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咏三叹上《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这是一篇寓言。曾有老师批判这篇文章,说早该下架了。一个什么样愚蠢的老公公,居然要移山。

现在的学生看了这篇文章,首先就七嘴八舌地议论开来:

老师!为啥不搬家?却要搬山?山那么高,那么大!凭他的力量猴年马月能把山搬走?

老师,他把山搬到人家那里去,不耽误人家出门吗?

老师,他不破坏生态环境吗?

老师,他为啥不直接对山进行开发旅游资源,这里有金山银山青山秀水?

老师,他说山不加增,这是不对的!而且他就一定认为他的后代都是男孩吗?万一以后断子绝孙了怎么办?一年四季没有其他营生,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家里那么穷,怎么能找到对象?生出孩子?

……

越是读课文,学生疑问更多。

这是一则寓言,山指困难呢!

哦!原来看山不是山,山是困难!

遇到了那么大的困难,愚公考虑的不是逃走,躲避,而是面对困难,解决困难。作者把他的名字起为愚公,公就含有敬称,智叟的叟就有贬低之意。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可是深入到文本,学生还是不肯认识到在巨大的困难面前,愚公不畏惧、不退缩,又该教日月换青天的雄心壮志。

譬如那精卫填海!

老师,海还在,精卫哪去了呢?

你看,你去跟他说古人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是多么的难能可贵,他又会跟你反着来:明知道不可能违背的,我们就顺着呀!你去填海那鱼虾怎么办?

得!又回来了!

在三班,我改换门楣,改弦易张。

“一起把标题读一下:愚公移山”!

(1)由题目可以看出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一个愚蠢的老头要把山移走,他发动了家人,还带动了邻居一个孤儿,用了简陋的工具,开始搬山。一个聪明的老头嘲笑他,他把人家批驳的哑口无言,后来,连山神都害怕了,天帝就让人把山给挪走了。冀州和汉水的南面,就没有大山了。

(2)加上叹词学文章——

咦,愚公要移山?

  他为什么要移山呀?

1.这山太大、太高,挡住了人们出入,带来很多不便。

2.愚公移山是为了解决这个困扰了一辈子的大问题。

嘻!愚公要移山!

这山他挪得走吗?

难!

(1)山大山高。方圆七百里,高万仞。

(2)年且九十的老人,三个能挑起担子的男子,一个刚换牙的孤儿,双方力量悬殊太大,困难重重!

(3)工具简陋。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一次三担。

(4)路途遥远。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一年来回几趟?冬天出发,夏天到了。夏天回来,冬天到家。一年一趟。

所以,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又是倒装句,又是反问句,表达了智叟怎样的情感?所以,我们说:嘻,愚公要移山,不自量力!

嗯,愚公要移山。

可是,我们却惊讶地发现,文章中那么多人,除了智叟一个人嘲笑并劝阻,其他人的态度迥乎不同,请大家完成表格:

人物    文中句子    态度

梳理文章内容,完成课后习题。

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他借一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要有改天换地的雄心

要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

要有坚持不懈的恒心。

困难再大,也大不过人的努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咏三叹上《愚公移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