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身边的逻辑学

读书|身边的逻辑学_第1张图片

在写这本书之前,我先列举下我在得到听课的成绩:梁宁产品思维、何凡读书俱乐部、薛兆丰经济学讲义、王栎大学问、王栎认知升级、心理学30讲、陈海贤自我发展心理学、北大领导力、伯凡认知录、伯凡日知录、宁向东清华管理课。我还有关注逻辑思维公众号,公众号每天会给我推送诸如《什么是最好的时间管理》、《从0开始教你打造一个超级品牌》、《三大锦囊,让你不用开口就能赢》。

然而,我却决定立一个FLAG在这里:就此离开“得到”吧。

因为“得到”容易让人变笨。

在我学完了一大堆课程后,我忽然发现一个事实,就是:“得到”是把所有的知识简单化,因为简单的观念容易记住、容易解释,也容易传播——这也是当前知识恐慌的人所需要的。但是,这是你的敌人,是清晰思考的敌人,通常也是任何思考的敌人。得到的课程给我们的是专家们以10-15分钟简单介绍,10秒钟结论的内容,获得的是学习的假象,却不是真正的学习!

这个世界就没有简单答案这回事,简单的答案通常并不存在,因为简单的问题几乎不存在。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大多数都相当复杂。因此,不要不假思索地接受任何简单答案,尤其是得到这种回答诸如“认知升级”、“管理学”、“经济学”等复杂问题的简单答案。

这就是这本《身边的逻辑学》的核心:没有简单这回事、分析证据很重要、明确定义、寻找隐含意义

整本书从过度概括、模糊定义、因果关系、错误类比、片面挑选证据、集体思维、诈骗、 回避问题、证据的相关性和适应性九个部分分析阐述不合逻辑的原则和教训,分析充斥于政治、经济、广告等等之中那些看似合理、实际是谎言的说辞。最后用《爱丽丝梦游仙境》做范本,综合运用分析逻辑性。

我看了下豆瓣,这本书在豆瓣的评分并不高,才7.6分。因为这是我读的第一本逻辑学的书,所以我也不敢说这个分数是否合适,只能说我个人挺喜欢这本书的。结合正在看的《为什么我们总是在逃避》,竟能把这本书阐述的逻辑学和后一本阐述的心理学一一对应上,简直是现象到根源的综合分析,读起来就更带感了。

总结看,就是说我们一旦对以下的情况都必须心生警惕,保持怀疑,要随时学会问要:证据是什么——因为没有简单这回事:

任何使用了“所有”、“每一”、“每个”、“一直”、“绝不”、“绝对”等的句子,基本可以看作是假的

安抚人心的说法,绝大多数都是假的

对未来事件所作的绝对预测是假的

非黑即白的思考是错的

不要相信权威、专家、领导、广告,要求证明

任何包含“理所当然”、“无疑”、“明显”、“如你所预期”、“说真的”、“不令人意外”、“大家都知道”、“不可否认”、“再明显不过”、“再简单不过”、“理所当然”、“小学生都知道”、“相信我,没什么好怕的。”都是可疑的

你也要格外留意下面这些字词:“顺便说一下”、“说句题外话”、“我差点忘了”、“既然话说到这里”、“插一下话”“那是不可能的,因为……”“我希望我能做得到,但我不能,因为……”

对言行不一致的格外警惕

迷信和奇迹都是胡扯

越少越好与越多越好都是谬误

人类与机器的类比通常是错的。

提防口号,尤其是反复出现的口号,它们通常错得离谱

所有个人的偏见都是错的

不要抱持无法证明的意见,不要相信容易相信的东西,不要让你的思考被感情或团体意见左右

众人的信念越强,合理的程度越低。

如果有人的论证带有既得利益,要小心,这个论证很可能是错的。

越是受到热捧的事物,越有可能是错的。

重复必定是种套套逻辑,而且相当容易看出,这类陈述通常是:“这是规定”,“这不符合公司政策”,“不喜欢也得忍”,“这是传统”,“我跟员工讨论过了,我们都同意这个结论”

威胁、转移焦点、诉诸群众情感(如爱国心、忠诚、传统等)等都是可疑的

证据是什么?

所以“得到”中的专家、权威告诉我们的简单规律,要么是某本书的概括,要么是某些现象的概括,要么是某个人的经验之谈,其实并不能充分说明问题、解决问题,有的内容甚至是明显的过度概括、片面选择证据等,还需要我们自己去寻找“证据是什么”。

在今时今日,做一个学习的人很容易,但做一个思考的人却很难。我将为之继续努力。

顺便说:《身边的逻辑学》也有说:“不要相信我说的话!我的话并不是真理”——晕了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身边的逻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