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潮之巅》读后感

  今年这个寒假打算认认真真看点儿书,而不像以往那样荒废掉了一个寒假。浪潮之巅是在打算购买《数学之美》时购买的,原因就是这两本书是同一个人所著。个人有点偏向于完美主义,看待一个人也是如此。作者吴军博士也一定有非常多的学问值得我们学习。我相信任何一个真心出书的人(不是凭着当时的知名度而捞金一把),一定是有一些非常具有思维闪光点的东西来与读者分享。于彼于几都是一种莫大的快乐。

  全本书给人一种醍醐灌顶之感。当然如果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那么就能够体会到吴军博士所强调的观点的广度和深度。一种亲历(时间和空间)欧美商界的科技浪潮之感。这种感受是少有的,迥异于今日课堂上的老师,远离商界却教授着我们如何用所学到的知识去创造财富。

  正如全书最后作者在写到如何写好一篇文章的一句话:关注内容,是用朴实的文风表达自己的体会、不多写一句废话,不落下任何一句关键的话、是用大家能够理解和接受的表达方式说清楚我们所要表达的。再多的赞美之词之词不如和大家一起将书中非常具有吸引力的观点与大家分享。

  第一个让我感到惊讶的地方是关于美国的成熟的商业环境,二战之后的世界科技迅猛发展,其中许多公司都是由一些技术人员所创立,他们都具有卓越的科技眼光和商业头脑。中国的许多公司似乎是在会说的人中寻找会做的,而美国的大学工科教育在著名大学中非常的扎实,能培养出许多尖端技术人才,毕竟从这些众多的尖端人才中选出具备商业头脑的以及卓越的领导能力的人并由他们带领着一批技术人员干出一番事业的可能性要高得多,且技术性非常强。位于硅谷的斯坦福大学为硅谷的建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学校的教授可能就是某一个公司的董事或者管理者,书中以Google公司作了一个典型的说明,Google公司是全世界公司中单位办公面积博士最集中的公司,可以说各个都是“天才”。Google坚信一份本科生能够做的工作,花钱请一个硕士生做效果一定会更好。正是这样一种对卓越的追求使得许多以技术作为优势的公司总是能够做别人所不敢做,将别人做过的做的更好。

  一个公司就是一个有机体,人事管理,战略布局,产品研发,产品销售,投资,甚至与政府的关系都是一个公司的高层要考虑的,一个巨型公司更像是一个小的“国家”,不同产品部门可能因为为公司带来的效益而发言权完全不同,一个公司的所有权和其创始人可能到后面没有多大关系。作者带领我们进入一个个公司内部了解了这些大型公司内部了解它的运作,这种体验真的是非常过瘾。AT&T在贝尔实验室研发出一种十倍于当时传真机的技术时,竟然对其不敢兴趣,原因就是因为这可能影响它的固话业务。在谈到GERCA子公司时,(该子公司因为能够一家独立生产一台彩电的所有零部件时而在彩电业有巨大的优势)提及中国文革后期的1972年中国政府打算采购该公司的彩电的故事(由于“蜗牛事件”没有成功,导致中国的彩电制式是PAL制式)。这种非常生活化的公司形象能够在我们心中留下很深的映像,这其中最具有吸引力的要属于对于一个公司文化的理解,文中多次强调了一个公司的DNA作用,例如苹果公司自打成立时就决定了它将一种软件的价值体现于硬件的思想坚持到底,这个是很难改变的;微软可能会受制于其一切以软件为重心,而在互联网的争夺中将失去优势,IBM一直会将服务对象定位于大型的公司而非个人,俗话说的好:江山易改,秉性难移。一家越是庞大的扩过公司其转型越是困难,最近在中国李宁就深陷在转型失败的阴影中。

  风险投资,华尔街的投资公司或银行对一个科技公司的发展也是功不可没,风投公司给了一个科技公司的启动资金,后者则在后期的发展和融资中起到巨大的作用。虽然其中有华尔街干预和控制一家公司的不利面,但是一个健康的好的公司将极大程度上收到这些金融巨头的亲睐,适者生存对一个新的科技公司同样成立。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个来自思科的工程师和一个来自IBM的工程师发明了一项技术能够使得WIFI的传输速率提高50倍。那么首先他们将花5000美元请一个专利律师(美国是一个法治国家,律师的工作非常令人向往)注册这项技术。两人找到一个朋友来帮助他们将这项技术的商业前景进行一个分析(分析出一项技术的商业前景对于风险投资方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然后三人就约定要各自占有公司的股份。风险投资方请来专业的人员(可能是某个大学的教授)做了一个评估,给出这个公司的价值,然后根据这个价值进行第一笔资金投入,并且然后对股份就有一个新的分配。此后在公司发展的过程中,还可能经过多次风投,最后成为上市公司。最后会发现大的股份将会被早期风投公司,投资银行占据。而创始人的股份可能就10%左右。书中举得这个简单的例子最后的股份分配会是:

创始人1:  14%

创始人2:  14%

创始人3:  7%

早期风投: 8%

其他员工: 6%

红杉资本: 22%

CEO 3%

其他风投: 5%

高盛和股民: 20%

未分配: 1%

这也就能明白乔布斯为什么被请出了苹果公司,后者出去后卖掉了所有苹果的股票,决定再干一场,并且在此获得成功(一个动画制作公司)。

  二战之后世界出现了几次科技浪潮传统的语音通话到无线通信,巨型机到个人微机,WinTle到当前的互联网时代,每一个浪潮都蕴藏着无线的挑战与机遇。许多大的跨国公司因为不能够在新的时代生存下去而瓦解,而新的明星公司又出现在我们的面前。最后附上作者总结的一个规律:科技的发展不是均匀的,而是以浪潮的形式出现,对个人来讲,看清楚浪潮,赶上浪潮,便不枉此生。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