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B端 | 做惯了C端的人到底不适应在哪里?

最近《浪潮之巅》作者吴军老师因为点评腾讯没有做TO B的基因,然后在网上引起了一些讨论,我个人非常尊重吴军老师,他的科研成绩和写的书都很棒,一个人一辈子能在两个领域出类拔萃,我觉得已经非常优秀。

至于他的企业管理者经历并不完美,我认为这也正常,人也不能太优秀了啊。只不过最近很多人在讨论为什么做TO B的人不能做 TO C的业务,或者反过来也不好跨越,我突然意识到我要写一写这篇文章,不是写给别人,是写给我们团队自己的小伙伴。毕竟在2018年10月黄金人脉课,19年6月的个人品牌私房课,我主动喊出了“拥抱B端”的口号。——秋叶大叔

1、 为什么我们一开始不做B端?

因为我当时搞不定B端客户,虽然在我职业生涯最开始的7年,我只做B端业务,做大项目,还出过一本讲大项目售前售后实战技巧的书。我是面向C端消费者创业的,先做个人自媒体,博客,微博,微信订阅号,头条号,抖音,等等等等,一直在攒粉,圈影响力,然后推出各种针对个人的图书,网课,训练营,包括培训,去做影响力变现。无非是在这个过程中团队做大了,人变多了,管理变重了。

为什么我一开始不去选择给大企业做服务,做他们的供应商,拿到一部分分包合同,而是选择启动C端个人收费业务呢?答案很简单,一没钱,二没资格。作为普通人从0到1创业,最重要的是找到现金流。做C端业务相对容易搞定现金流。比方说卖网课,是卖给个人用户,他们的决策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模式,我们买流量,刷文案,刷到个人消费者了,如果课程内容、价格和福利本身都诱人,他们就下单了——团队马上就能分到钱,然后拿着钱去做事做大。这里面有没有B端呢。有,比如网课平台,对作者就是B端。但这种B端公司对个人课程老师非常友好,流程也很简单,甚至每天结算一次收入。作者本人入驻网课平台也不需要支出现金,只需要个人多付出一点时间配合。但是如果把网课卖给一家企业,哪怕是中小企业,决策流程就很复杂了。首先你得搞清楚企业有没有预算,谁来决策,搞清楚这个预算和流程才能跟进……然后企业会问你有哪些课程以及做报价方案……然后企业内部要搜集需求,了解对课程的建议,并希望你能针对性调整……等你费尽千辛万苦找到妥协方案了,企业往往要求进入价格谈判,如果价格太高,企业会说按规定,必须招标,哪怕是你找两家公司陪标……好不容易合同搞定了,付款又成为一个麻烦,首付多少,完成怎样的交付条件再付多少,怎样开票,一切都对还得走财务审核流程……经过三个月的努力(这绝对是一个很快的合作),你终于谈成了3门课,300个账户,总价1万的一个合同。嗯,你和你的团队已经饿死在签合同的前一天了。更糟糕的是,这还是和中小企业合作,如果是和大企业合作,企业首先要问你的企业有没有各种资质,有没有团队,有没有一定的规模,这些不达标,你根本没有机会合作。资格这个东西,你的规模没有达到一定阶段,就是没有——此时我眼前似乎浮出一幅画面,老前辈一脸慈祥说:后生仔,要好好努力喔。

二、做惯了C端的人,做B端会有哪些不适应?

to C 业务设计是基于需求,让个人用户越爽越好;to B 业务设计是基于安全,越能避免人犯错误越好。基于安全是指B端采购任何服务或者产品,第一考虑是会不会影响我现有的业务,影响我现有的流程正常运营,影响我现有的收入来源。在C端用户这里,很多采购并不需要考虑是否影响其它人,只需要考虑这个事是否我喜欢,在我承受能力范围内就好。

1、 只要能爽,马上成交。

做C端喜欢说的一句话是“快速成交”,所谓的持续,顶多就是搞个群,用三个月时间转化。这就让习惯做C端的人缺乏耐心等。而B端业务是需要等内部决策流程,往往一个人的意见不能拍板,即便老板说这个挺好,也要听一下下属的意见,没有办法快速成交。越是大项目越需要考虑各种复杂因素,经常搁浅。 我们做大项目的人,有句话“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如果跟一个项目,三个月就成交,简直要喜到泪奔。

2、 为了成交,夸张宣传。

做C端的人会习惯用夸张的宣传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不管是卖口红的李佳琦,还是朋友圈诱导你买课的海报,基本上都很夸张的,毕竟全人类都阻止不了喜提和谐号的微商不是?我们写文案也极尽撩拨之能事,本质上写给C端的文案只有两种,一种是直接挑逗你的,一种是鄙视那种太直接的,然后告诉你我们才不要那种“喜欢就会放肆”的。好多人做个人消费者的生意,就是敢承诺效果,反正卖出去他也负不了责。但是做B端,夸张的宣传是没有用的,我们要谈实实在在的数据,合作的目标要达成怎样的结果,如何保障这样的结果,阶段性检测如何做,有没有客观的第三方指标去评估?你不承诺效果,就无法得到合同。

3、 淡化个人,强调团队。

做C端的人特别想打造个人品牌,用个人影响力圈粉,转化粉丝,为了彰显个人品牌,做C端业务的人,其实都蛮高调的。经常发布各种消息抢大家的注意力,让大家觉得我们家很厉害这样子。好多人的项目,八字都没有一撇,就喊得满世界都知道,生怕别人错过这个好项目。但是做B端业务,甲方特别怕这种头特别厉害,但是团队能力怎样不清楚。一个个人能力很强的人,大家都会佩服,但是你再厉害,很多具体的事情也得有人对接啊,如果你手下不行,那么B端会请你来上课,但绝不会让你来合作。另外很多做B端业务一年成交过亿的人,都很低调,绝不会在自媒体上高调宣传自己,大家都很懂规矩。在项目没有尘埃落定之前,必须管住你的嘴,避免消息泄露给竞争对手,是很重要的。即便项目在合作了,是不是能宣传,也不是你单方面的事情,要和甲方沟通,要统一公关行动。就算你要拿甲方做案例,你也得有甲方的授权,不能随意。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一个做惯了C端的人,去了一家500强企业做了培训,估计第二天他就写出一篇文章《当年那个穷小子,今天也成为了被500强企业邀请的嘉宾》,这事怎么说呢,没见过场面。

4、 强调标准,强化流程。

做C端的人特别喜欢创造不一样的惊喜体验,每一次都希望给别人惊喜感。这种个性化体验会带来很多美好的时刻,但这样做最大的问题,就是业务缺乏标准化,每一次随意发挥的场合太多,导致成本很难精确评估。B端具备一定能力后,都拥有或多或少的规模化复制能力,任何一个随意动作经过流程放大后,都有可能带来不可预期的结果。所以B断非常重视流程建设,重视标准化建设,希望梳理业务流程,哪些动作是必要的,哪些是可以优化的,每个动作的目标是什么,产出是什么,带来的价值是什么,资源配合要求是什么,成本是多少,要一项一项梳理清楚,变成可以复制的流程,这才是把业务按一定质量稳定做大的管理能力体现。就好比,我每天写出一篇日更文容易,但要求我每天写一篇质量差不多的干货日更文,非常非常难。这就要求把我写文章的过程拆解成一系列标准动作,安排专人来负责,靠团队和流程管控的力量摆脱对个人的依赖,才能形成规模业务。但反过来说,B端业务做习惯的人,总想让C端业务标准化,这让刚刚起步,规模化还不够的C端业务失去了想象力,体验感,很容易带来种种冲突。规模足够大的C端业务,其实也是要做标准化的,但是更多依赖机器,依赖算法,依赖人工智能,而不是人。不管是B端还是C短,要做大规模,都不容易。

只是双方考虑问题思维出发点不一样,最终结果也不同。

三、为什么我们现在喊拥抱B端?

我过去搞不定B端,不代表我一辈子搞不定B端。在我们这儿,拥抱B端,最终是一个企业做大的必经之路,你想回避是没有用的,起码你的发展得和国家政策走向一致吧?个人能力特别强的人,一开始从做C端起步,是比较容易赚到钱,让事业起步。这样起步的缺陷是事业不好做起规模。有人说干嘛要做大规模,小而美不是挺好?小而美的问题是团队如果长期缺乏成长空间,人员其实也留不住,迟早被大池子的人挖走。一个规模都不扩大的团队,根本没办法谈成长空间的。比如我们一期期开各种写作、时间管理特训营招生,其实招生流量压力很大的。我们自己的流量如果能支撑起滚动招生,这是好事,但基本上我们也只能做到滚动招生,想快速放量做大,也有自己的流量天花板,要继续扩大规模,怎么办?另外一个问题是个人用户受经济大环境影响很大,经济大环境不好的时候很多个人消费者会减少支出,导致你的经营业绩会遇到巨大的波动。但如果说有个全国性的银行客户,每个省每个月送10个人到我们线上特训营学习,一个月就是300人,签个全年合作协议,你说我们这线上特训营业务以后经营会不会发展更顺利?而且即便经济环境变化了,大客户一般是先减少开支,而不是一下子业务没了,业务没有了,等于对方负责业务的人也得下岗了。如果没有太大的招生压力,我们反而可以集中精力先解决产品和服务迭代,让客户满意,争取第二家,第三家行业大客户合作,这种合作关系建立了,服务做好了,就很难逆转。我们一旦拥有一批稳定的大客户资源,我们全年发展规划反而可以更科学,更合理,更有资金去打更多C端B端市场。要把事业规模做起来,你必须先成为一个团队,把团队能力标准化,把内部信息化系统构建起来,这样就有能力和B端用户建立长期行业合作。这需要团队有统一的目标,有强大的意志,有爬坡的决心,有坚韧的身体,等我们耐心一点点搞定了团队建设,搞定了标准化建设,成立了对接B端资源的专门负责团队,一点点学习和B端企业沟通模式,商业世界的大门才真正为我们打开,我们才能说,我们接到了商业世界各位前辈们的邀请函。我在个人品牌IP营里分享过一句话:人脉管理的高端玩法,不是认识多么厉害的人,而是加入别人的供应链,甚至去整合大家一起做生态。在商业大佬面前,我们连小学生都不是,老老实实记住TO B是买体系化的服务能力,我们要努力成为让大佬给机会的团队。这就是我们团队现在要解决的挑战:从依赖个人能力明星光环,转到靠团队能力流程服务。

如果这篇文章大家爱看,在看超过500人,我就写写我当年做项目经理的那些事情,这都得回到2000年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拥抱B端 | 做惯了C端的人到底不适应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