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是如何从屌丝逆袭成为帝王师

刘伯温,学贵天人,资兼文武;其气刚正,其才宏博。议论之倾,驰骋乎千古;扰攘之际,控御乎一方。慷慨见予,首陈远略;经邦纲目,用兵后先。卿能言之,朕能审而用之,式克至于今日。凡所建明,悉有成效。——朱元璋

家族传奇:刘伯温说“我是一个美丽的传奇”

刘伯温出生在江浙行省青田县武阳村。追朔他的出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刘伯温出生以前已经有个哥哥刘舒,但刘爚感叹长子资质平平,在那个求功名光宗耀祖的世道,刘爚不甘心。于是想到了生二胎。

传说刘伯温出生前,家里去了一个道士,风水界的顶级大师,他按照神仙的指引找到了南天山,爬到南天山的最顶峰,捉了几只萤火虫,借助光来看书,书上说,他所在的地方,也就是南田山附近,最近几年要出一个震动天地的人物。

刘爚在玄学上也不是省油的灯。听道士这么一说,更加深信不疑。于是道士走后,刘爚抓紧时间造人,很快夫人怀上了第二胎。但是十二个月过后还无临产的迹象,正在不安中,那个预言的道士又出现了。

道士说:干他们这行的,不能用生理规律来推算,月满之时就是出生之日,分娩时,用银针三枚,扎他的鼻子。

道士言重,刘伯温1311年六月十五日出生了,刘爚在刘伯温出生以后拿针猛扎他的鼻子,刘伯温大哭,刘爚认定这个孩子就是上应天命,来为他老刘家光宗耀祖的,所以替他取名刘基,字伯温。

此时,似乎一个美丽的传奇故事告终,实际上追朔源头,这才刚刚开始。

刘伯温,官场不按规矩出牌,一再出局

刘伯温自打出生以来就背负着光宗耀祖的使命,学而优则仕也是无数读书人的梦想,刘伯温也不例外,苦读多年,就是为了当官,干一番大事,实现自己治国的理想。

但对于刘伯温来讲,出任县丞是他通过读书考试考上的第一份职业,也是他步入官场的第一步,然而,刘伯温不知道的是,从他被任命的那一刻起,他就输了,他是官场上真正的屌丝。

县丞是正八品,相当于现在的副县长,主要职责是帮助县长处理一些政务杂事。他上任之初,当时的秘书见到刘伯温第一眼就对旁人说了一句对刘伯温定位特别准确的话:此人是魏征之流,英迈之气比魏征有过之而无不及,是个匡时济世的人才。

没错,刘伯温确实是个匡时济世的人才,但这要二十年后才能实现。

上任之后,刘伯温开始满腔热血的开展工作,很快就得到了上司的赏识和认可,声名远播,一颗新星就冉冉升起了。

刘伯温初入官场,雄心勃勃,第一次判案就经历官场黑手和潜规则。初生牛犊不怕虎,刘伯温刚正不阿,但是却处处被小人算计。在当时的高安,新洲两地乡绅豪强的黑恶势力与官员的勾结之下,刘伯温被莫名其妙地调到南昌去了,整天抄抄写写,没有实权,相当于现在的文员。刘伯温不明白为什么他兢兢业业的恪守为官之道,却处处受排挤?

到了南昌以后,尽管没有实权,但是他依然我行我素,跟官场上的同僚交谈,一副你错我对的架势,得罪了很多同僚。于是还是有很多人不断的找他麻烦,眼看实在呆不下去了,刘伯温不得不收拾包袱回家了。

这一年,他三十二岁。他的仕途第一胎就流产了。

刘伯温离开官场以后在家呆了五年。在这五年里他做了两件事:一是闭门读书,写作写诗,二是在各地隐居治学,寻师访友,诗文唱和。

尽管没有官场的纷纷扰扰,一身轻松,但是基于现实与理想的双重考虑,刘伯温开始寻找复出之路。这时候他想到了一个人,揭渓斯。这个人非常赏识他,就是他断言刘伯温是魏征之流。刘伯温果断动身去京城拜访揭渓斯,向他寻求复出的机会。到了京城以后,有了揭渓斯的帮助,复出之路很顺利,而且这一次还升了职。虽然官升的不大,但总算也是升了。

上任没多久,浙东官场就发生了一件事情。这一次又让他陷入了漩涡。

这一次得从《富春山居图》说起,这幅画是由一个叫黄公望的元朝著名画家画的,是黄公望的代表作。当时江浙行省张镇云向来附庸风雅,知道这幅画的价值,便想索取。结果黄公望一身傲骨,强买强卖不妥协,已经八十六岁高龄的他经不起大牢的折腾,一命呜呼了。刘伯温听了此事,满腔怒火,他越俎代庖揭发了张镇云滥用职权,草菅人命。

本来为朋友声张正义没有错,但是他忽视了官场规矩,他的越权使得当时的御史台严重斥责了他。刘伯温控告不成反被骂,很恼火,又很直接的向更高级别的领导人上告,这一下促使御史台更加对他容不下,于是,御史台跟监察御史官官相护,逼得刘伯温再次离职。

这一年,刘伯温三十九岁,第二次辞职。

刘伯温,彻底出局后大彻大悟

元至正十二年初,刘伯温又被朝廷任命,他带着壮志未酬的不甘,认为治国平天下的机会来了,决定这一次一定要甩开膀子大干一场,于是又再度出仕!然而他不知道的是这一次等待他的,又是失意。

走马上任以后,刘伯温对官军丝毫不抱希望,干脆自己组建民军,筹集粮草,几次用计打败过方国珍,击败过徐寿辉手下的太师邹普胜,打得他们屁滚尿流。

然后刘伯温这一次的胜利,却给自己带来了长达三年的羁管生涯,相当于被软禁。刘伯温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只想尽忠职守为国家做一点事,却屡遭打击,一再被陷害。心情郁闷到了极点,想一死了之!

幸好有旁人劝他,如果就为此事死了,多么不值。夫人和孩子,又有谁来照顾,刘伯温才渐渐恢复了平静,从悬崖边上退回来的刘伯稳渐渐冷静下来,对朝廷,依然抱有最后一次希望。

元至正十六年,也就是1356年,农民起义军如雨后春笋,朝廷又开始了改变政策,启用了刘伯温恢复原职,让他负责剿捕山贼。这一次刘伯温,剿贼有功,但是经略使李国凤上述朝廷,为剿贼有功之成表功,其他人的名字都一字不落的写进去,唯独对刘伯温只字不提,结果朝廷下旨改正任命刘伯温为江浙行省总管府判,禁止他参与军事指挥,刘伯温得知消息的那一刻,对朝廷彻底绝望了,他不明白,自己尽心尽力为朝廷做事,为什么总有人和他过不去?

刘伯温彻底绝望了,再度辞官回家,至此刘伯温一共出仕4次,算起来,除了第三次是被罢官,这一次是刘伯温第三次辞官,刘伯温第四次出仕最冤枉,明明缴贼有功也没有得罪任何人,就是被人穿小鞋,官降了权没了!

这一年,刘伯温刚好50岁,辞元朝的官,干不了,回家,好好闭门读书,休养生息。

50年的人生就这么一晃而过,除了前20年读书求学,后30年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恶性循环,当官辞官再当官再辞官。

刘伯温开始真正的沉淀下来,思考,总结自己的前半生,最终得到的感悟是,白白浪费了二十几年,一夜回到解放前,这是怎样的人生啊?

于是在他辞官后隐居青田的日子里,刘伯温满怀苦闷写下了《郁离子》一书,此书的意义想必很多人都知道,不仅是一个文学经典,更是刘伯温治国安民思想的集大成之作,明朝建立后,刘伯温进献的很多治国之策,几乎未超出此书思想范围。

窥探时局,等待时机

至正二十年,也就是1360年的一天,有一个人呢,来到了浙江青田县武阳村,登门拜访了正在隐居的刘伯温,凡是高人都有点高深莫测的感觉!

这个人,叫孙炎,他是朱元璋,派去请刘伯温出山的。

孙炎,字子节,时任处州路,(今浙江省丽水市)七县总制。孙炎同志自小熟读经史百家,精通文章,很有才干,后来去应天府投奔了朱元璋之后,很受朱元璋赏识。

朱元璋派常玉春去攻打杭州,胡大海去攻打绍兴,以犄角之势,夹击张士诚,然后任命孙岩为处州路总制,并让他设法去请青田一个叫刘伯温的高人前来投奔自己,为自己效力。

刘伯温建了孙炎后,很周到,又是给他泡茶,又是好酒招待的,一起谈文学一起嗑瓜子,但几天过去了,孙炎嘴都嗑麻了,刘伯温就是不点头。虽然很纳闷刘伯温的老朋友,宋濂都投奔了朱元璋,他却不肯是为什么?难道他想效仿三国诸葛亮,让朱元璋三顾茅庐来请他不成?想来想去,就算刘伯温是诸葛亮,朱元璋也不是刘备这事不靠谱,所以,孙炎只能带着困惑和遗憾走了。

孙炎不知道的是,刘伯温之所以请不动,不是因为他真的想隐居,或者等朱元璋来请他,而是在等待时机。

高智商的较量

朱升,字允升,号枫林,安徽休宁回渓人,此人很有志向,年轻时就四处游学,精通经史,百家声名远扬,但他的科举之路却比较坎坷,40岁之后才中了举人,后授池州路学政(相当于教育厅官)。天下大乱后,池州也不能幸免。于是他干脆就隐居起来,带徒授课,著书立说。至正十七年,朱元璋发兵徽州,朱升被人引荐到他面前!既然都是老乡,又是同姓,500年前都是一家,实在太有缘分了,加上这人又是名人,朱元璋他本身没有文化,所以才对文化充满渴望,对有文化的人充满羡慕,对朱升这种知识分子非常器重。

一见面朱元璋就向他抛出了一个问题,如何才能平定天下?对于这种高难度的问题,朱升只用一句话作出解答,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因为朱升的这句话,朱元璋在此数年内保持低调免遭元朝廷的密切注意,成功的麻痹了不少其他英雄统领,积累了雄厚的实力,所以说在遇到刘伯温之前,朱元璋得以悄悄发展壮大,皆是此人之功劳。

如今这个高人在孙炎走后,便又来到了刘伯温的面前,注定这是一次高智商的交锋。

刘伯温见了朱升以后开始喝酒聊天,朱升就目前江浙的军事形势,问了刘伯稳一个问题,吴国公已经招降方国珍,并已派常遇春,胡大海两路大军攻打张士诚,伯温先生认为胜负会如何?

刘伯温也不打哈哈,直接打开天窗说亮话,方国珍归降只不过是权宜之计,屡降屡叛是他的家常便饭,切莫当真!

朱升又问,那张士诚呢?

刘伯温叹了口气说:”天时地利人和都在张士诚身上,吴国公想胜他,难。“朱升大惊,先生此话怎讲?

刘伯温在隐居期间,早已对时局洞若观火,对张士诚更是了如指掌,于是娓娓道来:

第一    天公不作美,连年灾荒,朝廷无良,只有张士诚占据杭州富庶之地,要粮有粮要钱有钱,他完全可以以此来要挟朝廷,供给他兵力。此为天时,

第二   杭州为江浙重地,固若金汤,此为地利,

[if !supportLists]第三[endif]张士诚与左平张勾搭成奸,朝廷任其胡风唤雨,此为人和。

对于刘伯温如此全面的分析,独到的见解,朱升相当佩服,但他认为吴国公也有他的天时地利人和,于是他针锋相对。

而此时的刘伯温却选择了沉默,他并不想跟朱升争你输我赢,他知道朱升是有备而来,有意跟他一较高下,然后回去告诉朱元璋他有多厉害,让朱元璋务必将他招致麾下,他的理智告诉他,有时候选择退让反而是一种明智,现在仍然不是出山的最佳时机!

朱升也明白,刘伯温不同于普通文人,他有他的一套处世策略,况且他是江浙最大的名士,自然有他的身价,肯定不会随意任人呼之来即挥之即去,竟然刘伯温现在还不肯出山,那就只能等着常运春和胡大海两路大军获胜之后,局势更加明朗之时,再请他做出决断了。没办法,刘伯温名气太大,架子太大,不好请。朱升也只好带着失落告辞离开。

双簧

朱升没有完成朱元璋交待的任务,回去自然是无法交差,他又生一计。

他给朱元璋发了一封书信,信中他告诉刘伯温,他邀请了”浙东四先生“的其他三位,就差他没有到了。看完信,刘伯温笑了,朱升实在是高明,知道他与其他三位齐名,关系好,是死党,故意动用人脉关系,大打感情牌。

朱升摆明了给刘伯温施加压力,看似很柔实则相当有力道,堪称”以柔克刚“。最重要的是刘伯温的这几个老友都归顺了朱元璋,有他们旁敲侧击,劝说,不用担心刘伯温无动于衷。

朱升这一招让刘伯温实在是很满意。

四人聚首,皆大欢喜。

刘伯温是何等聪明,其他的三位先生给足了他面子,他也顺势而下。对于刘伯温而言,他即将见到生命中那个最重要的人,他也将交出那份在他胸中准备已久的完美答卷。

你好,朱元璋

朱元璋翘首以盼,朱升已经带着刘伯温一行四人到了应天府。

应天就是现在的南京,当朱升一行四人踏进朱元璋府邸的时候,只见一个人蓬头垢面,衣衫不整,朱升走进一看才知道是吴国公,吓了一跳,赶紧招呼后面的人跪下行李。

刘伯温这才知道,原来他就是朱元璋。

朱元璋为了迎接他们一行近乎疯狂的举动,让刘伯温感动不已。在他看来,这样一个懂得借助他人力量求上进的人,是一个很有前途的人,这一次他相信自己没有错。

奇人总是有些与众不同,当年刘伯温仔细观察朱元璋的面相,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鬼斧神工“。这是一副奇相,非常人所能有。刘伯温根据自己看过的相术古书,下了一个大胆的判断:此人既有贤德仁厚之心,同时也有大奸凶残之心。

没错,刘伯温自见到朱元璋的那一刻起,就断定这个人将来必定会干出一番大事业。这个人,终将成就一代伟业,但手段会相当之狠。

自应天府一见,刘伯温心想”古有诸葛孔明隆中对,三分天下,今有我刘伯温妙计应天策,一统江山!很快,我会让所有人都知道,结束这个纷乱的时代的时候到了。而你们失败的命运,也将从我的这份答卷开始“

你可能感兴趣的:(刘伯温,是如何从屌丝逆袭成为帝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