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在任何条件下都有意义【荐书】《活出生命的意义》

荐书《活出生命的意义》,[美]维克多·弗兰克尔著,吕娜译,华夏出版社2010.6第1版

生命在任何条件下都有意义【荐书】《活出生命的意义》_第1张图片
封面

这是一本小书、畅销书,书腰上号称“美国最有影响力的10大图书之一”,在当当亚马逊评价很高,而且我确在很多时间里感觉活不出生命的意义,因此就买了。去年买的。断断续续看到现在。

书的一大半,讲的是作者维克多·弗兰克尔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经历。篇幅很长,不是一节一节的故事,所以需要一点点耐心。

生命在任何条件下都有意义【荐书】《活出生命的意义》_第2张图片
集中营

经历着非人的遭遇,作者用他冷静的眼光和精神病学的视角,思考着人生的意义,积极、消极,宗教,自由,人性的高尚与超脱。集中营的经历弥漫着一层厚厚的霾,似乎是另一种世界,有着跟外界截然不同的活着的方式、人与人的关系、价值观和体验。沉浸在霾中,无法挣脱,这种灰色调和平稳的讲述,甚至有点让我没耐心细细读。对于集中营中的犯人,从前的自由生活,好像一个遥远的梦。也正是一些对自由和再次见到亲人的盼望,成为他们活下去的火光。

生命在任何条件下都有意义【荐书】《活出生命的意义》_第3张图片

而作者在其间却独有一份冷静和旁观的视角。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让他感叹人生的际遇是多么的无常,一个小小的决定可能就是生死之别。人在任何环境中,都有选择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自由。就是这种自由——任谁也无法夺走——使生活变得有目的、有意义。

如果说生命有意义,那么遭受苦难也有意义。苦难、厄运和死亡是生活不可剥离的组成部分。困苦环境所提供的能使人道德完善的机会,有人充分运用它,有人会放弃它,这也决定了他是否配得上自己所遭受的苦难。

生命在任何条件下都有意义【荐书】《活出生命的意义》_第4张图片
一个集中营大门

关于书的内容,下次再补充。维多克在自序中说,他把这本书的畅销,看作对我们这个时期困境的一种表达:如果数以千万的读者去购买一本标明能解决有关生活意义问题的书,那说明这个问题一定是当下最急需解决的。

作者1945年开始提笔写这部作品。最初一直想要匿名出版,坚信不会给作者在文学方面带来什么声誉。认为可能对那些绝望中的人(处于极端的环境)有所帮助,然而这部作品目前销售已达1200万册,被翻译成24种语言。作者完全没想到。


作者的后半部分都在探讨意义疗法。意义疗法与心理分析相比,不那么内省和溯旧。相反,意义疗法着眼于未来,着眼于患者在将来应当完成的意义。

弗兰克尔说,人对于生命价值的担心乃至绝望是一种存在之焦虑,而绝非心理疾病。意义疗法把人看成这样一种存在:他主要的担忧是实现某种意义,而不仅仅是满足欲望和本能的需求,或者是调和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欲望的冲突抑或适应社会和环境,在这一点上,它与心理分析分道扬镳。

人对意义的追寻会导致内心的紧张而非平衡。但这恰恰是精神健康的必要前提。尼采说:“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人所需要的不是不问代价地消除紧张,而是某个有待他去完成的潜在意义的召唤。人所需要的或许不是一种“内稳态”,而是“精神动力”。

作者对人为什么找不到意义的分析很有趣。但我很认同:人类在成为真正的人的过程中经受着“双重丧失”——告诉他必须做什么的本能和告诉他该做什么的传统。有时人真的连自己想做什么都不知道。作者所教的美国学生中,有“存在之虚无”这一症状的有60%。

叔本华说:人注定要徘徊在焦虑和厌倦这两极之间。存在之虚无主要带来的是厌倦。

“这些问题日益严重。因为自动化可能导致普通工人的闲暇时间越来越多,而许多工人不知道该如何利用这些大量的闲暇时间。”从大的、历史的角度看,我觉得很有道理。

我曾经有时候觉得抑郁,但我在老家的时候,是不抑郁的。我想是因为家里生活节奏本身就慢,生活方式千年既定。其实我在家里的时候,一整天可能什么“有意义的”事都没有做,与家人在一起,一切都那么闲适,日头从东到西,影子从这边移到那边。不是城市,不是上班。我写过另外一篇文章,感叹说我不知道一个农村妇女怎样度过她的一生。这种日复一日的日子,家务、三餐、聚众娱乐休闲,居然也心安理得。其实说起来,这才是生活的本来面目。

生命在任何条件下都有意义【荐书】《活出生命的意义》_第5张图片
弗兰克尔一家
此外,“存在之虚无”带着很多的面具,追求权力(金钱)、享乐、性都可能是其替代性补偿。

而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作者说,没有人可以回答这个问题,生命的意义在每个人、每一天都是不同的,是在时刻变化的。人不应问他的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而必须承认生命向他提出了问题。——对待生命,我们只能担起自己的责任。意义疗法认为:负责任就是人类存在之本质。这里说人要担负责任,实现生命的潜在意义,强调的是生命的真正意义要在世界当中,而不是内心去发现。因为它不是一个封闭系统。

或许人越是忘记自己——投身某种事业或献身于所爱的人——他就越有人性,越能实现自己的价值。生命的意义总是在变化,但作为意义,永远不会消失。

最后,作者提出三种方式发现生命的意义:

一、创立某个工作或事业,

二、体验某种事情或面对某个人,

三、认识不可避免的苦难时采取某种态度。

与大家共勉。


书摘

爱之意义

爱是直达另一个人内心深处的唯一途径。通过爱,你才能看到所爱的人的本质特性,甚至能够看到他潜在的东西即他应当实现而尚未实现的东西是什么。只有通过爱,才能使你所爱的人实现他的全部潜能。通过使他认识到自己到所能和所为,他就会实现自己的潜能。

生命在任何条件下都有意义【荐书】《活出生命的意义》_第6张图片

苦难之意义

我们一定不能忘记,即使在看似毫无希望的境地,即使面对无可改变到厄运,人们也能找到生命之意义。那时重要的是,能够见证人类潜能之极致。

人主要关注的不是获得快乐或避免痛苦,而是看到其生命到意义。

但是,我还要更清楚地进一步阐述:无论如何,遭受痛苦不是寻找意义的必要方式。我的意思是说,即使在遭遇痛苦时,人们也有可能找到意义——假如痛苦说不可避免的话。如果痛苦说可以避免的,那么有意义的事就是去消除痛苦的根源,不论这种原因是心理的、生理的或政治的。遭受不必要的痛苦……不如说是自虐。

生命在任何条件下都有意义【荐书】《活出生命的意义》_第7张图片

“我们目前的心理-卫生哲学强调的是人应当幸福,而不幸福是调试不当的结果。这样一种价值体系可能会造成这样的后果:不可避免的不幸之重负由于对不幸感到不幸而变得更加严重了。”……几乎很少有人觉得疾病能使人更加高尚,通常认为它是贬损性的”,以至于“他不仅感到不幸,而且对不幸感到耻辱”。

……在勇敢接受痛苦之挑战时,生命中那一刻就有了意义,并将这种意义保持到最后。换句话说,生命之意义是无条件的,因为它甚至包括了不可避免之痛苦的潜在意义。

生命之短暂

使生命丧失意义的事情,不仅包括痛苦,还包括死亡。我总是不厌其烦地说,生命中真正短暂的是潜力,一旦潜力得到了实现,那么在实现的那一刻它就成为了现实。……因为在历史中没有什么事情的失去是不可挽回的,所有的事情都无一例外地得到保存。

我们存在的短暂性并不会使存在变得没有意义。但它的确构成了我们的责任,因为一切都取决于我们是否意识到必定短暂的可能性。

……“曾经存在”是最为确定的一种存在。

悲观主义者好比一个恐惧而悲伤地看着墙上的挂历每天都被撕掉一张,挂历越变越薄的人;而积极地应对生活问题的人好比每撕掉一张就把它整整齐齐地摞在一起,还要在背面记几行日记的人。他可以自豪而快乐地回忆日记中所记下的所有充实的日子,那些他曾经有过的全部生活。

为悲剧性的乐观主义辩护

只要是和无意义感有关的,……它不是一个病理问题……但会导致病态反应,也就是说它潜在着病理性反应。看看年轻人当中普遍流行的集体官能症吧。大量经验证据表明,三大症状--抑郁/侵犯和成瘾依赖-都是由于意义疗法中所谓的“存在之虚无”即空虚感和无意义感导致的。

毋庸置疑,并非每一例抑郁症都是源于无意义感……但是,……如果自杀者意识到某种意义的存在,他也会克制住终止自己生命的冲动。


尽情享受你现在的生活,就像是在活第二次,不要像你的第一次生命那样,错误地行事与生活。

你可能感兴趣的:(生命在任何条件下都有意义【荐书】《活出生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