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同学、同龄的朋友相比,自感事业上那么的不尽如人意(看这里 为你解惑)

原文/vivi薇薇

转载时请务必标注作者姓名


与同学、同龄的朋友相比,自感事业上那么的不尽如人意(看这里 为你解惑)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先说说,每个人学习一样新东西的进度,必须要一致(标准化)吗?

在1998年,有一个女科学家,克伦·阿道夫(Karen Adolph),为了研究孩子到底是如何学会走路的,实地观察了28个孩子。这一次她没有采用平均值或者把所有孩子看作一个整体的做法。她把每个孩子都当做独立的个体,全程观察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
通过这28个孩子,她竟然总结出了25种从爬行到走路的成长模式。可以说每个小孩的过程都不同!有些小孩可能直接跳过爬行这一步,学会了走路;还有小孩在中途还出现过退步的现象。但不论如何,最终所有的孩子都学会了走路,都走得一样好。

阿道夫得出结论:

所谓成长阶段,是没有科学根据的说法。

我们身边那些成功的科学贡献者,按照其成长学习的过程,也被分成了两类(统计结果):

1-55%的人,他们走的是”快速通道”,就是天赋异禀、一帆风顺之人,二十多岁博士学位,三十多岁教授职位(“别人家孩子”模式);
2-剩下45%的人,可以说是路线各异,其中的艰辛与曲折一时难以表述,他们中有很多成功前曾经历反复失业在家,反复重回学术界;

每个人学习的快与慢都是与”情景”相关的,学习本就是一个多样化的过程,并不存在一种所谓“正常的学习轨道”,所以大家才会看到上述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而最终做出的贡献,两类人也是不分伯仲的。


科学家们还计算出,同样的学习目标,至少会有七种不同的路线图。

就是这本书《The end of Average:How we succed in a world That values sameness 》—Todd Rose《平均的终结者:我们怎样在一个崇尚相同性的世界中获得成功》,内容中给大家列举了大量此类的统计结果。

总结:

(结合书中内容&我的理解)

1-这里的错误概念就是-标准化,但凡偏离标准就是标准偏误(normative bias),其实每条路都是少有人走的路。
2-中国是一个城市人口密集的国家,造成大家更易制造出标准化原则,导致互相的模仿。不同的人,相同的路线,那是体制批量生产和相互模仿的结果。

思考与行动:

1-现在还觉得自己事业上取得成功的进度,必须要和某种“标准化”的要求一致,这样了,就是事业有成吗?
2-正常的人,本就应该走不同的线,从而去实现自己的目标,不是吗?
3-相信我,你目前事业上的“不尽如你意”也许恰恰说明你是那45%中的一员,而最终的成功(做出的贡献)一样的巨大,不是吗?

PS:

就连最厉害的美国总统,都不是中规中矩升起来的。(Jefferson、Jackson、Reagan…等等)

你可能感兴趣的:(与同学、同龄的朋友相比,自感事业上那么的不尽如人意(看这里 为你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