不振。只有从心灵上真正从悲壮走向豪迈,才能强健灾后重建的精神家园。对于任何挫折与困难,有了心灵高楼大厦的防震技术,才能撑起一片历史的天空。对于一些小地震,成都人民已经见怪不怪了,甚至有“人生自古谁无死,地震来了怕锤子”的豪言壮语。说这话的同志,猜想是站着说话不腰疼,还是多一份敬畏,对一份对生命的祈福。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可是,地震过了,心灵的小溪若干枯,有再盈的时候吗?

你可能感兴趣的:(5.12地震10周年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