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社會中的女性處境與現代劇場(2)

華人社會中的女性處境與現代劇場(2)_第1张图片
「今日華人社會女性又能夠怎麼在當前的處境和倫理判準中,走出自己的道路? 在AI世紀科技未來,這一代的價值觀在哪裡?如何安身立命?兩性如何互助共同找到幸福? 這些非常值得更多的戲劇創作者來共同探究。」(圖為張嘉容編導之《孟夢之間的時光》劇照。張瑞宗攝)

在筆者看來,清代女作家陳端生創作的長篇彈詞小說《再生緣》,正是描寫華人社會女性在儒家文化中性別角色期待(gender-role expectation)中掙扎的精彩作品。筆者今年(2017)參加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創意競演,編導作品《孟夢之間的時光》,便取材於這部彈詞《再生緣》。演出與集藝戲坊黃僑偉團長合作,演員包括京劇演員王耀星、梨園戲演員張春玲、布袋戲演師黃僑偉、蕭孟然。劇情安排現代女性穿越到小說中,與女主角孟麗君和作者陳端生相遇,進一步有所啟發領悟。戲劇以人偶穿越劇為主軸,用即時錄像投影做辯證關係,傳統戲曲結合現代劇場,11月剛剛試演完成階段性的思考和發展。

十九歲的天才女作家陳端生精彩地寫出,劇中的女主角孟麗君想要擺脫既定的的性別角色期待和刻板印象,追求個性成長和個人發展,投身公共事務,擁有足够的語言資源能夠表達、捍衛和保護自己,卻被家人和夫家貼上「不孝」、「不賢」、「愛慕虛榮」、「名利薰心」、「自私自利」、「不負責任」、「滅絕倫常」「不顧原生或婚姻家庭」的標籤和指控。

華人社會中的女性處境與現代劇場(2)_第2张图片
「筆者編導作品《孟夢之間的時光》,便取材於這部彈詞《再生緣》。戲劇以人偶穿越劇為主軸」。(圖為張嘉容編導之《孟夢之間的時光》劇照。張瑞宗攝)

小說中展現的孟麗君,是一個天不怕地不怕的任性聰明女子,才幹非凡。她女扮男裝考上狀元當上宰相,希望繼續公共事務,不願進入婚姻家庭為人妻為媳婦,寧願有自己的經濟收入,與父親、夫君同朝為官,在宰相的位置上告老還鄉。她善用儒家道德規範來抵抗各種權威,正如郭沫若所說,「她是挾封建道德以反封建秩序,挾爵祿名位以反男尊女卑,挾君威而不認父母,挾師道而不認丈夫,挾貞操節烈而違抗朝廷,挾孝悌力行而犯上作亂。」我們可以說,孟麗君非常善於辨認所有形式的壓迫(recognize all types of oppression),並且能夠用儒家的主流論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即便如此,孟麗君仍然在實踐自我、企圖超越的道路上失敗了。孟過人的美貌、女子附屬於家庭、女子為男權社會財產的觀念,使得娘家、夫家、君王都不放過孟麗君,使盡千方百計,逼迫她回歸社會既定的性別角色設定和期待,做一個溫柔孝順的女兒,賢良淑德的妻子,君王後宮的嬪妃。

孟麗君不願意,被逼到口吐鮮血,而陳端生就停筆在第十七卷此處。後來另一位清代女作家梁德繩寫了後三卷,將這部作品接續完畢。梁德繩將結局轉成中國傳統的圓滿大結局,讓孟麗君回歸傳統秩序,嫁給夫君皇甫少華,並且與另外二女共事一夫。各種地方戲曲,歌仔戲、黃梅戲、越劇、京劇膾炙人口的再生緣,就是敷演梁德繩續成的大結局,並且將原著當中孟麗君的鋭利剛直,修成較為溫和柔順的個性。

陳端生在現實生活中是一則被隱沒的傳奇。她十九歲就寫了十六卷近六十萬字嚴格按照七字排律的長篇彈詞《再生緣》,風傳大江南北,但人們始終不知道作者是誰,一直到民初學者蔣瑞藻、鄭振鐸、譚正璧分別論列,後來的陳寅恪、郭沫若進一步詳細考證和介紹,陳的身分和生平才浮出水面,漸為人知。

陳端生在婚前停筆,婚後不久,先生因為涉及科場舞弊案被發配新疆,她終生沒有再見過夫婿一面。夫婿發配邊疆後幾年,她曾經寫了第十七卷,然後就永遠的停筆了,然而。此時距離她去世其實還有六、七年。

陳端生婚後究竟思考著什麼,她自己怎麼看待這部少女時代的作品,她婚前婚後的人生處境和她筆下創作的孟麗君,可以如何和現代的華人台灣女性的處境參照,給出什麼啟發和思考?不論古今,在社會旣定的文化話語和規範下,我們如何看待和認識自己的處境?今日華人社會女性又能夠怎麼在當前的處境和倫理判準中,走出自己的道路?

在AI世紀、科技未來這一代的價值觀在哪裡?如何安身立命?兩性如何互助共同找到幸福? 這些非常值得更多的戲劇創作者來共同探究。

華人社會中的女性處境與現代劇場(2)_第3张图片
「不論古今,在社會旣定的文化話語和規範下,我們如何看待和認識自己的處境?」                            (圖為張嘉容編導之《孟夢之間的時光》劇照,國國攝)

在華人社會中的女性處境和現代劇場(1)上文中,筆者談到易卜生的《群鬼》。筆者以為,順著《群鬼》的創作思路來看華人社會中的女性處境,我們很容易一昧的控訴僵化的男性霸權,並將批判的矛頭指向傳統儒家文化。然而,進入這樣的二分法並無意義。不論西方或東方,每個文化都是精華與糟粕並存,一干子打翻所有人並不是理性與合宜之道。

回到我們自身的文化,也必須看見,我們生長脈絡中的儒家核心價值也有其優良之處,如「盡己之為忠、推己及人之謂恕」,「儒家之道,忠恕而已矣」等等。當我們在創作故事,將當代與古典對話,看見儒家文化話語為權力和暴力所運用時,優秀的創作者也可以思考,其本身原有的正面價值可以怎麼樣的被發揮。

致力於含攝華人文化心理學研究的黃光國教授在〈盡己:儒家倫理療癒的理論〉(2013)一文中清楚地指認出這樣的區分,孔子、孟子、荀子先秦諸賢致力建構的儒家「文化型態學」在中國歷史上的漸漸變化,產生「文化系統」(cultural system)層次上的種種「文化衍生學」。在社會文化交互作用(socio-cultural interaction)的層次上,其實是以「五倫」作為核心的「相對倫理」和以「三綱」作為核心的「絕對倫理」共同存在於華人的生活世界裡,並隨著社會經濟條件的變化,而對華人的社會心理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

如果追本溯源,「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才是儒家修養最基本的行為原則,也是儒家區分「君子」和「小人」的重要判準。在先秦孔孟荀思想中「關係倫理」的「相對倫理」中,真正強調的是:有權者更應「反求諸己」,先以身作則,來協助權勢較弱者。而這,才是標榜傳統思想者應該謹記於心的。

檢視華人的社會心理及構成結構時,也不宜粗率的落入二元化的對立意識型態,應當從複雜社會結構裡的處境來瞭解兩性,不管他們是壓迫者或被壓迫者,居於主流還是邊緣化位置。

華人社會中的女性處境與現代劇場(2)_第4张图片
不論西方或東方,每個文化都是精華與糟粕並存,一干子打翻所有人並不是理性與合宜之道。 (圖為張嘉容編導之《孟夢之間的時光》劇照,國國攝)

個人認為,如何挑戰華人社會裡性別角色社會化(Gender-role-socialization)和性角色刻板印象(sex-role stereotyping)所根據的假設,把女性和男性從性別角色期待所加諸的約束中解放出來,又不會落入二元化的對立意識型態,這是創作上非常值得探索的。

也只有如此,才有可能重新檢視我們身上的文化傳承(Cultural Conserve),並且去蕪存菁,找到現代社會中華人文化裏的女性自我發展以及兩性相處互助之道,並透過現代劇場傳遞賦能(Empowerment)給大眾。

*作者為劇場編導。現任水面上與水面下劇場藝術總監,曾任傳統藝術中心藝術策劃總監

你可能感兴趣的:(華人社會中的女性處境與現代劇場(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