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的产品卖不出去?奥妙在这里……

诚毅分享,2019·11·19

《小学问》这本书中,关于贩买产品不如贩卖问题,很受启发。

贩卖问题,就是要激发起客户的渴望。渴望就是问题所在。

那么如何激发客户的渴望呢?

答案是让对方意识到自已有问题。

还记得赵本山的小品《卖拐》吧。

赵本山:在最近一段时间里,感觉没感觉到你的浑身某个部位,跟过去不一样了?

范伟:我没觉着,我就觉着我这个脸越来越大呀?

赵本山:你知道你的脸为什么大吗?

范伟:为啥?

赵本山:是你的末梢神经坏死把上面憋大了。

范伟:那是哪憋的呢?

赵本山:腰部一下……脚往上……。

范伟:腿呀?

赵本山要把范伟引导到痛苦里去,让范伟自己发现问题,然后把拐卖掉。

赵本山在不断地引导,语言加上动作引导。只要引导就会有效:“他咋麻了呢?”,“你跺,你也麻!”,最后“忽忽悠悠就瘸了”,这就是引导的结果。

我个人并不喜欢“忽悠”,举这个例子也不是告诉大家去“忽悠”别人,而是说明引导客户发现自己有问题,下一步的成交就会水到渠成。

广告业有一个经典案例,那就是“李施德林”这个品牌为了售卖自己的漱口水,硬是“发明”了“口臭”这个概念。

怎么回事?其实,在“李施德林”1914年推出漱口水之前,美国人没有“口臭”这个概念。毕竟人总是有味道的嘛,呼吸又味儿,皮肤有味儿,头发有味儿,顶多有浓淡之分,人类一直都是这样,有什么好奇怪?可想而知,如果大家根本不觉得“嘴里有味儿”是个问题,漱口水怎么卖的出去呢?

他们在广告中告诉大家,这种“口臭病”会让你吐出来的气息变得很难闻,会让大家在背后偷偷地讨厌你。更绝的是,“李施德林”的广告已经预见到很多人会说:“不对呀,我明明没有这个问题!”所以它的广告特别强调:口臭病的患者,本身是闻不出来自己有口臭的。潜台词就是,你自己闻不出来,别人闻出来了也不好当面指出,怎么办呢?当然是每个家庭都准备一瓶漱口水,有病治病,无病防身咯!

本来没问题,听你这么一说,发现居然有问题。

小结:

贩卖产品不如贩卖问题。

先制造问题再推销产品。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你的产品卖不出去?奥妙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