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应该买几个本子做分类笔记?奥野宣之:一本就搞定!

文/筱禾


刚刚入手帐坑或者刚接触手帐笔记的小伙伴,问我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究竟需要准备几个本子?

我是一个极其强调“有序”的人,于是强迫症一样把各类笔记都做主题区分,用单独的本子记录:读书笔记、影视笔记、孕产笔记、旅行笔记……当这些本子整整齐齐地在书架上排列,总有一种说不出的喜悦和成就感!



但是,这种强迫分类慢慢也让我发现了问题:


1. 脑子里蹦出一个念头,就要新开启一个本子编成分类。最关键的是,很多念头可能只是一时兴起,并不会长久,新本子写几页便搁置了。而且有些想法徘徊在两种分类的边缘,很难明确划分到底归属于谁。

2. 随着分类越来越多,归整起来也是一个庞大的工程,甚至要给分类做目录才行。

3. 分主题式的记录,总想把最精华的部分展示出来,但一些突然冒出来的灵感和想法,却不知道如何落在纸面上。


到底应该买几个本子做分类笔记?奥野宣之:一本就搞定!_第1张图片
是勺子还是叉子?——来自《WALLE》


当信息的收集和调用都出现了一些问题的时候,说明这套系统本身是存在缺陷。但是对于解决办法,我却一直没有想到更好的主意。在玩手帐的七年时间里,我也一直不断尝试与实践,但效果始终不佳。

最近读了一本书《如何有效整理信息》,给了我一些启发。这本书强调的是“一元化笔记”,也就是把所有的信息按照时间顺序通通记到一个本子上,不用分类,不需要整理。


到底应该买几个本子做分类笔记?奥野宣之:一本就搞定!_第2张图片

我一直对于“一元化笔记”没什么好感,因为之前曾经尝试过,觉得信息实在太多,过于混乱,提取的时候着实不易。但看到作者是奥野宣之,想起之前曾经读过他的几本书:《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活用一辈子的读书笔记术》、《A6全能笔记术》,感觉他的书中有很多使用笔记本的实例,从中也能获得不少启发。于是决定读一读这本《如何有效整理信息》,看看他对于“一元化笔记”的想法。



信息收集

对于信息的收集,《如何有效整理信息》提出的就是“一元化笔记法”。

什么叫做“一元化”?就是多样性向单一发展、发散向统一发展。说白了也就是只用一种模式。与“一元化”相对应的便是“多元化”,需要从多个维度考量。当“一元化”逐步成熟之后,就会慢慢演变为“多元化”。

用笔记这件事情来说明这个概念。一元化笔记指的就是只按照一种标准来记录。《如何有效整理信息》中的标准就是时间。也就是说,笔记的排列只考虑时间的先后,至于分类、深度程度、有用程度等方面先不加考虑。

而时间这个维度,除了做时间轴观测管理之外,似乎是非常理所当然的一种模式,看起来好像是压根就没有标准。这样的情况下,让笔记看起来似乎是无序的状态,因为一天的笔记中会涉及到太多的内容——读书、灵感、突然的小开心、看到了什么资讯……


读书之后尝试的一元化笔记


尝试了几天的一元化记录之后,我突然发现正是因为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所以任何一点小情绪、所有脑中突然迸发的灵感都可以肆无忌惮地落实到本子上。这解决了我之前强迫分类时的一个痛点——那些小而美的想法终于有了一个栖息地!而且不用考虑和什么有关联,不用费脑筋琢磨怎样开辟出单独的板块,只要随心记录就好。

这时我突然意识到,在信息收集的环节,最重要的并不是整合、有序,而是随时随地记录当下对自己来说最重要的东西,不论是资讯、情绪、念头、图画,只要是触动心弦的,通通保存起来。这就像是电子邮箱里的收件箱,不管是谁发来的、与哪个项目有关的信息,都在收件箱里。它的功能就是接收,不漏掉信息,是最主要的目的。至于后续的分类保存,是阅读邮件内容之后需要做的,并不属于“信息收集”的范畴。

《如何有效整理信息》中还提到,一元化的笔记模式还容易消除压力,轻松愉悦地做记录。

之前我开启过一个灵感笔记本,里面会标上日期和一些并不成熟的小念头。刚开始觉得非常新鲜,但时间一长,每天打开灵感本子都想写点什么上去,一旦想不出来什么新灵感,总会觉得自己已经脑洞枯竭,心有不甘,于是就随便写点不痛不痒的内容,其实对自己的思考和成长都没有太大的帮助,只是为了记录而记录了。

但尝试了几天的一元化笔记,发现这种“每天拼命想灵感”的压力突然就消失了,想到的时候能够及时记录下来就是一件非常开心和愉悦的事情。当帮助自己的思想去掉很多标签的时候,反而会激发大脑的活跃程度,这是很让我惊喜的意外收获。


信息记录

前文提到,仅以时间的维度做记录,看似是无序的。那么,如何让信息在记录的时候为之后的查阅提供一些便利呢?《如何有效整理信息》中给出了一些记录的小技巧,这里想重点提到两个比较实用的关键点:


1. 六位数字日期记录法,即用【yy-mm-dd】的方式标注出这是哪一天写下的笔记。比如【180401】就是2018年4月1日的笔记记录。这种方法我个人也一直在使用,不仅仅是纸笔系统,在电子系统中也非常实用。

我会将每天、每周的总结都通过拍照的方式保存在印象笔记当中。保存的时候,标题最前面都是六位数字日期,这样在之后做对照查找的时候就非常容易。比如,我想查一下最近三年的2月25日我都做了什么,这三年都有哪些进步,我只需要在搜索栏敲入“0225”,那么所有标题中包括0225的文档就都会被搜索出来,不用费力往回翻找,大大节省了时间。


到底应该买几个本子做分类笔记?奥野宣之:一本就搞定!_第3张图片

2. 用简略符号来表示内容主题。比如书中的几个例子:

R-阅读

T-电视节目

M-电影

P-计划

A-观点、灵感

素-素材

在六位日期之后,紧跟着符号标识,等到翻阅整理的时候,就能够很清楚地做出分辨,不用再细看下面的详细内容。

《如何有效整理信息》并不倡导用多个颜色来做记录,这一点对于我个人来说不太适用。虽然我对于文字的敏感度要高于图画,但我发现自己对于颜色的敏感度要更高。因此,我对于以上的符号也加了一些颜色,这样更加一目了然,整理起来也更方便。

书籍中的内容,只是给我们一些启发和借鉴。但具体运用到实践当中,还需要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喜好进行调整,这样才能让知识发挥最大的效用。


信息整理

之所以在调用信息的时候觉得本子杂乱无章,是没有很好地给本子做梳理和整合。之前做一元化笔记的时候也曾尝试过做一些目录和标贴,但效果都不是很理想,想找的信息依旧无法快速定位。而关于这一点,书中也给出了解决方法。


通过目录、标签和涂色的方法,可以将原本看似无序的内容加以区分,在查找的时候更有针对性。我在应用的过程中,将标签都转化为目录的形式,除了按照日期排列的目录之外,又根据自己常用的需求设置了书影、灵感、素材、生活小技巧分目录。每天的记录完成之后,都会在分目录中添加相应的信息,这样任务既不繁重,也让笔记更加有序。

除了一元化的笔记之外,有一些内容确实仍需要系统化整理和保管。比如读书笔记,因为涉及到很多摘抄作为日后的素材库,也涉及到书评输出的思路捋顺,因此我还是会单独拿出一个本子来记录。但因为看书时所有细碎的想法灵感及书籍信息都已经归入了一元化笔记中,因此再做系统笔记是非常容易且简单的事情,不用再纠结哪些是精髓,所需要做的只是梳理脑中的整体构思与逻辑。

关于是做主题式笔记还是一元化笔记,都要根据自己的需求而定。但通过阅读《如何有效整理信息》并实践了一段时间,发现一元化笔记是主题式笔记的基础,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因此,想要做好笔记,建议从一元化笔记入手。

你可能感兴趣的:(到底应该买几个本子做分类笔记?奥野宣之:一本就搞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