诈骗手段合集:亲爱的律师,今天你被骗了吗?

来源:律事通

不久前,大学生徐玉玉被电信诈骗后去世的消息引起了大众对电信诈骗的关注。近年来,骗子的手段可谓不断“推陈出新”,防不胜防。对此,有人对小编说,骗子应该不太敢来骗律师吧?实际上,非但有人会骗律师,更会专门骗律师。作为一名律师,你面对层出不穷的骗局,能做到见招拆招吗?你见过那些诈骗手段呢?下面来看看作者木子金夆的贴心总结。

“公检法人士接到诈骗电话是什么样的体验?”这个问题在网上曾经一度风行,也引起不少网友非常有意思的回答。然而,当诈骗真的发生在从事法律职业的人士的身上时,是不是真的如网上戏谑的回答那样,在对诈骗者“调戏”之余还对其进行一番免费的普法活动呢?

然而令人诧异的是,真实情况下并非如此,事实上,现在非常流行一种新的诈骗模式——专门针对律师诈骗,在笔者的调查采访中将近七成的律师表示曾经收到过专门为律师行业定制的诈骗短信,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下面笔者为您呈现目前针对律师最为常见的几种诈骗方式。

1

野鸡机构评奖评优活动

近年来,一场被称为“中国百强大律师”的评选活动在律师界闹得沸沸扬扬,引起不少民众、媒体的关注,甚至不乏律师当局者迷,人财两空。然而据相关报道,这场已经连续举办五届的评选大赛实质上是一场以谋取高额报名费为目的的山寨活动,只要收取报名费即可上榜,而其举办者不但是无相关法律主体资格的野鸡机构,所打出的“中国百强大律师俱乐部”更纯属虚假。

这种冒充官方机构开展的评选活动之所以能够骗得不少律师,无非是想利用普通老百姓对律师行业的不了解所导致的信息不对称,进行虚假宣传,而“参赛”律师出于扩大名声、获取案源的目的,有意无意的花钱买取这样一个资格。殊不知这种野鸡评选活动最终不但在社会上对律师公信力造成极其恶劣影响,在业内更是只能落得贻笑大方的效果。

2

冒充专业机构开展培训活动

2015年3月,所谓的“中国法律教育培训中心网”向诸多律师发送一份讲座课程推广邮件,声称该课程由某业内大咖进行专门讲解,于是全国各地上百名律师纷纷报名,缴纳数千元学费,而到现场才发现这只是一个骗局。

虽然说“学无止境”终身学习的观念有好无坏,但也要擦亮双眼,防止被不法之士利用,借此谋取不法利益。抱着增益己身完善专业知识的目的,却被违法者加以利用,想来这样的学费不交也罢。

3

伪装成功人士、大财团继承人

骗子首先将自己包装得西装革履,大摇大摆的走进事务所,俨然一副大款的样子,并谎称自己是某个大公司继承人,现在与兄弟姐妹争夺家产。而他的表现无论是法律咨询还是普通交谈都显得有板有眼,滴水不漏,且通过各种利诱、许诺,取得被骗律师的信任。而后便以银行卡遭到冻结等借口为由,向律师借数百甚至上千元生活费,得手后便不知所踪。

这种诈骗行为无非是利用年轻律师对案源迫切需要的心理,让被骗律师被利益蒙蔽双眼,失去警惕性,最终出于善心或者“打肿脸充胖子”的心态惨遭骗。很大程度上,这与商业诈骗有着共通之处,通过业务需求博取信任,但是无论如何必要的警惕都是要保持的,不要轻信他人,是任何一个法律人都应持有的态度。

4

伪装公检法人员诈骗

这种典型的诈骗手段用在律师身上有着更多不同的变化,比如骗子往往自称自己是国家公安人员,由于律师正在接手的案例涉嫌危害国家安全,将对律师进行抓捕拘禁,必须缴纳保证金确保自己不会越界。或者干脆称自己是主审法官,威胁律师如果不给好处就“要他好看”。

这种诈骗中,诈骗者往往对律师行业有着一定的专业了解。而涉及律师如若缺乏这方面的经验,或者对国家机构存在错误认知,就往往会因为诈骗者的片面之辞而引发紧张情绪,抱着息事宁人的态度就轻易陷入圈套。这种情况就需要律师冷静的判断,秉着从法出发的平常心加以分析辩证,即便在言之凿凿也要多方确认,才不致落入这些诈骗者的圈套之中。

5

诱骗律师把施工队拖入骗局

骗子通常谎称自己是某个企业负责人,正准备聘请公司法务,由司法局或熟人介绍得知该律师,而现在又正好公司需要建造一个小工程但缺乏施工队联系方式,请其代为联系。而施工队在接到相熟律师的电话后,出于对该律师的信任便轻易地相信骗子所言,而后骗子在收取施工队所缴纳的保证金后便人间蒸发了。

这个骗局的高明之处在于不是直接对律师本人诈骗,而是利用该律师的影响力和公信力取得其朋友圈的信任并对其朋友们进行诈骗。可见律师们一个疏忽大意不但对自己产生不良影响,更对信任他的人造成重大损失,律师无小事,言谈需谨慎!

6

伪装律所主任诈骗。

这是真实发生在笔者身边的事情。有骗子也不知是从哪里知道了律所主任的情况,专门给律所的律师发信息,你好,我是xxx(律所主任的名字),我原来的手机号不用了,这是我的新号码,请惠存。

或者:我是xxx(律所主人的名字),xx(律所某律师的名字)你今天在所里吗?麻烦发一下出纳的电话给我……

这样的骗局非常多,由于很多律所的网站上都对外公开律师的个人简介和手机号码,骗子也会有机可乘。凡是涉及到钱财,都要万分谨慎。

此外还有诸如冒充司法局售卖最新法条、指示;伪装企业、机关单位邀请开展讲座;假装同行介绍案源;制造假欠条,让律师保管然后偷窃,再要求索赔等等手段,实在让人防不胜防,一个不小心就落入圈套。

在普通人眼中,律师都是智慧的化身,执掌公平与正义,那么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多的专门针对律师的诈骗手段?事处必有因,在笔者的调查采访中,不幸被骗的绝大多数都是刚入行的年轻律师,这一方面是年轻律师本身经验不足,防范意识不强,另一方面则在于对案源、对证明自己的渴望,导致不是没有怀疑过骗子的行为,而是不愿意相信他们是骗子。

但是律师本身就需要讲究证据真实性和行为的理性,相较于投身各种野鸡评选活动和盲目相信“天上掉下来的案子”,不如依靠专业水平、诚信负责的良好特质提升自己核心竞争力,从而赢得客户的信任。

而从律师行业的独立性和专业特质出发,执业律师如果能从主观上做到与客户保持一定距离,避免不正当、不合理的经济交易行为,很多诈骗事件就无从发生,从根本上保证了律师的权益。同时,律师从业者如若严格遵循执业规范,坚持程序合法、严格保密的宗旨。对自身的行为合法性有了清楚的认识,那么诈骗者的欺诈更将无从下手。

此外,其实很多诈骗行为的得逞很大程度源于受骗律师对专业知识的片面理解和缺乏,这就更需要从律师自身角度出发,加深对专业技能的培养,深入了解行业流程和规范,毕竟只有知水深者,才不致轻易溺水。

你可能感兴趣的:(诈骗手段合集:亲爱的律师,今天你被骗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