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得像朋友圈一样是有科学依据的

有一位广告人曾这样描述空气级产品:离开了你会死,但是有了它你并不觉得它存在。

如果说真的有这样一个产品,那非微信莫属了。

在今年上半年苹果手机与微信软件之争事件中,如果必须二选一,则中国网民已经做出了选择:微信。

人们已经像需要空气一般需要着像微信这样的社交网络,制造分享着信息以获得过程满足,内容满足和社交满足。

从个体心理学而已,我们分享内容是在创造自我满足;而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朋友圈的阅读者们,作为信息的连续接收者,我们创造的又是什么。

我们始终在管理自己给他人留下的印象,在全民社交化的今天,朋友圈就是我们自我角色扮演的主要舞台,无论你是否经常更新内容,无论你是否设置隐私权限,或者关闭功能,他人对你的印象并不由你的主观意愿决定,而是取决于你面对社交平台的态度与行为。

接下来,我们将从社会心理学中几项实验研究来解释朋友圈的正确姿势:

过得像朋友圈一样是有科学依据的_第1张图片

行为上的自我印象管理
在熟悉的环境里,自我表露并不需要意识参与就能发生,而在不熟悉的环境里,我们常常能确切地意识到我们正在为自己营造印象。想象一下当你在一个陌生的社交环境下自我介绍时,是否会像在熟悉朋友面前表现地那么谦虚呢?

问一下自己,当你准备自拍时,是否会在镜头面前试试各种不同表情或拍摄角度?朋友圈提供了一个可以充分自我表露的场所。一位知名的传播学教授称这种行为:打了兴奋剂的印象管理。

对某些人而言,有意识地自我表露也许是一种生活方式。他们不断监控自己的行为,注意他人的反应,调整自己的社会行为以获得社会赞许。那些在自我监控倾向度量测试中得分很高的人,他们往往赞成:我倾向于成为人们希望的样子。所以那些喜欢经常更新朋友圈,表达自我的人,他们可能就是过得像朋友圈那样好,即使现在不是,但将来一定会是。

而对另外一些低自我监控个性的人而言,他们则很少关心别人怎么想,他们更多地受其内在的指引,从而更多地按照自己的感觉和信念来说话做事。

展现自己以给人留下好印象真的是一件很微妙的事。人们希望自己被看成有才华的,谦虚又不故作谦虚。营造一个好印象,确实还需要一定的社会技巧,更多有意识地自我表露练习,是获得技巧的有效方式。

正确设置他人对我们的知觉
社会心理学研究者们经过大量的实验表明:一旦人们为某种信息建立了理论基础(最初输入的观点或结论),那么就很难再让他们否定这条信息,即使它是错误的或者人为捏造的。在被实验者中,只有25%的人接受了新的结论,而大部分人仍然坚持对他们原先已经接受的结论的解释。这种现象被称之为“信念固着(Belief perseverance)”

如何理解信念固着在社交环境中的所发生作用呢?

简单地讲“我们对他人的知觉”或者“他人对我们的知觉”是可操纵的,而这正是信念固着作用于社交过程中的结果。

俄勒冈大学做过这样一个实验。随机选择一批学生,让他们观看并评价一张照片中男子的面部表情。
有一部分学生被告知他是盖世太保的领导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对在集中营难民实施野蛮的生化实验。这部分学生很自然地将他的表情知觉成“冷酷无情”
而另一部分学生被告知他是反纳粹组织地下运动的领导者,并勇敢地拯救了数以千计的犹太人。这些学生则认为他面容慈善,充满了热情。
(网上未找到实验照片)

我们对他人的知觉在很大程度上会受限于我们对他人的初始印象。那么他人对我们的知觉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研究者们发现并得出结论,当我们说某人的好话或坏话时,人们会试图将那些特质与我们联系在一起。如果我们到处说别人爱八卦,人们就会不自觉地讲“爱八卦”与我们联系在一起;
如果我们称某些人为傻子或怪人,那么过后人们可能就会认为你也一样;
如果我们将一个人描述为敏感的,迷人的,富有同情心的,我们自己也会被认为具有这样的特点。

也就是说:我们如何通过自己的信念,态度和价值观来看待我们的社会,我们就会被如何看待。所以当我们在发朋友圈内容的时候,无论内容是什么样的,首先想一下,这是你内心真实想要表达的吗?

如果是,那就去做吧。

言语能强化印象为信念
人们经常通过措辞来取悦听众,并且会根据听众的立场来调整要说的话。当人们口头或书面支持他们所怀疑的事情时,他们常常会为自己的欺骗行为感到不安。不过,他们会开始相信自己所说的话。心理学研究者们证实了言语是如何变为信念的。研究者让一些大学生阅读某个人的人格描述,然后对一个听众总结该描述。但听众喜欢此人时,这些学生会总结一个更积极的评价。说过好话之后,他们自己也会更喜欢此人。

研究者称这种现象叫做登门槛现象(foot-in-the-door-phenomenon), 人们倾向于相信自己承诺或表达信息,并且当她们认为这种行为是自觉做出的时候,他们会更加坚信自己的所做作为,无论是否被夸大或歪曲。

如果你想在他人面前塑造某种形象,千万不要提供开放式的问题,试着多准备一些自我描述的关键词以供选择。

最后引用美国著名演员威尔史密斯一段著名演讲中提到了宇宙的模式
我们的想法、情感、梦想、理念在宇宙中都是物质的。如果我们有了梦想,如果我们有了图像,如果我们让自己与它一致,那么,它们就是物质层面的延伸,使得我们可以在宇宙中实现它们。

如果思想是一种物质,他人大脑中对我们产生的印象,记忆甚至联想同样是物质,是原有物质的延伸物质,并且在各种复杂的社交关系连接中进一步地创造与延伸,并最终体现在现实生活的行为中。
让自己成为朋友圈的样子,本身就是有科学依据的。

理论参考来源:
戴维 迈尔斯《社会心理学》

你可能感兴趣的:(过得像朋友圈一样是有科学依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