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思维定式 探求文本深意 韩军《孔乙己》赏析

打破思维定式 探求文本深意 韩军《孔乙己》赏析_第1张图片


打破思维定式 探求文本深意 韩军《孔乙己》赏析_第2张图片
曹双英老师点评的,是我的第一个上课实录。而我解读和教学《孔乙己》两次,两次的解读完全不一样,相互呼应又迥异。两次合起来,才完整代表了我对《孔乙己》的完整看法。特别强调的是,我两次解读《孔乙己》,与过去大家对《孔乙己》的所有理解,都不一样,您把我的两篇实录都审读一遍,才能把握我对《孔乙己》的完整认识。求您批评。韩军注

韩军第一次教《孔乙己》

韩军第二次教《孔乙己》

打破思维定式,探求文本深意

韩军老师《孔乙己》教学实录赏析

曹双英

《课程教学研究》2018年11期

从教二十余年,听过许多公开课、示范课,也看过一些课堂教学实录,坦率地说,印象很深的为数不多。但前不久读到著名特级教师韩军的公开课《孔乙己》教学实录(载《中学语文》2018年第3期),笔者的心头为之一震。我仿佛感受到一位倾情于语文教育的布道者,引领学生在文字里穿行,把学生也把倾听者带到未曾去过的洞天,进而发现了一个全新的所在。

《孔乙己》作为一篇经典之作,不知有多少名家大师探讨过,有多少行家里手执教过,有许多结论似已“铁板钉钉”。比如对于小说的主题,我们看到的是这样的定论:“小说描写了孔乙己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举制度毒害下,精神上迂腐不堪,麻木不仁,生活上四体不勤,穷困潦倒,在人们的嘲笑戏谑中混度时日,最后被封建地主阶级所吞噬的悲惨形象……作品深刻揭露了当时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精神的毒害和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质。”而人物的赏析,则大多是把小说对孔乙己的外貌、动作、神态和语言等描写作为重头戏,意在剖析孔乙己的性格特征,认识主人公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之深。

韩军老师却打破了这种思维定式,而要打破早已形成的思维定式,必然会受到巨大的挑战。韩老师就是这样一位敢于挑战的勇者。

一,通过语言文字走进“凉薄”的世界

大凡勇敢的挑战者,往往能发现常人所不能发现的玄机。韩老师先从常识入手,让学生了解中国酒文化的底蕴。

师:中国自古就有的酒传统,酒文化,是一种温热的传统和文化。古人在漫漫旅途上奔波、跋涉,望见酒店,就像望见温暖的家。过去酒店叫酒家,古诗里有大量写“酒家”的诗。到了酒家,喝一碗温热的酒,浑身温暖,舒畅。所以,酒,酒店,给人香醇、温暖、温馨、热烈的感受。

  这是铺垫,是对比,是人物出场的准备。

  接下来,在这个本应获得温馨和暖意的地方,我们感受到了什么呢?

  是掌柜教人羼水的凉、是掌柜脸色的凉、是跟掌柜干活的小伙计心情的凉,是一个“戏谑、耍弄、调侃、玩乐,拿人的伤疤当鲜花”的寒凉之地,是一个“凉似铁,凉如雪”的可怕人间。

韩老师通过语言文字把学生带进了一个冰凉的世界。

师:掌柜对“不会学坏”的孩子的态度,是冷漠、冷酷、阴冷、冰冷。再读文章,看看,小伙计的心情怎样?从哪些文字看出的?

生:凉的。“总觉得有些单调,有些无聊。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

师:小伙计学不坏,掌柜是何种脸色?

生:凶脸孔,坏脸色。

师:小伙计的心情:单调、无聊、郁闷、恐惧。刚刚入世的孩子,学不坏,是不会受欢迎的。

生:(批注)心情,凉。

当学生们浸润在这种冰凉的感受中,也便渐渐悟出了《孔乙己》的深意。韩军老师通过对文本的深度解读并从相关资料中查证,《孔乙己》的主旨并非通常所说的“批判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而是社会的凉薄。事实上,鲁迅也曾参加过科举考试(后来主动放弃),但他并未受到多大的“毒害”;他虽然反对科举制度,但并非对其深恶痛绝。所谓“批判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不过是受固有的思维模式影响而对《孔乙己》主旨的认定。韩老师告诉学生,鲁迅的好友孙伏园曾经询问过《孔乙己》的主旨,鲁迅的回答是“一般社会对于苦人儿的凉薄”。不是吗?从掌柜教人羼水和他的“凶脸孔”到孔乙己在酒店遭到嘲笑和讥讽,无不透着彻骨的凉意。

这个主题是老师教授的,却又是学生感受到的。文字的高妙之处,往往需要高人的点拨。虽然过去在教学《孔乙己》时,教师也会提到作品“反映了社会的冷漠和人们同情心的普遍缺失”,但那大多是一种捎带,并未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理解。

    二,独特的解读就是创造

由于“凉薄”主题的提炼,韩老师对于“孱水”“茴香”的解读均有独到之处。这样就使“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有了新的意蕴。请看韩老师对“温酒”之意的讲解(这种看似灌输的讲解有时是不可或缺的)。

师:《孔乙己》有一句话贯穿全篇,这句话是“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孔乙己出场时,喊“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他最后一次来酒店时,喊的还是“温一碗酒”,“酒要好”。

孩子们,既然“凉”这个字是“冰凉无温”的意思,那么,我们仔细会意,鲁迅先生让孔乙己喊出“温两碗酒”、“温一碗酒”,有什么寓意呢?

其寓意,大概可理解为:“我要温热,我要温暖,我要温情!”

对于文中多次出现的“茴香”,很多人并未在意,而韩老师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对其进行了一番深究。他通过对茴香豆的来历、做法以及何以得名的全面了解,意识到“茴香”在作品中不只是一道简单的下酒菜。由于茴香豆是把生的、野味的蚕豆加入八角茴香煮熟,就有了醇香的味道,因此他认为:“在《孔乙己》中,咸亨酒店充满邪恶之气、野蛮之气、凉薄之气,那么,茴香,就意味着回香,回到醇味、香味、正味,回归‘人间正气’。”同时,“中国文化,‘茴香’二字,就是谐音,回乡、回香的意思”。那么,“鲁迅先生让孔乙己喊出‘要一碟茴香豆’,大概寓意可理解为,‘我要人间回香,回归醇香’。”

    这无疑是一种独特的阅读感受。在语文教学中,这种独特而具有说服力的见解实在太少。而没有独特,就没有创造。

三,在诵读中领悟意蕴,体验情感

韩军老师在《孔乙己》的教学设计上,没有常见的“整体感知”“认识人物”“妙点揣摩”……这种规范性的步骤,而是贯穿着一种方法,那就是“诵读”,在诵读中领悟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深意。这样的精彩在课堂上随处可见。比如诵读理解讽刺、挖苦孔乙己的五句话,韩老师引导学生以不同的身份、运用不同的声调朗读,通过鲜明的对比,体会孔乙己所受到的伤害。而韩老师充分利用自己朗读上的天赋和优势,适时地加以示范和引领。那一刻,学生生动的朗读,老师全情的投入,把所有人都带到场景之中,感同身受,悲切不已。

因此,孩子们便有了自己的领悟和发现。

师:听了这些风刀霜剑的话,孔乙己内心感觉怎样?

生:凉的。

生:孔乙己觉得生无可恋。

生:愤怒。

生:孔乙己伤透了心。

生:孔乙己生气。

师:孔乙己感觉到人间阴冷,感受到社会的炎凉。

又如体会描写孔乙己表情的文字。

师:读描写孔乙己表情的词语。

生:青白→涨红→青筋→灰色。

师:由孔乙己表情的变化,我们感觉到孔乙己被侮辱、被打击、被挖苦;那种痛苦,向谁诉说?所以,这酒店人间的氛围,阴冷,冷酷,冷冽,冷漠。

过去,人们把此处的描写更多地归结为孔乙己“死要面子”,虽然并非没有道理,但这并非作品最重要的意旨。而韩老师的这堂课无疑是对那种误读和浅读的修正。

还有掌柜那别具深意的“哦”,以及孔乙己最后一次出场,都读得非常精彩,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堂课告诉我们,只有沉潜在文字里,我们才能深刻理解孔乙己的“痛”和“悲”,而不应简单地给主人公贴上诸如“懒惰”“迂腐”“可怜”……的标签,孔乙己的形象远比这几个词语丰满得多。

当然,一堂课无论教得多么成功,都会留下一些缺憾。由于这堂课对《孔乙己》的全新解读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执教者多一些讲解是无可厚非的。但韩老师也许是担心学生能力有限,在课堂上时有越俎代庖,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其实,当学生走进了那个“凉薄”的世界,就不难体会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深意,并会有所发现,进而发表独立的见解。这样,就可尽量避免那种缺乏思维含量的浅问浅答,如“掌柜的让小伙计往酒里羼水,这是一件好事,还是一件坏事?”这类问题未免过于简单,没有什么思考价值,学生的回答也只是为了应付。此乃一己之见,聊供参考。

期待韩军老师更多的精彩!

你可能感兴趣的:(打破思维定式 探求文本深意 韩军《孔乙己》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