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名卡
人名1:王阳明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
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阳明年少聪慧,初溺于任侠之习,再溺于骑射之习;三溺于词章之习;四溺于神仙之习;五溺于佛式之习。正德丙寅,始归正于圣贤之学。
阳明心学思想源头是孟子、陆九渊。虽祖上与道家颇有渊源,自身早年又沉溺于佛老,且心学部分观点与禅宗佛教、道家有相似之处,但王阳明坚持认为,心学是儒学。
阳明个人的精神源头是汉朝大将马援。其作为学者型将军的典范,把读书和战争的艺术结合在一起。另外,汉朝张良亦对阳明产生重要影响,张良作为一个谋略家本质上是一个思想家,他的真正力量在于把创造性的思想应用到具体形势下的智计。同时,曾点等人也对阳明产生重要影响。
出处:百度百科、董平《王阳明心学》、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杜维明《青年王阳明:行动中的儒家思想》
王阳明提出核心概念:心即理、知行合一、格物致知、致良知、心外无物。阳明四句教(钱德洪版本)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畿版本)
无心之心则藏密
无意之意则应圆
无知之知则体寂
无物之物则用神
人名2:杜维明
杜维明,男,1940年生于中国昆明,祖籍广东南海。中国当代著名学者,现代新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当代研究和传播儒家文化的重要思想家。哈佛大学亚洲中心资深研究员,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国际哲学学会名誉院士(代表中国),中华文化促进会学术咨询委员[1] 。杜维明15岁起便研习儒家文化,曾师从唐君毅、徐复观;1961年毕业于台湾东海大学中文系,翌年获哈佛燕京学社奖学金前往美国深造,1968年获哈佛大学历史与东亚语言学博士学位。曾任教于普林斯顿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1981年始任哈佛大学中国历史和哲学教授,并曾任该校宗教研究委员会主席、东亚语言和文明系主任。1988年获选美国人文社会科学院院士,1996-2008年出任哈佛燕京社社长,2008、2013年分别当选国际哲学会联会(FISP)执行委员、国际哲学学院(IIP)院士。2010年起,任哈佛大学亚洲中心资深研究员。
出处:百度百科
术语卡
术语1:立志
王阳明很看重立志,其在10岁时,就已经立志做圣贤:
阳明问:何为第一等要事
老师答:惟读书登第耳
阳明答:登第恐未为第一等要事,或读书学圣贤耳
阳明立志学圣贤,就好比现在的高中生,在名校读书、又去补习班、兴趣班学习,但是他为的不是考211、985,而是追求智慧、追求内圣外王。这番言论,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现在,就可谓万分不易。
阳明认为读书的真正意义不只是获得外在的东西,而是从内部改造自己的生活方式。在这个意义上,读书学习是“身心之学”。其核心是如何进行自我修养,让古代圣贤的话深入人心。阳明毫不含糊地告诉学生,立志做圣贤是在他门下学习的首要条件。(杜维明,P102)
阳明认为,每个人,内心都有良知,都能成为圣贤。何为圣贤?百度知道曰:圣贤即是圣人与贤人的合称,指品德高尚,有超凡才智的人。通常是指被认为实践了儒学生命价值观的贡献历史和社会的人物。每个人都能成为圣贤,这与佛教所说的“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有异曲同工之妙。也类似于米开朗琪罗所说的“I saw this huge piece of a marble, and in it I saw David, all I need to do was to chip away the excess stone.”,也如同老子所说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In pursuit of knowledge, every day something is acquired; In pursuit of wisdom, every day something is dropped.用米开朗琪罗的话语中的隐喻来解释,即是每个人心中有良知,有仁义礼智信,有温良恭俭让,有成为圣贤的一切,就好像一件绝美的艺术品,它藏在一块硕大的大理石内,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像艺术家一样,把多余的石头给去掉,用孔子的反求诸己、用孟子的返身而诚、曾子的一日三省吾身、禅宗的见心明性、阳明的良知,去把多余的那些给去除,那么我们就能成圣贤。
阳明所提倡的读书学圣贤,颇有当年荀子所说的“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之意。这一番话,与当时的氛围极为不符。对于绝大多数儒生官员而言,读书是应考之必要,是改变社会阶层的唯一通道,是社会稳定的的有力武器。而阳明认为,读书的真正意义不只是获得外在的东西,而是从内部改造自己的生活方式。
立志学习,与不立志学习或者立错志学习,在漫长时间积累下会有极大的区别。以阳明个人经历为例,虽然阳明在31岁,因病辞官回余姚后,于阳明洞内沉溺于学习神仙术,学习调呼吸、控饮食等方法,甚至达到先知的能力。但是,在龙场悟道之后,阳明反观自己当年,认为神仙树不仅浪费时间精力,而且是骗人的,因为它没有考虑到宇宙的自然过程。道家的生长术于儒家的修身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两种精神方向本身就有不同的内在本质。圣贤致力于品格的修养,是为了洞明一个终极真理:人可以通过他的力量超越他的局限,并为天地的变革之力助一臂之力;而隐居起来做生理修炼,只是为了个人长命。这种道家立场过于强调身体的重要性,从而与自发性理想相抵触,并落入认为造作的陷坑。儒家立场专注于道德修养,走伦理和精神追求的路子,从而到达真正的自我完善。这个理想并不是让我们为了达到而不可达到的目标而去牺牲肉体,它考虑到人类需要的一切方面,以求达到一种完美的实现。阳明把这种实现成为”践形“(杜维明,P138)。
用《心灵种种》的作者,Daniel Dennett的观点来分析,就是儒生当在民族的格列高利心智层面,进行工作,改造、优化全民族的心智模式,在民族危亡之际让民族得以延续。如梁启超,自他始,方有中华民族之概念,正因为这一概念,让五十六个民族合为一体,再无陈年仇怨、夷夏大防。神州大地数万万同胞合为一体,乃使得我党所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深入人心,乃使神州大地上再无旭日旗。
由此可见,当所立志向,是做圣贤,是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之时,整个人的境界、学习的方向、动力、持久性,以及今后所达的状态层次,与眼前的苟且和小确幸、万年龟自有一番不同。
当你是二代、是天才,当学维特根斯坦学王阳明,天才之为责任,天才本身,就是一份责任。所谓能力越大,责任越大,齐家、治国、平天下。达则兼济天下。当你是一介屌丝,无钱无背景,学阳明心学,向内求,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穷则独善其身。
术语2:阳明学诗
阳明6岁开始会说话,到10岁作诗:
山近月远觉月小,
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有人眼大如天,
当见山高月更阔。
时人惊叹并预言阳明会名扬四海,而阳明则回答说,文学上的成就只不过是雕虫小技而已。很显然,10岁阳明,已颇有洞见,敏锐地捕捉自然的美丽或人事中激动人心的瞬间,并以此为隐喻、暗喻、引喻的形式,简洁地表达出来。这种能力,必须通过浸润大量高度提炼和模拟文学词句而养成。要获得这与的知识,日常交谈并不是特别重要,更重要的是阅读诗词韵脚、格律方面的图书,研究伟大的诗歌,并随时吟诵倾听好诗妙词,捡取其中有感染力的词句。
这种范式学习,有许多深远意义。在某些方面,对权威的完全驯服,意味抛弃怀疑、辩证的思维方式,对其作诗方式的基本信任,并不做细致的分析。观察成年诗人,仿效其作诗,学生就能在无意中抓住了艺术规则。只有愿意全心全意地模仿别人的人,才能吸收这些隐含的规则对于初学者,储备诗歌知识,是一个现成的传统,他必须不加批判地投入其中才能成为其中一员。(杜维明,P15)
阳明学诗的方式,简单而言两点:丰富内隐学习模块+无条件信任。
丰富内隐学习模块,在岛主之前的文章认知写作学103/气盛则言辞皆宜/三重心智模型 就已经提及。而无条件信任,是师徒制中最重要的一点,即学徒完全听从师傅的指点,完全听从、甚至盲从,学师傅的待人接物、一言一行,这样,可以以最快速度地成长起来。
术语3:自我修养
自我修养当遵循以下四步骤:
1. 立志
做决定、下决心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学生无所事事,虚耗实践精力而不知羞耻,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没有立志。而且,既已立志,就要坚持不懈。一个决定或目标如果只有临时意义,就算不上志。因此,阳明要求他的弟子参加君子的共同体,立志做圣贤。
2. 勤学
阳明: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
聪慧是天资,而勤奋和谦虚士可以通过有意识的努力获得的。
坚定的信念:每个人都有内在的力量提高他自己,成为君子、贤者,最终成为圣人。
3. 改过
人性虽然可以改善,但总难免犯错误,所以人们总是处在改正错误、调整自己的过程中。因此,阳明强调,有勇气改正错误,而不是寄希望于不犯错误,才是儒学教育所关心的核心问题。
自我批评。久远的儒学实践,承认自己作为一个道德主体可能犯错误,愿意检查自己的过错,愿意改进自己的生活方式。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4. 责善
责备的方式劝善,意指一种新的人际关系。阳明认为责善是交友的真正意义。他告诫学生,责善的技巧是非常微妙的,这要求真诚和礼貌,应该避免对别人采取虚伪态度和生硬粗率。另一个方面,受到批评的人应诚心接受批评。
自我批评是个人的,而责善,是在一个学习共同体内,每个人他人批评,也接受他人的批评,从而达到共同为善的目的。
行动卡
行动1:安心
书法、静坐、调息、控饮食以安心。心定而能早眠、能控情绪欲望,进而能有效社会协作,达成目标。
如17岁王阳明,研习书法,意在自我训练,通过书法训练静坐、调息、全神贯注;如31岁王阳明,沉浸养生长寿术,进行条呼吸、控饮食于其他类似瑜伽的修炼方法;如37岁阳明龙场悟道期间,日夜端坐,以达内心平静。悟道之后,确定了自己能够控制情绪的爆发,他同仆人有了更密切的关系,而不是都坐一旁远离他们。事实上,只有在控制自己之后,他才能取照顾别人。只有通过照顾别人,他才能更多地确立自己的独立性。平常是仆人伺候他,而现在他不仅自己动手干粗活,而且还自愿承担了照顾仆人的工作。(杜维明,P147)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略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老子《道德经》
行动2:养气
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正气。岛主曰:览名山大川,藏天下于心胸;吟诗词歌赋,以豪文养心性;俯摩登森林,惊科技之无穷力。读经典科学,交天下英豪,练强健体魄。
行动3:立志、勤学、改过、责善
立****之志
勤学技能、修终身学习之态度
吾日三省吾身,有过必改
加入学习共同体,共同改正、共同进步
小结
无论是做圣贤、追求卓越、变得优秀、每天进步一点点等等,本质上,都是一种向上向善的优良品质与期望。阳明所做的,是告诉我们,若要向上向善,向内求,修自己。
关于阳明心学的几个核心概念,如心即理、知行合一、格物致知、致良知、心外无物、阳明四句教,希望以后有机会,跟大家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