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华世界就此别过,
我曾爱之弥深,
即使我无所获,
我仍感不虚此行。
——赫尔曼·黑塞《朝圣者之歌》
为什么想到以赫尔曼·黑塞《朝圣者之歌》的片段来做这篇书评的开篇?
是因为故事最后斯通纳在他回顾一生的过往时,曾经问了自己两遍,还能期望什么?他执着过,他爱过,他似乎没有什么可以再期望的。也如同书封上所写的那样,即使不能拥有完美的生活,所幸追求过完整的自我。
| 关于《斯通纳》
《斯通纳》是一本写于50年前却成名于50年后的书,作者约翰·威廉斯在世期间并没有见证这本书的受欢迎程度。在《斯通纳》最初发行时,只发行了2000册。而现在在人口只有1680万的荷兰,《斯通纳》的销量已经超过50万册,相当于每33个荷兰人手中就有一本《斯通纳》。
听说这可以归功于荷兰版的封面设计,是一个经历了人世沧桑的老人的侧脸,积蓄了一生的故事,很容易让人想到暮年时被岁月碾压出满脸褶皱的自己。当时,这个封面变成了一种行为艺术潮流。人们举起书本,遮住自己的侧脸,记录下一个又一个的“斯通纳”。正如,中文版的书封上写着:第一眼故事,第二眼经典,第三眼生活,第四眼自己。那个时候,大家不在是在看书籍本身,而是看到了现实生活的那个自己,过着和斯通纳相似的生活。
但是,质疑声仍存在,有个绅士在读书分享会上便是:为什么非要我读个loser的故事?
那么为什么斯通纳的一生会被视为是个loser的故事呢?那么,他是否真的是一个loser呢?
“其实看斯通纳,主人公和家里人的关系感觉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尤其是他远离家乡去大学那一段。”这句话是一个看了开头部分的朋友发过来的读后感。
斯通纳自己对于远离家乡去读书的那一段,以及父母为了斯通纳去大学学农学时的付出,在知道斯通纳选择文学后的态度让身为这个年纪读者的我们倍感熟悉。特别是在当父亲知道,斯通纳选择了文学放弃农学时候,他说,为了把斯通纳送到大学是已经尽了最大的能耐,是他们尽了最大的力量。但是他并没有过多苛责斯通纳的选择,而是对他说如果斯通纳认为应该呆在这里,应该这么做,他们还是能对付生活。
读到这里,可能觉得这应该是一部主人公通过坚定地改变了自己人生未来发展方向,并在之后一路获得成功的故事。
在这件事情里,斯通纳如同石头般固执、坚定的性格已经浮现出来了。
除了最开始令人感叹的选择,斯通纳后来的一生在外人看来可以说是毫无所获,从他的感情生活、事业发展、家庭问题每一个都不尽如人意。感情上,与妻子最初的惊鸿一瞥到后来的无可奈何、与情人的相爱相知到后来的别离放手;事业上,固执地坚持文学教学的初心,却因此不愿防水让一个并不热爱文学地人进入教学领域导致与系主任不和,以至于在他后来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备受坎坷;家庭上,本来和女儿关系融洽,而后和女儿越走越远,到最后都没能改变女儿不幸的命运。
这样看起来真的太丧太压抑了,看着故事的开展时,真的好想穿过书本去在斯通纳面前大吼一声,“醒醒吧,斯通纳,你都把你的生活过成什么样子了”。斯通纳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曾有想过如果当初,但是这又有什么用。
42岁时的斯通纳曾迷茫过,“往前,看不到任何自己渴望享受的东西,往后,看不到任何值得费心记住的事物。”
那个时候,身为斯通纳人生导师的斯隆已经过世,无法为其解惑。当初一语道破斯通纳性格的戴夫,也早早过世。斯通纳生活在一个没有懂他的人的世界里,格格不入。
戴夫曾说斯通纳是个梦想家,一个更疯狂世界的疯子,是没有桑乔的唐吉柯德。认为这里有某种东西值得去寻找,但是会很快因失败而与世隔绝,斯通纳不会跟这个世界拼搏。“你会任由这个世界吃掉你,再把你吐出来,你还躺在这里纳闷。到底做错了什么......你无法面对它们,又不会与它们搏斗;因为你太弱了,你又太固执了。你在这个世界没有安身之地。”
彼时,他们都还年轻,却已经定下了一生的发展轨迹。斯通纳固执却不争,所以在物质世界是失败的。
看到这里,可能会觉得我们可以不像斯通纳那样,好好去选择,好好让自己没有遗憾。有时候真的无法控制一生中那些意外的存在。
但是失败如斯通纳,他确是一个从来没有背叛过自己想法的人。
《斯通纳》的作者曾在一次采访说,他不认为斯通纳是个失败者。
“很多读过这本小说的人都觉得斯通纳的人生太可怜和不幸了。我却觉得他的人生过得很好。显然,他的生活比大多数人要好。他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他对自己所做的事情也充满感情,他觉得自己的工作意义重大……在这部小说中,我觉得最关键的是斯通纳对一份工作的感觉……一份这个词语所体现的良好和体面意义上的工作。工作给他某种特别的身份感,成就了他的自我。”
在参与战争还是坚持文学的选择上,斯通纳也曾纠结过,那个时候他应该还没有如后来那么固执。那时候他就这件事情专门去问了那个把他带入文学世界的斯隆,斯隆并没有给他明确的答案,而是告诉他。
“你必须记着自己是什么人,你选择要成为什么人,记住你正在从事的东西的重要意义。有很多人类的战争、失败和胜利,很多并非军事之争,历史著作中也没有记载。要记住这个,当你试图决定要做什么的时候。”
在对话结束以后,斯通纳把自己隔绝出来,呆了两天才决定他之后要走的路。
固执如斯通纳,在这之后,在文学教学的上他始终坚持一如当初。家庭不和时他能够在文学的世界里得到短暂的逃离,既没有暴烈反击,也没有愁眉苦脸觉得生活无望,仍是沉默平静地对待他所面对地一切,只有在涉及到他所热爱地文学教学领域上才以强而有力地方式坚持着,一坚持就坚持了一生。
沃克尔在书中是个让你分分钟想把手中的书砸到他脸上去的人物,自以为是,扭曲事实,对文学既不热爱却又想要以此进入文学教学的世界里寻求庇护,就是一个根本不是这个世界人,想要进入这个世界并打乱这个世界秩序的反派。在这件事情,斯通纳没有选择包容,所以沃克尔的导师,也就是系主任老曼斯克利用职权让斯通纳在教学生涯中并不好过。
在遇到这件事时,斯通纳曾说,“我们不能让他进来,因为我们这样做了,我们就变得像这个世界了,就像不真实,就像......我们唯一的希望就是把他阻止在外。”
斯通纳一生的教学认真而执着,读完全书,在某种程度上,他应该算是坚持活在自己的选择里,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的人。
在死亡的到临前,他第二遍想,“你还在期望什么?”那时,一种愉悦感产生,他曾念念不忘的失败,好像曾经有多重要,但是此刻,在他看来,这些想法都太平庸了,太不重要了,与他曾经度过的生活相比太没有价值了。
即使不能拥有完美的生活,所幸追求过完整的自我。
书封上这句话写得真好。
写完这篇书评,至此才算真正读完了《斯通纳》。可能初看时觉得丧到不行,仿佛预见了自己未来如同斯通纳般的生活,但是之后又会从心底涌现出一种声音,要在自己正确的坚持里,也要勇敢一点,至少,自我与生活,贪心一点,让两者尽可能两全。
愿你拥有想要的生活与自我。
【相关参考资料】
①《斯通纳》:写于50年前,成名于50年后 | 悉尼城市周刊 乐城市
https://mp.weixin.qq.com/s/F227Jj2KfivIK-R6lvNyZQ
②一本50年前的书,为什么突然火了?| 姜妍 新京报书评周刊
https://mp.weixin.qq.com/s/PotUHTQaJFSNopJtygTd4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