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法根的组块教学

薛老师在阅读教学中,采用组块教学的方式组合教学过程。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教学活动力求整合,形成板块,每个板块对应一个目标,每一个目标都有相应的教学活动。

本课例,可大致分为四个“板块”:字词教学;概括小说;理解写法;运用写法。这些看似司空见惯的“板块”,被薛老师赋予了无限“创意”。

字词教学,薛老师依次引导学生学习了四个“词串”:“厨房、蜡烛、烛芯、熄灭”;“秘密绝密绝妙”(联系语境秘密的情报、绝密的情报、绝妙的主意来理解);“危机、厄运”(联系文中两个句子来理解);“伯诺德夫人、杰克、杰奎琳”。第一组词语,主要教生字的字音、字形,蜡烛、烛芯、熄灭都是小说情节中的“关键”所在。第二、三组词语,既结合具体语境,了解词义,又引导比较,辨析词语的联系与区别。第四组,用意在于了解主人公。这一板块,帮助学生理解体会字词本身的意思、意味。同时,在语句理解中,初步感知了小说紧张的氛围。

概括小说,薛老师引导学生:明确小说人物关系;画“情节曲线图”;看图说话,实际就是概括故事。学生的讲述,并没有丝毫“紧张感”,但别急,这正是理解“紧张气氛如何写出”的基础。

理解“写法”,薛老师引导学生:尝试讲出故事的紧张;发现并圈画让小说气氛紧张的“形容词”;研讨文中“紧张的部分”是什么写法。

运用“写法”,薛老师创设一个情景,让学生添加语句,以表现“紧张气氛”。

每一个板块,都有自己的“目标”。但,站在课例“终点”,回望来时的路,我发现,四个板块之间,联系十分紧密。学生学习的过程为:感知—感受—感悟—运用。这一过程符合“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学习规律、“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阅读规律、“了解情节、关注环境”的小说阅读规律。

四个板块,各自独立,又互相勾连,它们并非并列,而是逐步深入,“不约而同”地指向“如何营造小说的紧张氛围”。一个个板块,仿佛是一个个“妙计”,一组合起来,就是一个“连环计”,真是绝妙无比。

二、研制课程内容:重新发现“这一类”中的“这一篇”

阅读课,指向应该是语文课程内容,而不是课文内容。很多人误把课文内容视为课程内容去教。课文内容与语文课程内容虽然很不相同,但联系却非常紧密。语文课程内容,主要指语文知识、方法以及语文能力等语文课程必须达成的目标内容。课文内容,只是完成课程内容(目标)的教材。

薛老师总能在课程内容研制上有“重大”发现。我在想,薛老师怎么能有这样的“重大发现”的?透过这个课例,我认为至少有两大“法宝”。

首先,明确“这一类”的课程内容。《半截蜡烛》,是一篇小说,是叙事性作品。薛老师一定会依据“课标”高年段“目标”来“研制”课程内容。高年段课程内容,分为两类:识字写字与阅读。识字写字类课程内容不多说。阅读类课程目标中,有“默读、朗读、辨析词语、了解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了解故事梗概”。这么多,到底确立哪些作为重点的课程内容?

《半截蜡烛》是小说,课程内容应该放在“小说阅读教学”这一文体轨道中。“课标”中,有这么一条课程内容——“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这是叙事类作品阅读的最为主要的“课程内容”。

其次,确立“这一篇”的课程内容。

然而,我们透过课例《半截蜡烛》,发现薛老师研制的课程内容主要是:“讲述故事梗概”“讲出故事情节的紧张性”“学习运用旁白、环境描写、神情描写”。

小说阅读,一般会从“人物、情节、环境”等方面来研制课程内容。而薛老师主要侧重于“环境”,因为《半截蜡烛》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紧张的场景、紧张的氛围。而人物的形象,不教学生也能懂,讲述情节较为简单,也不是难事,稍微教一下即可。如果要教“如何设计小说类似情节”,那就太难了。但,小说中“紧张气氛”的营造,倒是跳一跳才能摘到的“果实”。这样的筛选,实在是经过缜密的思考得来的。最为可贵的是,薛老师那坚定的儿童立场。“学生已经懂了,他不教;学生能自己学懂的,他不教;教了学生也不懂的,他不教”,他这段话,就是儿童立场的个人表达,通俗易懂,耐人寻味。

三、搭好有形“支架”:让老师上着上着就“不见了”

薛老师谈“好课的秘密”时,说到一个观点:什么是好课?就是上着上着,老师不见了;什么是差课?就是上着上着,学生不见了。

这让大家会心一笑,我也深有同感。

这一句话,就是对高妙教学方法的“定义”。

如此“浅出”,一定“深刻”。

本课例中,薛老师的教学方法实在是让人叹服。

怎样引导学生准确、清晰、完整地概述故事呢?

薛老师想到的是“情节曲线图”。画“情节曲线图”,其实,是讲小说“一波三折”的特点“有形化”,但我没有想到。这实在妙不可言。

第一,借助画“情节曲线图”这个任务,梳理小说较为复杂又容易忽略的情节,变得容易操作,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理解上的对与错变得一目了然。

第二,借助“情节曲线图”,学生概述小说变得简单易行。有了这个“支架”,学生会说,说得好,自然,上着上着,教师就不见了。

怎样让学会运用旁白等写法呢?

薛老师创设了一个情景,这个情景中的主人公是“伯诺德夫人”、汤姆、乔伊、亨利老师。这个情景中,有伯诺德夫人,于是紧张气氛的延续变得自然而然。这样的情景,自然。

薛老师创设的这个情景,并不是一下子呈现出来,而是分五次逐步呈现:

(汤姆怂恿好友乔伊偷走了伯诺德夫人家的小狗,藏在了乔伊的大书包里。)

“谁偷的?”亨利老师的眼光从同学们脸上扫过。……

教室里鸦雀无声。……

突然,“汪汪”,两声犬吠从乔伊的大书包里传出来。……

“谁?”亨利老师走向乔伊。……

薛老师一边呈现,一边结合词语理解和情景渲染。

这样的呈现,必要。

创设这样的情景,让学生填写“……”里的内容,尽力表现紧张的气氛。学生目标明确,不要思考在那里表现,在几个地方表现,只要将所懂“写法”运用在“……”处就行。这一“支架”,搭得真好。

让“支架”看得见,学生的发展就看得见。

薛法根的组块教学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薛法根的组块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