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你的教学目的是什么?

      听完组内一位老师讲完《记念刘和珍君》后,真的心里堵得慌。一节课,教师的表现,让人真的提不起一丝兴趣。学生昏昏欲睡,教师四平八稳,问题平平常常,讲解毫无新意。

    教师累,学生更累!

    这位教师先用一句俏皮话导入:有人说,高中生有三怕,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写作文。接着就问学生,文中写了刘和珍的几件事。归纳完这几件事后,接着是人物形象的分析。分析完再读文中的重点句子,也不知要分析啥。最后又说到了对作文的指导意义。完了最后要求学生要关心国事,家事,天下事。

    课后我问她,你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什么?她说,自己觉得学生不会写作文,想让学生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学着写作文。我又问,那你想让学生学习课文中的哪一点?她就说不清楚了。

    我告诉她,如果你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习写作,那就得先明白一点,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是什么。要是连这个都不明白,又怎么去把课文当作例子,让学生参考呢?我建议她可以这样做:第一步抓事件,文中写了刘和珍的那些事?第二步询问为什么写这些事?第三步问这样安排的好处是什么?第四步再回到学生的作文缺少什么?该学习这篇文章的那些长处?这样,学生就能明白原来写人的文章是可以找寻人物身上发生的重要事件来写的,即选取典型事件来凸显人物形象。这样学生就学到了一点——散文如何进行选材了。

    还可以再接着问学生,文中鲁迅先生发表了许多看法,让学生找出这些语句进而揣摩先生的情感!这样再去指导学生,散文中如何发表自己的看法?如何抒发自己的情感?结论就是散文可以通过议论和抒情的句子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一节课,指导学生明白这两点,学习这两点,也就达到了作文指导的目的了。这对学生后面写作文才会有一定的帮助,教师本节课的教学目的也就明确了。

    不同的教学目的,不同的教学设计!

    我又告诉她,这篇文章还可以通过来抓题目中的“君”这个字来入手,让学生先明确“君”字的含义,再在文中寻找具体体现的句子。例如“君”是君子的意思。那为什么要称刘和珍为“君子”呢?因为她有君子的品格。这些品格体现在什么地方呢?正直善良,无私勇敢,勇于担当,大义凛然。

    “君”还可以理解为敬称。一位老师竟然对自己的学生称为“君”,可见作者对她有多么高的赞扬和评价。为什么要如此去评价刘和珍呢?因为她身上具有的伟大民族中不可缺少的一种为国为民的精神和中国的未来和希望。

    也许也会有学生认为“君”就是称谓,也不一定有上面的意思。这时我们就可以问学生,那“记念刘和珍”不是也可以吗?还省略了一个字?这样你觉得加一个“君”的称谓有没有作者的情感,如果有,那会是什么呢?可不可以按照前面那样去理解呢?

    教学过程重在引导,教师教学的目的性一定要在课前就确定,这样方向才不会跑偏!

      一节课,教学的目的决定了教学的问题设计,教学的设计都是为了让学生很自然的达到那个教师内心设定的终点。没有目标的教学那只能说是徒有热闹,却无实效!有了目标的教学,才会引人入胜,令人受益匪浅!

 

你可能感兴趣的:(老师,你的教学目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