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玠,中国四大美男之一,集才华与颜值于一身。可惜因为太美,竟然被活活看死,这就是成语“看杀卫玠”的由来。
关于四大美男的排序,大致是潘安、兰陵王、宋玉、卫玠。卫玠排在末位似乎有些不公,因为四人中只有他是因为美貌而死,仅凭这一点,其颜值的爆表程度就完胜其他三人。毕竟历史上还找不出第二个因为长得漂亮而被人“看杀”的。
“看杀卫玠”记载于《世说新语》。故事发生的背景正值西晋末年,“八王之乱”“五胡乱华”之际,北方士族纷纷渡江南逃。卫玠先是到了南昌,拜见大将军王敦。但卫玠发现王敦心存野心,妄自尊大,恐对朝廷有二心,故辞别前往南京。
卫玠还在路上,南京城早就闻风而动,“人久闻其名,观者如堵墙。”
就像现在的明星出现在机场、酒店,粉丝们早就围得水泄不通,人潮涌动、摩肩擦踵,乃至万人空巷,为的就是一睹明星芳容。
而明星们为了报答粉丝,往往会开个明星见面会什么的,露个脸,说两句,乃至和粉丝握手,拥抱,满足粉丝们高涨的热情,彰显明星们负责任的“人设”。
卫玠当然不需要什么“人设”,他的才貌皆为“天设”。奈何他过于负责任,最要命的是体弱多病,战乱逃亡的年代里,不堪长途奔波劳顿,还要疲于应对里三层外三层围观的忠实粉丝,以至于最终累倒,被活活“看死”,享年二十七岁。
魏晋时期盛产明星,从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竹林七贤,到东晋王谢二族,风流人物多如满天繁星。名仕之间素来比文才、比相貌、比幽默、比风骨、比不羁、比豪放、比隐逸、比声乐、比财富等等,无所不比。而世人也纷纷争相效仿,仿之不得者,争睹明星音容相貌、文章字画也成为一种高尚的时髦。
这里有个很滑稽的故事。潘安作为卫玠的前辈,西晋时期的美男子,他的出现总能轰动全城,男女老幼夹道相迎。尤其是迷死一批批少女,争相为他献花献果,所以潘安每次出门总能满载而归。当时有个大才子左思,相貌奇丑。可能是穷怕了,又或者想标新立异,也想效仿潘安“掷果盈车”,结果却遭到满大街的唾沫和烂鸡蛋、烂番茄。
左思有大才,其大作《三都赋》曾使“洛阳纸贵”。后人评价,“太康诗,二陆才不胜情,二潘才情俱减,情深而才大者,左太冲一人而已。”足以说明左思的才情已经将潘安比下去了,就连后世的李白都将其视为偶像。可左思偏偏放着自己才华不比,偏要与潘安比颜值,玩起了“东施效颦”,死磕四大美男之首,后果可想而知。但更有可能者,就是左太冲纯粹玩“行为艺术”罢了。
与左思反衬潘安的美貌不同,卫玠的颜值则是“众星拱月”。
卫玠的舅舅王济,当朝的骁骑将军,“风姿英爽,气盖一时,勇力绝人。”按现在的审美标准,王济就是个“型男”。而且王济向来孤傲,看不起任何人。但他每次见到卫玠总要感叹:“珠玉在侧,觉我形秽。”成语“自惭形秽”就是从这里来的。
卫玠的岳父乐广,乃西晋名臣,官至尚书令,清谈领袖。“此人之水镜,见之莹然,若披云雾而睹青天也。”所以时人评价乐广“冰清”。而卫玠由于皮肤洁白如玉,人们只要见到他都不禁问道:“这是谁家的璧人?”当时人们将翁婿二人并称:“妇公冰清,女婿玉润。”成语“冰清玉润”也由此而来。
与卫玠同时期还有个美男子叫做杜乂,王羲之见到他,称其“面如凝脂,眼如点漆,此神仙中人。”但即使连王羲之看来简直美如神仙的杜乂,时人评价说杜乂比卫玠差几个等级。用当时名仕谢尚的话说,杜乂“肤清”,卫玠“神清”。同样是“清”,杜乂仅停留在表面,而卫玠则上升到“神”。
在风流辈出的魏晋时期,名仕最重要的两个标准就是“清谈”和“俊美”。其实这两个标准也可以说是一个标准,清谈是一门高雅的艺术,人长得不漂亮,简直就是大煞风景,倒尽胃口。竹林七贤为首的嵇康就是个美男子,还有一众高官名臣何晏、庾亮、周顗、谢安、谢玄、谢灵运、王羲之、王徽之、王献之,还有上面提到的王济等等,无不是风流倜傥,气质万千。
所以,想要踏入“清谈”的门槛,相貌是很关键的一个标准。否则即使如左太冲那样的大才,也只能躲在家里憋大招,只有等拿得出手的大作面世,才敢出来见人。他的《三都赋》足足写了十年,才得以名动京城。
卫玠不同,他少年得志,五岁时就得祖父卫瓘称赞,说他绝对是个与众不同的人才,可惜自己看不到他成名的那一天。
可以说,卫玠的才华先于其颜值。而其出众的颜值更得益于其才华,更彰显其神采。如此才貌双绝,集才华与智慧于一身的好事,都给卫玠占完了,所以说其是“天设”完全不过分。
如果说卫玠的容貌是“众星拱月”,那么他的才华在那片诸神崛起的璀璨时空里,同样能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这里有必要先说一下卫家的历史。卫玠的祖父卫瓘,历任曹魏、西晋重臣,官拜“三公”,身世显赫。不仅如此,卫家三代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也极其崇高。卫瓘的父亲卫觊是书法家,卫瓘更是师从张芝,得张芝之“筋”,其儿子卫恒得张芝之“骨”。
学书法的人可能只知道王羲之,鲜有人知道卫瓘、卫恒。但我们都知道王羲之的老师是卫夫人,卫夫人本名卫烁,是卫恒的堂妹。而卫玠就是卫恒的儿子,卫夫人也就是卫玠的姑姑。卫氏书派影响极为深远,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卫氏书风影响到大江南北。
卫玠就是在这样一个“神族”里长大的,虽然其书法比不上先辈,但也是因为其才华和相貌过于突出而被埋没了。
卫玠的才华首先得益于老庄哲学,因为从其“思梦患病”一事中便可得知其受到“庄周梦蝶”的影响。
卫玠从小就受到乐广的赏识和影响,后来乐广更成为卫玠的岳父。有一天,卫玠问乐广:“人为什么会做梦?”乐广说是因为心有所想。卫玠说:“身体和精神都不曾接触过的却在梦里出现,这哪里是心有所想呢?”乐广说:“是沿袭做过的事。人们不曾梦见坐车进老鼠洞,或者捣碎姜蒜去喂铁杵,这都是因为没有这些想法,没有这些可模仿的先例。”卫玠便思索沿袭问题,成天思索也得不出答案,最终想得生了病。乐广听说后,特意坐车去给他分析这个问题,卫玠的病也慢慢有了起色,乐广因而感慨说:“这孩子心里一定不会得无法医治的病!”
在这则故事里,乐广的解释似乎并没有说得很通透,但至少让我们看到一个年少的卫玠已经在思考深层次的哲学问题。而且从乐广最后的感慨中得知,卫玠的内心世界已经得到了升华,消除了烦恼,没有心病,一片清宁。所以司马光评价卫玠,“常以为人有不及,可以情恕,非意相干,可以理遣,故终身不见喜愠之色。”
所谓的“清谈”,皆源于老庄哲学、玄学,再经过建安风骨、正始之音,魏晋风流终得以成型并流芳千古。
卫玠深得名门正派传承,又有绝世容颜,加上好口才,好气质,举手投足间,往往能倾倒一大片。
当时的豪门才子王澄(字平子)才华横溢,一生很少佩服过什么人,可一听到卫玠谈玄就崇拜得五体投地,当时人们盛传一句名言:“卫玠论道,平子绝倒。”王澄与王玄、王济都有盛名,却都在卫玠之下,世人说:“王家三子,不如卫家一儿”。
即使目空一切的大将军王敦,在南昌接见卫玠之后,也是大为折服。王敦以勇猛见称,清谈并非他所长,所以在得知卫玠来南昌,便叫来名仕谢鲲捧场,免得自己说不上几句,徒生尴尬。结果更尴尬的事情发生了,卫玠、谢鲲一见如故,促膝长谈了一整天,完全把王敦撂在一边。即使是这样,王敦还是非常感慨地对谢鲲说道:“过去王弼在朝中的谈吐像金声,此人在江表的言论如玉振,精微言论,断绝了又续接。没想到永嘉末年,又听到正始年间的声音,何晏如果还在,一定倾倒。”
“正始之音”的代表人物是王弼、何晏和“竹林七贤”,将卫玠比拟王、何,可见其才气纵横。也难怪卫玠死后,谢鲲痛哭疾呼:“国家失去了栋梁!”
或许是老天为了显示其公平,让才貌双全的卫玠不得长寿。又或者是为了成全这个近乎完美,没有一点瑕疵的“璧人”,只让所有的美好留在人间,卫玠璀璨的一生仅在二十七岁便画上了句号。
又或许用句号不足以表达“看杀卫玠”的感慨,甚至用惊叹号也不能形容其惊世骇俗。皆因“此人只应天上有”,卫玠本身就是一个符号,一个完美的、不可替代的符号。在苍茫的历史长河中,在绚烂的文化时空里,他宛如一尊精致优美的艺术品,只可远观,不可亵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