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士德曾说

          生活是什么?莫泊桑说,生活不像你想象得那么好,但也不像你想象得那么糟。人的脆弱和坚强都超乎自己的想象。有时,可能脆弱得一句话就泪流满面,有时,也发现自己咬着牙走了很长的路……生活是什么?生活就是平凡零碎的积累,生活就是低谷与高峰的交替,生活就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叠加。生活就是一路欢笑与悲伤的重复。生活,时而缤纷多彩,时而苍白砥血,时而波涛汹涌,时而恬静温婉。


        我常常提醒自己,当生活背离你的意愿前行时,看一看《浮士德》,你会找到生活的答案,当我们颓废时,看一看《浮士德》的经典妙言,仿佛又被打了一阵强心剂,当我们无助时,看一看《浮士德》的精辟言论,仿佛又看见了东方的曙光。当我们迷茫时,看一看《浮士德》,仿佛又变成了一位斗士,有着惊人的战斗力量,绝不向诋毁你,诽谤你的人低头妥协!

          浮士德曾说「我要投入时间的急流里,我要投入事件的进展中....快乐对我而言并不重要,因此我若在某瞬间说:「我满足了,请时间停下!我就输了。....我要用我的精神抓住最高和最深的东西,我要遍尝全人类的悲哀与幸福。」

  对他而言,体验,是追求知识一生后,对生命重新燃起的理想与热情,在他内心深处,绝不是为体验而体验、也不可能步向享乐主义。

      「知识追求到后来,竟然只剩下零碎。」但在浮士德这个理想主义者的心中,的确发现没有什么过程是让他满意到觉得生命完满不再有欠缺的。「她对爱情痴迷!」浮士德也爱葛丽卿,却永远不可能这么痴迷,因为他们性质不同,这才是爱情永恒的悲剧。因为葛丽卿太过纯朴简单,跟浮士德复杂的心灵「性质不合」,海伦是永恒之美,浮士德又有高度的理想性格,其实是很配衬的,但后来还是幻灭了。 )海伦悲伤的说:「美和幸福是不能长久并存的!」然后跟浮士德分开了。

        他又回到了最初的心境:「在任何瞬间,我都不得满足。」但他学会了谦卑:「以为自己可以超越到云层之上的人是蠢汉。这世界我已经洞察了,我不再有超越尘世成为神的欲念。」 「这世界对追求理想的人并不沉默。」 「我要坚定生活在尘世间。」他年老而眼瞎,但仍坚强的追随他心目中的理想。

      歌德的作品一样处理了爱情、处理了对理想的追求、处理了最接近永恒之感的艺术之美、也处理了对社会国家的期待;他也一样看重生命历程远胜过思想主义知识。但歌德并没有把道德宗教的自我悔罪自我要求当成最终的答案。

  在浮士德中,歌德的确非常强调人在世需要竭力克服堕落、努力向上,并为更多人谋得幸福,可是歌德还是强调,人不可能成为上帝,越是有理想性格的人,这一生就越需要经历谦卑的洗炼。好一个谦卑的洗练,越洗练,越谦卑,越洗练,越平静。

  歌德认为,我们这一生不可能有任何意愿,是完美无缺不具有任何伤害性的。但他相信上帝的怜悯与爱,悔罪与这一生奋斗的过程,上帝会纪念,并接纳进永恒、给我们恩宠。

  上帝接纳人此生的每个阶段,也乐意看见认真面对生命的人,在这一生的各种经历中更接近善。每一场奋斗都伴随着自我的软弱,而每一个经历都更看清自己也更认识上帝。

  最终,人的获救,不是因着努力获得至善,而是至善的上帝以怜悯慈爱伸手接纳这些认真一生的人。

  因此,在歌德的「浮士德」中,心灵革命与社会实践,感官之爱与艺术之美,共组一种平衡的生命观照。它们共同驱使冀望超越自己的人迈向善。而最终,绝对完美的善,却是在上帝手中,要透过上帝的恩宠才能获得。这是获救的真义。

  所以浮士德说:「这世界我已经洞察了,我不再有超越尘世成为神的欲念。

  「这世界对追求理想的人并不沉默。」「我要坚定生活在尘世间。」

  歌德比托尔斯泰更往前走一步,在人生一切经验,不管是爱情、美、社会实践甚至是道德宗教的追求中,都承认自有其价值与意义,也承认一定会经历自我的幻灭,最终,每一个幻灭无非都是让人看见「人不是上帝,人需要谦逊」。但他却肯定在经历幻灭之后,不是虚无颓废,而透过恩宠与至善的上帝相遇。

   经历过英雄大起大落、自由平等理想成为暴民政治的笑谈的时代,歌德沈淀自我反省历史,能不落入虚无,反而写出浮士德精神,肯定人世一切向善的努力与最终的上帝恩宠,未尝不是从一个伟大时代中洞见自我实现的真意。

  反观托尔斯泰的「复活」,他无法跳脱历史十字路口的困境,做出清楚明朗的历史判断,因而下笔竭力的自我说服、或说服别人,这或许可说是他不如歌德幸运之处;但他对人性观照的处理,竟然也受限时代困局,无法看出人性的复杂深度,造成好人坏人过于简单的分析,而他的结尾企图给的答案,比之小说内容对整体社会的控诉,也十分贫弱,这就应当是他不如歌德之处了。

        或许,这就是文学巨著的力量,让你可以凝视生活的黑暗,走过人生的低谷。也有人问我,何谓文学,我一时语塞,竟答不上来,只知道内心有一团熊熊燃烧的烈火,需要喷发,或许,这就是文学的生产,体验,孕育。也就是说,当我们对生活有了于常人更敏锐的洞察,有了于常人更激烈的情感,有了创作冲动后,那么便可以下笔了。写出你内心所想,所知,再提炼,便成了一篇文字,可以反复品读的文字。

你可能感兴趣的:(浮士德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