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12《南京史话下》P1-P10七彩丹霞一心向金——蔡敏

主题:南京史话

大纲:1:静海寺的前身

        2:鸦片战争

        3:合约的准备工作

        4:合约的扫尾工作

内容:静海寺蒙耻——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

感想:

      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因为签订的地址是在静海寺,所以题目为静海寺蒙耻。但实际上详细可分为五部分:

      1:静海寺的历史也就是静海寺的前身。

      静海寺位于南京市仪凤门外,狮子山西南麓。是明成祖于永乐年间,为表彰郑和出使西洋,平安往返而建造的佛寺。所谓的静海,就是寓意着四海平静。金海寺还曾被誉为“金陵律寺之冠”。

      2:签订《南京条约》的原因,也就是鸦片战争的始末。

      “这座象征国力强盛,河山一统的佛寺,却蒙受奇耻大辱,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就是在静海寺谈判议拟的。”这段话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交待了静海寺蒙耻的原因又引出了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于1840年6月爆发,1841年1月24日英军“硫磺”号开始进攻香港,25日上午登陆,次日即在哨站升起了英国国旗。义律谎称与琦善达成了割让香港岛的也就是——《川鼻草约》。显而易见,清朝大臣无权割让任何一寸土地给外国人,所以琦善不敢,也没有在义律一手炮制的《川鼻草约》上签字画押。所以当义律拿着这一份空头支票,向本国政府邀功请赏时,遭到朝野的讥讽,并且受到了撤职的处理。取代义律的是个殖民主义的老手璞鼎查。他非常清楚,军事的占领不等同于取得主权,所以决定发动扬子江战役,攻占南京,胁迫大清政府接受其侵略的要求。他认为,控制住南京,就意味着控制着中国的心脏地带,北京就自然而然成为他们的囊中之物。很快,英国侵略军就抵达南京,陆续抵达70余艘江舰至草鞋峡江面。所以可以说鸦片战争在南京的开始,就是从下关草鞋峡开始的。

    3:在静海寺定案,准备签订《南京条约》。

    和人民的斗争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统治者的妥协投降。两江总督刘鉴减轻掠者,大军压境,赶忙不断向清廷奏报要道光皇帝迅速议和。从作者的描写当中,最初中方的态度其实并不是很谦卑。英方宣称英国女王并不比地球上任何一个统治者低一级。并且在回信中说:“这是一种侮辱,这必定是写信的人弄错了。”可见英皇的态度非常的坚决,并且强势。在准备签约的过程当中,英方向中方不断的施压:8月10日,南京江面上所有英国军舰都挂上了红旗,路军登岸架设大炮,并扬言由中山攻击太平门,第二天,其因被逼赶到了南京,主持议和谈判;8月13日晚上,英国军舰上又挂起了红旗,在迈皋桥和中山安设大炮,扬言次日攻城,钦差大臣耆英、伊里布大为惊恐,决定同意英方所起草的条款;条约文本谈妥后,英方又提出要两国君主批准,并盖用印信。清政府代表咸龄说:中国无此规矩。耆英赶紧上奏:现在英国军舰已在钟山、燕子街一带险要地区架设大炮,准备随时开火,金陵危在旦夕,恳请速速允准。道光只得应允。

      4:正式签订合约,很多人都误会是在静海寺签订合约,但实际上在英军“汉华丽”号上举行的签字仪式。

      合约的一切准备工作都已就绪,只待签字批准。8月29日,在英军“汉华丽”号上举行了签字仪式。当时中方参与的人员有耆英、伊里布、刘鉴等人,特别是伊里布还拖着病体强撑着去,结果无力登上军舰,英方特地挑选了四个大块头,从旋梯上把他抬上军舰。《南京条约》共有13款,其主要内容是:

    一:中国割让香港一岛,由英国“任便立法治理。”

    二:中国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任英国通商贸易,并可设立领事馆,英国可以带家属自由居住。

    三:中国赔款两千一百万元。在这里要强调的是,其中600万元是鸦片烟费,300万元是所谓工行所欠英商之款,1200万元为英军侵华损耗费。之前我在有一些网站当中看到有人评论《南京条约》当中的2100万元欠款当中,只有300万元是真正赔款,其余皆是广州银行所欠款。显而易见这是不对的。

    5:条约的扫尾。

    南京条约签订后,因有些问题没有明确,营方要求继续商谈,1843年7月和10月,耆英在广东和璞鼎查继续谈判,先后签订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及税则》和《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补充:

      一:得到片面最惠国待遇。这就是说,以后任何西方国家在中国获得侵略权益,英国亦同样享有。这为英国和其他西方列强在侵华活动中相互勾结,共同夺取侵略权益,提供了条约依据。

    二:拥有领事裁判权。也就是说,洋人在中国可以无法无天,胡作非为,而清政府对此无权过问,我认为这是对中国司法权的严重藐视。

    三:可以在通商口岸租凭土地房屋。这条条款完全是一种阴谋,因为不久之后,西方列强就借用此款,划定所谓居住区建立租界,成为国中之国。

    四:享有极低的关税。这项条例代表着中国海关失去了保护本国工商业发展的作用,而成为西方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的工具。

    总之,《南京条约》是地地道道的不平等条约,中国既要割地赔款,开放五口,允许英商自由贸易,关税共议,又要给予片面最惠国待遇和领事裁判权,丧权又辱国。

    看完这一章节,我的脑海里想起一个人,一个背负百年谩骂的人——李鸿章。近两年很多公众号都在为李鸿章平反,有一句话是这么评价他的的:年少不知李鸿章,如今方知真中堂。在参观夫子庙时,曾看到过一块筹措朝考盘费石碑。上面记载着一百多年前李鸿章、左宗棠自掏腰包搞“希望工程”,分别捐出五千两白银设立“助学基金”,帮助家境贫寒,出不起钱赴京赶考的学子。我当时就很纳闷这样一个卖国贼竟然能做出这等好事?那时还自我解释这人嘛总是分两面性的。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就发现了太多李鸿章的另一面。印象最深的当属签订《马关条约》时,小山丰太郎向李鸿章开了一枪,日本为保面子,把赔款由3亿银元降到2亿银元,古稀之年的李鸿章卧病之际,听到该消息,说到:“可惜他没有多开几枪,这样赔款还会少些。”曾在一篇文章看到:1896年,巴黎万国运动会。开幕仪式上,各国国旗伴着国歌依次升起。轮到中国时,却只有黄龙旗在一片寂静之中缓缓升起,自始至终,没有音乐声,没有掌声,也没有人唱国歌。过了一阵子,在场的所有人开始大笑。他们嘲笑偌大的中国,竟然连国歌都不知道为何物。在一片嘲笑声中,年过七旬的老人拄着拐杖站起来,迈着步子走到黄龙旗下。他挺直腰板,神态毅然,满怀深情地唱着家乡小调《茉莉花》。不禁泪目,更不禁疑惑这样的一个人会是卖国贼?签订《辛丑条约》时,李鸿章感慨:天下最难写的就是自己的名字。也许后人对李鸿章的误会真的太深。《华盛顿邮报》曾评价李鸿章说:“他无数次将中国人从无知而导致的麻烦中拯救出来,却每次都被谩骂指责。”梁启超也曾说:“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在那段历史里,总要一个人来忍受悲辛,负重前行。这是李鸿章的不幸,也是恰逢其时的每个中国人的不幸。我们不应该将无处可宣泄的情绪无情的加诸在一个病榻上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他们再也不能在任何条约上逼我签字了”的老人身上。所谓“年少不知李鸿章,如今方知真中堂”就是如此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80712《南京史话下》P1-P10七彩丹霞一心向金——蔡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