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说天下】再说O2O:谁打喷嚏谁感冒

最近有句话很是流行,“中国股市感冒,全世界跟着打喷嚏”。自个儿倒霉还有一堆陪着挨刀的,这个算是苦中作乐吧。不过,如今感冒发烧的显然不只是股市。传统企业转型,鼻塞已经有一阵了;互联网团队下探O2O,这半年也算是哀鸿遍野;而对消费者来说,方便实惠,打折更好,至于是不是O2O,真的很重要吗?

好了,问题来了,这O2O到底是个甚?是个即将过境的台风,还是星星峡的持续性风口?说白点,它还有前景么?还有钱景么?

之前我们说过O2O的定义、性质和组织运行模式,不过,这里面还有个更本质的问题,O2O到底是一种商业模式, 还是一种社会运行方式的变革?所谓商业模式创新,就是传统企业加上互联网思维和运营模式,应对既有的消费需求;而社会运行方式变革,则是消费者与传统企业指向互联网化的深层次互动。换种说法,在经济运行层面上,一个是外在的,一个是内生的。思考这玩意儿有什么意义呢?很简单,外在的,我们可以从需求出发,架构一个指标明确的可控的模式,在此基础上形成可复制性和成长性。内生的,实际上就是要考虑成熟度,基准指标成为变量,当然总体趋势是向好的,但是成熟的时间点,就成为一个关键变量。在这个关键变量到达临界点之前的这段时间,我们所分析提炼的很多用户需求,其实是所谓的“伪需求”。为什么是伪需求,其实不是需求不存在,而是为满足这种需求付出的各类成本超出预期,也没有根本性的解决办法。这时商业模式O2O化,实际上扮演的是一个催化剂的角色。让社会、让市场不断接近这个成熟度的点,但是扮演临门一脚角色的,或许反而是关键性技术,例如WIFI全覆盖,或者是5G,或者是别的。

实际上,我自己是倾向于第二种答案,理由很简单。

首先,O2O的基础支撑来源于两条,一个是随时随地连接网络,另一个是线下实时体验与服务匹配。这两条,一个是线上互动无障碍,一个是线下产业链与服务链整合无障碍,而后在这基础上再对线上线下进行统合。否则,对于用户体验来说,一定有缺环出现。目前很多认为是脱裤子放屁的服务流程设置,要么是技术无法支撑便利性的要求,要么是统合不到位。现在广为诟病的烧钱模式,其实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基于技术或者资源制约,无法将运营成本降至可接受的程度,导致无法在解决方案上平衡客户基数与盈利空间的矛盾,只能用烧钱的方式降低门槛,期望在后市场上寻找盈利空间。那么,假设在后市场的发掘与整合上不到位,不能形成清晰的盈利模式,那么就真的是烧钱死撑了。比如美团。

其次,目前整个互联网化的市场教育仍未完成。目前, 国内互联网的认知水平和使用习惯仍然比较初级,作为经济支柱阶层的60后、70后,对于线上支付仍在习惯过程中,而延伸进入家中的O2O服务更受到传统消费心理(比如家是绝对私密空间)的制约。而在三四线城市,这样的情况更加严重。而对80后、90后来说,家的意义严重淡化,很多生活行为其实都发生在家庭以外,并已被比较发达的线下实体店完成了地理覆盖,而基于互联网的消费行为,又有相当份额被纯电商切割,并形成消费习惯。

那么,按这种说法,O2O启动得太早了吗?却也未必。市场规模没有想象得那么大,生态环境支撑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到位,对于互联网团队下探,或者说所谓的降维打击,或许制约较大;而对传统企业互联网化或者O2O化来说,反而是在做增量,做加法,市场成熟度发展到哪儿,砝码就加到哪儿,障碍反而不成其为障碍了。打个比方,互联网团队是游牧民族,大草原上跑马圈地别个望尘莫及,但是要真正拿下区域目标,攻城,战马和弓箭就然并卵了,还得扎扎实实学着怎么扎云梯造冲车。传统企业是城防军,打野战不在行,守城却是杠杠的,有一百种办法。以前是没遇上轻骑,自己在城外圈地撒欢,结果两边对上,被骑兵狠狠打了几闷棍,找不着北溃不成军,有的随后掩杀,连城池都丢了。但是遇上坚城,这种以快打慢的方式效用就不大了。反而是城防军仗着城市里有资源,花钱买马训练骑兵,说不定整好了,还真能逆袭一把,就如汉之霍嫖姚,宋之岳武穆,明之戚少保。当然,这也不排除游牧部落迅速学习攻城,或者收编防军,如同蒙元、满洲。

因此,在这个阶段,反而是整合、补强的时代,以切实的赢利点和分配模式整合优化利益链、调试线上线下资源配置方案与互动模式、推进市场教育并建立用户黏性,切切实实打好这三大战役。谁在临界点到来时完成了蓄势动作,谁就能真正有效地发力攻城略地。

你可能感兴趣的:(【马上说天下】再说O2O:谁打喷嚏谁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