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不是潘金莲》的一二三

在上周考完了“生统”后感觉自己已生无可恋,亟需找到一个出口释放一下,就在这当口,得知了冯小刚新片《我不是潘金莲》上映,听这电影名,约莫着我是没法找一个人跟我一起去看了,于是单枪匹马进了怀柔城。但是感觉看完电影,再看完当天微博上的撕逼,就越来越感觉如鲠在喉,不吐不快,断断续续一周的时间,终于把这篇长文写完了。

一、关于撕逼

首先说下今天的这个撕逼。按《老炮》里的话说,凡事都要讲一个理。首先说这个撕逼谁占理?要讲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白理是什么,在这个事情中,理就是: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各个影院的排片各个影院说了算,别人无权干涉。因此,冯小刚无权干涉万达的排片权利,所以在这个理上,冯小刚理亏。因此在理智上,我认为万达是正确的。但是,透过今天的撕逼,我也颇有感慨:五年前华谊在业内还是坐拥娱乐圈半壁江山左手呼风右手唤雨的老大,而今竞已沦落到寄人篱下任人期的地步。而后来者万达依托强大的资本优势,并凭借着自身院线的渠道优势,早已完成了弯道超车,而华谊由于缺少自身的院线建设,此时就像被别人掐住了脖子,但是又难以放下自己曾经业内老大的身份,于是一不做二不休:开撕。但是说到底,冯小刚之于我是一个比较特别的存在,说起来自己已经为冯小刚的电影贡献了一些微小的票房:想一想自己第一次进电影院看的第一部电影就是冯小刚的《唐山大地震》,而自己也为冯小刚最近两次的两部电影《私人定制》和《老炮》的票房尽了一份绵薄之力。而华谊也出产过并且还在出产很多既叫好又卖座的电影,尤其在鲜肉面瘫当道,忽悠浮躁圈把钱就走的中国电影之中显得像一股清流,所以在感情这边,我偏向冯小刚。

二、关于冯小刚

很多人讨论问题总是难以达成一致的一个原因在于没有就事论事,我说前门楼子,你说酱大肘子。因此在谈论电影时,就只谈论电影,应该把撕逼择出来,把撕逼和电影搞在一起说是大脑严重错乱的表现。在说这个电影之前,要先说说冯小刚这些年的电影。

说冯小刚的电影之前,首先得说,冯小刚值得我们佩服,也值得所有人学习。为什么这么说?冯小刚最为人称道的还是冯氏喜剧,作为一个拍了这么多部喜剧的冯来说,他对于喜剧的套路应该已驾轻就熟。因而他本可以以每年一部电影的速度拍自己的贺岁电影,继续给人民制造欢乐,如此一来,投资不会太多,票房压力不会这么大,又容易卖钱。但是他没有,他选择了对于自己来说更为困难的路,而且这条路他以越走越远:从06年的《夜宴》开始,冯氏喜剧就已经与我们告别,从《集结号》、《唐山大地震》再到《一九四二》,冯已经走上了另一条路,而中间的《非诚勿扰》一二部以及《私人定制》其实都并不算典型的喜剧。直到最近的这部《我不是潘金莲》,他玩起了圆形画面,想一想圆形画面可能会让多少观众感到不适,进而对这部电影票房产生的影响,但是他为了电影的表达,仍然坚持用圆形画面,因此到这一次冯的诚意与勇气可略见一斑。当然,豆瓣上也有一票不知真伪的文艺青年说冯用圆形画面就是刻意装逼,玩弄符号。但是你随意翻一翻豆瓣,对于国产电影与国外电影使用双重标准之人向来不在少数。咱们以李安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为例来说一说国内豆瓣网友的双标,曾经在国内广受好评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在美国烂番茄评分7.9分,IMdb8.0分,国内《少年派》豆瓣评分竟然高达9.0分(同样为10分制),而张艺谋的《英雄》在国内豆瓣评分只有6.7,但是在IMdb评分为7.9,烂番茄评分8.2。我们再来看下《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国外烂番茄评分只有5.4分,IMdb评分7.3分,而豆瓣却高达8.5分。评分尚且如此,那么同样是在视觉效果方面做了突破,在李安那里就是新技术,新尝试,为什么到了冯小刚这里就成了玩弄符号了呢?当然,有人要说了,冯小刚能跟拿了n座奥斯卡小金人的李安比吗?窃以为讨论问题要按照基本法,而基本法之一在于就事论事,放在这里就是:我们是在讨论这个技术用的好不好,讨论用的好不好应该来看这项技术是否做到了为影片内容服务,如果做到了,那么就是成功的,如果没做到,那你再扣动你的扳机给这个电影判一个死刑也不迟,而不是说李安比冯小刚牛逼李安这个120帧就比冯小刚的圆形画面高明。



电影                    豆瓣          IMdb      烂番茄



《英雄》                6.7           7.9         8.2

《少年派》            9.0            8.0        7.9

《中场战事》         8.5           7.9        8.2



同样一部电影,从讨好观众到挑衅观众,所06年到16年,这十年来的冯小刚已经离讨好观众的冯小刚越来越远,更多的是玩起了深刻,扮起了沧桑,说教起了观众,说到沧桑,看看《老炮》里的六爷的被冯影帝演得浑然天成,而他这些年的导演作品让你觉得:冯小刚如果去演电影,就应该是这样的吧。也许是由于年过甲子,感觉自己的电影生命已所剩无几,冯是卯足了劲要在这仅有的几年电影生命中任性一把,拍一些自己喜欢而市场不一定喜欢的作品。

但是显然,冯小刚遇到了瓶颈。冯小刚电影的长处在于叙事性和他电影中可以让人玩味的台词,但是对于电影整体节奏的把握并不擅长,而这种缺点在他的喜剧电影中并不能完全体现出来,因为喜剧电影中的包袱从一定程度上掩盖了这一不足,但是冯一旦离开了自己所熟悉的喜剧领域(当然,冯的喜剧电影中也涉及到很多现实的元素),完全转入冰冷的现实后,这种对节奏把握的不足就显得尤为明显。作品就时常显得有气无力,总觉得说得有那么点意思,但是又觉得是拳打棉花,无处着力,再加上作品本身的娱乐性并不是很高,因此观众的观感总是差那么点意思,从很多人反映《我不是潘金莲》观影过程中很多人离场就可以看出一些缺乏耐心的观众或者说本着娱乐目的而来的观众对影片有些失望。


关于《我不是潘金莲》的一二三_第1张图片

三、关于《我不是潘金莲》

那么这部电影值不值得看呢?首先说结论,很值得看,当然,如果说要是抱着娱乐的目的去观影的人千万不要看,去看看《傻逼动物在哪里》也是个不错的选择(顺便吐槽一句,就这傻逼电影已经几乎把全北京的IMAX影厅占用完了,搞得《奇异博士》几乎下画)。为什么值得看?首先来说,这个电影的文本和台词非常优秀,改编自刘震云的同名小说《我不是潘金莲》,而且由刘震云亲自担任编剧(顺便说一句,刘震云曾凭借《一句顶一万句》获得茅盾文学奖),电影几乎继承了小说的大部分内容,当然最为精彩的结尾部分却被改编了,下文会说原因。其次,这部电影是不是烂片?首先我们得定义一下什么是烂片,以我看来,烂片无非具备一下两条因素:1观影体验差,2内容本身粗制滥造。第一条观影体验差的意思就是看着并不爽,而且这一标准是对于不同观众而言,因为有些电影大众看着不爽而那些鉴赏水平高的人和影评人看着爽,比如《刺客聂隐娘》,这部电影虽然披着武侠外衣,但是作为普通观众却难以欣赏,因此票房惨淡。但是后来却获得金马奖最佳影片,侯孝贤也因此获得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导演。这种得到了世界三大电影节之一肯定的电影,我相信没人敢说是烂片吧?为什么这种电影不是烂片?因为虽然电影观感差,但是电影的内容却十分精良,让人回味,因此并不能说这种电影是烂片。那么说回到《我不是潘金莲》,这个片子是不是烂片?依照上面烂片的标准,第一,对于普通观众而言,观感体验确实一般,但是由于电影中精雕细琢的台词和演员们精湛的表演,使观影过程中很多观众(包括我)捧腹大笑,因此对于我来说观感还算可以。当然很多人也认为电影无聊。因此我们并不能说这个电影看着特别爽,那这个电影是烂片吗?这就得看第二点——电影本身的内容。这部电影的内容还是比较讲究的,其中有很多值得玩味的地方,当然也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这个下文再谈。同时,《我不是潘金莲》还获得了第64届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金贝壳奖,而范冰冰也在此电影节上获得影后(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历史悠久,与戛纳电影节、柏林电影节、威尼斯电影节等同属国际A类电影节,上一部在该电影节上获奖的中国电影是《南京!南京!》),除此以外,这个电影还入围了今年金马奖的五项提名(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等)能够入围最后的提名已是对这个电影的一种肯定,因为今年报名参赛的电影有534部,能够从这么多影片中脱颖而出也实属不易,而颁奖就在明天晚上。说了这么多与奖项有关的事情,目的是想说明这个电影已经得到了专业人士的一种更肯定,说明本身的内容是过关的,综上,《我不是潘金莲》不是烂片。

关于《我不是潘金莲》的一二三_第2张图片

最后我们要说一说电影本身。就这个电影本身不需要剧透太多,但是我只谈一个关键的问题,也就是电影本身值得商榷的问题。那就是这个电影到底算是一部荒诞主义作品还是一部现实主义作品。首先,这部电影的宣传卖点之一就是对于“上访”这一敏感题材的涉及,很多人评价这一电影尺度巨大,说的也是这个意思,之所以说尺度巨大,是因为在“稳定”第一的中国社会,“上访”是一个比较敏感的现实主义问题,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这部电影是一部现实主义电影。但是如果我们把这部电影当作一部现实主义作品,会引出另外一个矛盾:按照现实的逻辑来分析,在这个电影里,从根源上来说,一系列问题的导火索均在于李雪莲自身,也就是说由于李雪莲的对法律的无知和偏执,让一群“相对无辜”的人受到了牵连,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个电影批判的对象之一不就是李雪莲吗?那么这个电影算不算荒诞主义电影?我认为既算也不算。首先说它不算荒诞主义电影,因为像李雪莲这样的故事在现实中就这么发生的,我们不能把所有人都假设为头脑清醒并且拥有很好的法律意识的埋头苦干一心建设社会主义的劳苦人民,总有些人并没有那么完善的法律意识,但是总是认为自己受到了伤害,而通过正规的法律途径又难以解决这些问题,因而导致了一些上访,这是一个死结,这种死结难以解开,就像李雪莲一样,问题成了死结,进而引发一系列的问题,然后死结上边继续缠着死结,最后随着其前夫的死亡,这个绳子也断了,因而就不用去解开了。对于我说的这个事情,曾常年担任基层民警的博主吴致远就在微博里提到一件事:

2012年两会期间,山东一妇女进京上访,在代表和中外记者前下跪喊冤,这得多大冤情?该妇女常年与计生办打游击,前七胎都是女孩,号七仙女,第八胎终于男孩,养不起,遂常年上访,地方政府每年要补贴两万,逢会议节日要给钱,否则就进京。这就是基层信访工作的现实。

当然,上访的群众当中也有很多蒙受了不白之冤,但是确实有前者这一群体的存在。但是这么说这个问题,在当前的社会中属于一种严重的政治不正确。于是,如果用一种“政治正确”角度来解读,那么这部电影就是一部荒诞主义电影,因为从头到尾,几乎所有人都在犯错,几乎所有人都没有错,但是几乎所有人都受到了惩罚,试想一下,有谁会在跟一个人离婚之后,为了讨回一口气,想用法律程序与前夫复婚,然后再离婚以纾解自己的愤怒?必须要指出的是,原著比电影还要荒诞,而原著的最后也上演了小说里的最高潮,但是可惜的是,在改编过程中这一结局被改写了,也让这个电影失去了最为精彩的结局,其主要原因恐怕还是在于害怕通不过审查。而这一改编最大的原因也许就是冯小刚,这也是冯小刚比较拧巴的地方,他既想拍点现实主义的题材,却又不敢去触碰审查的红线而导致自缚手脚,也许他是留下了审查后遗症(冯小刚导演生涯前三部作品均被枪毙),不敢再去触碰审查的敏感地带,但是话说回来,《我不是潘金莲》能够上映已经算是一种胜利。

但是这个电影到底是现实主义还是荒诞主义?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一个问题,即电影也算是一种文学作品,而我们从小到大受到的教育即是任何的作品都是有其中心思想的,任何作品都有其含义,因而我们在成人以后自始至终都喜欢搞清楚一个小说表达了什么人生哲理,一部电影探讨了什么宏达的人生主题,此之谓“阅读理解后遗症”。但是,文学作品的第一个特性是艺术性,而不是其思想性,至于何谓艺术性就需要专业人士来回答了,对于我而言,艺术性在于文学作品所构筑的世界是否迷人,是否有趣,是否引人入胜,通俗一点,这个作品讲述的故事是否有趣,而故事背后更深层次的思想问题,如果有则是锦上添花,如果没有也不必苛求。那么说回《我不是潘金莲》,现实主义也好,荒诞主义也罢,无非是人们为了解读的方便而给它所贴上的标签,而标签的意义在于使我们对事物的理解和认知更加方便,但是现在的情况在于,这个标签已经给我们造成了很大的不方便,因此,我们不需要执着地给《我不是潘金莲》贴上某一个标签,而只需在意它是否有趣。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我不是潘金莲》的一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