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通诈骗电话,9900元学费没了,18岁如花少女徐玉玉因此殒命。有人评论说,从人生巅峰到生命谷底,有时只是一个诈骗电话的距离。
这个女孩的离世,引发起了广大民众的巨大沸腾,我们深切同情无辜者的惨痛代价,我们唾弃行骗者的恶劣行径,我们呼嘘个人隐私的安全保障……但是世界不会马上变得美好,身处于这样一个人世间,我们应该变得更加务实、理性、智慧,这是我们普通人通过自身努力而可获得的能力。
关于学习
徐玉玉的遭遇被媒体曝光后,很多人说,钱是身外之物,至于为了点钱伤心到死吗?为了这不到1万块的学费,代价确实太过沉重,但是我们也应该去理解逝者的心情。
在我们身边,有许多被忽略了的年轻人,他们贫穷,还在为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而挣扎。他们努力,期望通过学习考试,迎来人生的转折点、改变自己今后的命运。
虽然,当前的应试教育常被批判,但应试教育却是像徐玉玉这样的年轻人的唯一希望。
徐玉玉们不认同辍学打工或早早出嫁的生活,为远离粗鄙乡村,开启梦幻人生,她们用尽心力去死读书,读死书。
应试教育的考核标准化、行为短期化、目标功利化,可以成为他们放飞梦想的翅膀,但也可能会让他们变成折翼的天使。应试教育也许能让他们进入理想的高校学府,但不能带来良好的人格养成,也不能带来防范社会风险的能力,反而容易让这些学生长出更为偏狭的性格。
如果教育偏离人文精神,就无法祛除贫困和改变命运所带来的心理压力,导致徐玉玉们不断承受着自尊与自卑带来的痛苦。
那些年,贫困高中生的悲剧故事时有发生,最普遍的是精神衰弱、性格畸形,严重的就是高考失败选择自杀。因为生存压力和生活梦想,让他们的信念系于一端,一旦希望破灭,他们很容易滑向崩溃的边缘。
徐玉玉因电话诈骗而死亡就是这种状况的表征。我们可以想象,徐玉玉在发病前,脑海中一遍遍地回放被骗的过程,后悔自己的行为。警方的回馈,更让她感到寻回这笔钱的机会渺茫。她自责因为自己的失误而丢掉了这笔钱,愧对父母的辛苦打拼,甚至感到人生绝望。
了解了这一点,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为什么不到一万块的钱能彻底压垮一个花季少女的精神世界。毫不夸张地说,现在依然有无数的农村贫困学生在经历着可怕的心灵炼狱。
如果整个社会对这类人群的命运缺乏关注,对他们的苦难缺少救助,那么,像徐玉玉这样的悲剧就一定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上演。
关于挫折
据心理学的定义,创伤性的事件是指与死亡或严重伤害相关的事件,暴露在这样的事件中会使人感到害怕、恐怖、无助的情绪。
能够引发创伤的事件往往包含以下特征:事件的发生是突然的、令人意外的或不寻常的;使人产生失控的感觉。在一些特定人生阶段,发生创伤事件更容易使人脆弱,比如20岁前后的青春期。
在每个经历创伤的个体身上,创伤带来的负面影响和正面影响都是并存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有一些人能够不断通过“幸存”(生命幸存或者心里战胜)的过程,克服负面影响,让自己产生更多的正面影响。但更多的人也许就被一次乃至多次的伤害后,彻底身心溃败。
可以说,创伤后的成长既是一种客观过程,也是个人选择的结果。显然,徐玉玉不是幸存者,她夭折于残忍的现实中。
这里就要谈到抗挫折教育。那么,抗挫折能力真的能被教育出来吗?
这里先指出一个抗挫折教育的误区,这并不是让父母去人为制造挫折,让孩子陷入痛苦挣扎的境地。真正的抗挫折教育,强调的是家长和孩子一起对待挫折的态度和方式。
有心理学专家建议,养育者们不要剥夺孩子经历挫折、经历沮丧、经历失落的权利,要和孩子同情体验整个心路历程,这是孩子成长所必须的。
比如,孩子想学习骑自行车,最好的方式就是拿一辆车立马就练,这个过程中,孩子可能会犯很多错误,比如摔跟头,闹不好就是骨折;比如哇哇大哭,让家长觉得很没面子。
我们的社会集体意识对犯错、失败的容忍度很低;对经历挫折后沮丧、失落情绪的容忍度更低。所以我们常会听到父母呵斥小孩:这有什么好哭的、你太软弱无能……但这些都不是真正有意义的、正向挫折教育。
家长们可以允许孩子有情绪上的反应,但不要阻断孩子体验这个情绪的过程;过度压抑、否认就好比很疼的时候不让你喊一样。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平时多多营造宽松、平等的共处环境;在孩子愿意交流时,仔细聆听,避免发表主观意见和给予解决方案,立即给解决方案,孩子会觉得自己很没用;鼓励孩子尝试挫折、犯错,这是人生的重要积累,而不是失败和无能的象征,学会接纳挫折和失败情绪。
关于信任
有人说,像徐玉玉这样的学生实在太单纯,很难适应现实的生存环境。这样的评论看似冷血,但是仔细想想,也并非没有道理。
没有人享受被骗的感觉,但也没有人能避免被骗的遭遇。人生那么长,总会碰到一些骗局。我们可以完全把希望寄托于警察吗?
不计成本抓住坏蛋,这听起来很美好,然而现实非常残酷,我们没有不计成本的“本钱”。 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警察维护的并不是正义,仅仅是法律而已。
每个人在童年时期都有一颗纯洁的心,孩子并不知道世界的真实面目,只觉得世界很美好,是心中一片蔚蓝洁净的天空。他们不仅相信自己,而且信任周围所有的人。
但是,长大意味着不轻信,而是依赖理性做出判断。天真单纯的人无法应付复杂的社会。“天下无贼”只是电影,傻根能保住自己的血汗钱,那是“奇迹”,只在电影中上演,存活在人们美好的想象中。
犹太人对孩子的教育是,不要相信任何人。没错,任何人,甚至包括亲人。
这些父母便从小就教育自己的孩子,世界是复杂的,绝不能轻信任何人。
有这样一则故事:
3岁的约翰,有一天在客厅里玩得正高兴。这时,爸爸从外边回来,把约翰放到壁炉台上,然后松手道:“约翰,跳到爸爸怀里来。”
约翰因爸爸和自己玩,显得很高兴,笑着往爸爸怀里跳。可是,当约翰快要落到爸爸怀里,爸爸却突然抽回了手。约翰自然就落到地上,哇哇地哭开了。
小约翰哭着跪到坐在对面沙发上的妈妈怀里,妈妈也只是笑着说:“爸爸真坏!”父亲则站在一旁,以嘲弄的眼光望着可怜的上当受骗的小约翰……
犹太人认为这不是残忍,而是正常的。他们说:“像这样重复几次,孩子就自然认为,爸爸也不可相信,这样他们以后自然就不会轻信任何人。”
当然,犹太人的教育方式过于残忍,很难被中国人所接受。但至少,我们可以做到的是,做父母的应该告诉孩子:不是每个看上去很可怜的人都要帮;做子女的应该提醒老人:转账之前先跟家人电话确认;做投资的应该自觉屏蔽那些天上掉馅饼的“好事”……
这种不轻信的思想,是作为成熟个体独立意识形成的基础。生活中、情场中、商场中无处不陷阱,如何避开陷阱,是作为一个人不能不上的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