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陈慧,是在2016年,当时大邑的一些乡村校长到阆中参观学校,有一面之见,但印象不是很深。
之后,陈慧通过微信联系购我的书,我告诉她,我的书都是本版书,我没有书,我便把出版社的电话给了她,随后学校购书后在教师中开展了同读一本书的活动,并将自己及老师们的读书心得及时反馈于我,也时常就学校管理及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在微信中作些交流与探讨。
前年10月,为筹备中陶会农村教育专委会的年会,我来到大邑,看了一些学校,也得以有机会走进陈慧所在的学校——大邑县唐场小学。
唐场小学位于大邑县“南大门”,学校的前身是“辉德小学”,由原国民党二十四军军长、新中国成立后任国家农业部副部长的刘文辉创办,建于1933年,距今已有八十多年的历史了。
记得当时唐场小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农耕文化馆。这些年,我一直主张乡村学校要有乡村的气息,乡土的味道,一定要挖掘和传承乡土文化,要对孩子进行有“根”的教育。
把濒临失传的这些古老农具、包括一些古老生活用品和文化用品收集起来,让孩子们在认知中懂得我们的祖祖辈辈,就是靠这些刀耕火种,繁衍生息,一步步地走到今天,让他们有一种敬畏之心,能够敬畏天地、敬畏祖先,也懂得珍惜热爱当下生活,这或许就是最好的教育。
那时我还真没想到,在唐场小学能够看到这么一道靓丽的文化,由于有认同感,心里为之一颤,也为陈慧校长的教育卓识远见而佩服。
陈慧后来告诉我,她是看了阆中的农耕文化之后,受其启发而做的。看来学习很重要,当然,活学活用更重要。
唐场小学的读书活动和丰富多彩的社团,也给我留下了较深的印象。学校设有悦读节,每年都要开展“书香教师”和“书香少年”的评选,每一个阶段,校长要给老师荐书,老师们要给孩子荐书,让孩子读到适合他当下阅读的书。学校的社团,没有高大上,很多都来自于生活,取材于乡村,而且完全根据孩子们的需要而组建,充分满足孩子们的兴趣。
后来陈慧到了潘家街小学,我一直通过微信关注着潘家街小学的发展。
世界读书日快到了,大邑举办“阅读陪伴乡村,书香引领望县”2019大邑县中小学“世界读书日”阅读推广活动。应邀前去大邑为阅读推广活动作讲座。在给大邑校长及教师作完《教师首先应该是读书人》的讲座后,我们驱车来到了潘家街小学。
这是一所新建的城区学校。当我们把车泊在校门口左侧的一个停车场,停车场停满了车,在停车场的入口,两块“潘家街小学停车场”的牌子映入眼帘。
我问陈慧校长:“这是学校的停车场吗?”陈慧校长回答:“是的。”
她于是给我讲了停车场背后的故事。这块作为学校停车场的地皮,当地居委会准备建健身休闲场所,鉴于学校没有教师停车的地方,她一边主动与当地街道办事处、当地居委会进行协调,和当地居民进行沟通,一边将地皮硬化,并竖起“潘家街小学停车场”的标牌。或许被她的这种主动、执着精神所感动,最终与当地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达成白天将这块地皮用作教师停车场,晚上用作居民健身休闲场所的共识。一个教师无地方停车的老大难问题,也就这样解决了。同时也实现了学校与社区的相互融合、共建共享。由此可以看出陈慧主动作为的勇气和胆识了。
在校门另一侧的楼房,是民居,墙壁日晒风吹,到处是污渍不堪,斑驳脱落,与学校整个风貌以及文化氛围极不相称,也很不协调,陈慧校长没有只顾“打扫自家门前雪”,而是将民居楼房墙面,统一纳入文化建设的范畴,贴上规格颜色一致的瓷砖,并用此展示学校的办学思想和愿景,既充分“拿来”,为我所用,又使学校周边建筑与学校的环境及氛围和谐共生,更向社会宣传推介了学校的办学思想和主张,真是一石三鸟,一箭三雕。这体现了陈慧做事的眼光和境界。
进入校园,教学楼楼顶上八个大字的校训“遇见美好,照亮一生”,分外醒目。
我心目中理想的校训是什么呢?我以为,理想的校训一定是有精神指向的,一定是独特的,一定是具有陌生化效果的,一定是富有教育哲学意味的,一定是一种诗意化的表达,一定是一听就能记住,而且能够一代代传下去的。
相对于很多学校那种“拼搏进取,严谨奋斗”“团结协作,勤奋好学”自强自立,开拓创新”,潘家街小学的校训避免了那种陈词滥调,有耳目为之一新之感。
在教学楼正面的门厅前面,有一个做成积木状造型的屏风,镶嵌其上面的“为美好,做更好”六个字,与校训相映成趣,应该是对校训的一种诠释和补充。
一进教学楼大厅,便置身于一个个拥柱而建的开放式书架,这是我目前见到的设计最精巧、最别致的书架,书架里都放满着书,这些书还不只是滥竽充数,都是有品位的书,而且还是孩子们喜欢的。
有的学校也有开放式书架,但是平时里面基本不放书,害怕书被孩子们翻烂,更怕书遗失,一般要等有什么领导来或迎接什么检查,才把书搬出来。我们到潘家街小学,是临时而定,一切一切的呈现,都是一种常态。
拥柱而设置的还有供阅读使用的简易桌凳,据陈慧校长讲,这个区域的书架布局,除了课余闲暇方便师生随手可拿,随地可取,随时可读,更方便的是家长接送孩子。家长接孩子,孩子还没出教室,家长可以在这儿边读书边等孩子,孩子放了学,家长还没有到学校,孩子可以在这里一边读书一边等家长。
我笑着给陈慧说,良苦用心,挺有意思,不妨把它命名为“两等书吧”吧!
一切为孩子着想,一切为家长着想,一切都力求体现的是那么细腻与周到,这大概就是陈慧做教育的有心与用心。
教学楼大厅的最里墙壁,是老师们的笑脸墙,老师们的形象都是以卡通人物亮相,一个个笑容可鞠,俏皮可爱,无不透露出老师们对职业的热爱和职业幸福感。
千万不要小看这堵笑脸墙。我过去常讲,老师们哪怕头天晚上与家人吵架了,遇到不顺心的事了,睡觉做恶梦了,第二天一大早来到学校,路过笑脸墙看到自己那一张灿烂的笑脸,心情和情绪有可能会迅速调节好,然后会以一种好的心情和情绪,面对孩子,面对新的一天。
教学楼大厅的两侧分别是“创艺工坊馆”和“美丽家乡馆”。“创艺工坊馆”是孩子们动手制作工坊,也是他们的创客空间。在这里,他们可以奇思妙想,可以打开脑洞,可以大展拳脚,可以大显身手,可以尽情地在科海里畅游探索。而“美丽家乡馆”,展示的是家乡的风土人情、名优特产、文化景观、发展成就,而馆里所收藏并呈现的一切,差不多都是孩子们收集提供,其创意布展也差不多是孩子们共同完成的。
由教学楼大厅我们来到一楼教室,教室外依墙而做的书橱,由蓝、白、桔红三种颜色错落搭配,很是温馨温暖,放书的橱格也是间隔有致,舒适得体,整个呈“一”字型的书橱,像积木,又像魔方,既营造出了浓浓的书香氛围,又装点了楼道,让楼道也似水充满着生机与活力。
经过楼梯的拐角处,我们更被那种由书架、书橱以及点缀其间的文化所营造的读书环境和氛围吸引,废旧轮胎变脸成了孩子们阅读席地而坐的凳子,几个小小的盆景摆设其间,书香、花草香,还有文化的芳香一起浸润、熏陶着孩子。我见过的不少学校,楼梯口往往布满灰尘,成了藏污纳垢的地方,而这里的楼梯口却是那么的典雅而美好。
从教学楼走出,我们来到“槐花书苑”,我问陈慧,为何要取名为“槐花书苑”?陈慧告诉我,学校周边有很多槐树,当地老百姓信奉“门口一株槐,家里出人才”,学校便对槐花文化进行了充分的挖掘。“槐花书苑”,将成为师生心灵放飞与成长的高地;“槐花”课程,已经走进了孩子们的世界,成为了孩子们喜欢的一门课程。陈慧给我们指着校园里的班级评比栏,她说,每个班级都有一株槐花形状的树,最后看谁家的槐花树,枝繁叶茂……
然后我们又把视线移到校园外民居房屋墙体上的办学愿景:育美槐千树,成大方之家。这个时候我才弄明白,槐树怎么与办学愿景有了牵手。
在陈慧的带领下,我们把校园转了一个遍,给我们的感觉,学校每一面墙壁、每一个立面、每一根柱子,甚至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因为被赋予了一种意义,而成为了时时处处、无处不在的教育。校园文化营建中每一个文化的创意,每一个标识的设置,每一件作品的悬挂,每一种颜色的选择,都是那么天造地设,精妙绝伦,恰到好处,无懈可击……这就是陈慧的教育才情与智慧!
陈慧校长又把我们带到教学楼的四、五层,这实际上是学校的综合楼,学校正准备在这两层分别建教师咖啡书屋和学生阅览室,要求我们提点建议。在一起相互碰撞中,我们以为,教师咖啡书屋,应该把它做得温馨舒适,学生阅览室应该通过打通图书室,把图书室建在阅览室里,把阅览室融入图书室之中,让图书室与阅览室浑然一体。可以预期,一个全方位、立体式的书香校园将会呼之欲出。
随后我们来到陈慧校长办公室,她虽在这儿办公,门牌却挂的是“校务管理中心”,问其原委,陈慧告诉我,学校取消了所有的室处,取而代之的是校务管理中心、后勤服务中心、学生成长中心、课程建设中心、教师发展中心等几大中心,通过改革,以实现由过去那种宝塔式层级管理转变为扁平式管理,最终达成学校由管理走向教育现代治理。
对于下一步学校的课程研发、高效课堂建设、社团活动开展以及教师的专业发展,陈慧更是给我们娓娓道来,头头是道。话语间,澎湃着一种激情,洋溢着一种幸福,这就是陈慧的教育情怀和梦想吧!
从陈慧办公室走出,依楼层而下,我们随手推开两间教室,每间教室里的文化都做的明朗、独特而简约,看上去既清爽大方,又非常具有个性化。
特别是教室两边做上去的橱柜,可谓匠心独具,它不仅仅是给孩子们学习生活提供方便,更奇特的是,橱柜本身又可以成为孩子们学习的学具。陈慧校长给我们介绍,这些橱柜可以变化成各种形状的几何图形,以供孩子们直观学习。
这些年我一直主张环境育人、书香育人、文化育人,好的环境、浓郁的书香、浓厚的文化的确可以改变教育,点亮孩子们的双眼,照亮孩子们的人生。这一切,你完全可以从潘家街小学孩子们的那双灵动而富有诗意的双眼中,从他们那么的乖巧可爱、阳光自信中得到映证。
在潘家街小学虽仅一个多小时,对学校的一切了解得不可能多深入,感受得也不是那么深刻,但是有一所美好的学校却始终在我脑海里闪现,有一种强烈的感动却一直在胸中燃烧,于是急于想写下一点点文字。
其用意是能够让更多的同仁们明白,当下校长应该干些什么,校园应该有些什么,教育应该呈现些什么,学校的内涵发展以及办一所孩子们喜欢的美好学校,其切入点究其是什么。
当然,最终期盼的是,我们身边有更多的像陈慧一样的校长和有更多的像大邑潘家街小学一样的学校。
这样的校长和学校多了,那将是老师和孩子们的幸运,也更是中国教育的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