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声与混声

1.简言之,“换声”就是男声从真声换到假声,女声从假声换到真声。目的在于拓宽音域、增加音量,使声区和音色上下统一。当男声的乐音到了一定高度,真声就负担不了,就要往假声过渡转换;当女声的乐音到了一定低度,假声就负担不了,就要向真声过渡转换。

2.对男高音而言,“换声”是美声唱法的高难技巧;对女中音声而言只要喉咙有一定打开,往下连接真声(声)就没有大的问题;对女高音而言,因换声区以下的声音她们很少用,所以常会没有“换声”的感觉。

3.由于女声天然的高泛音比男声多,是以“假声”为主进行歌唱的,所以她们在从中声区到高声区过渡时,就没有特别困难,但从中到低,却会有一点困难,特别是女中音,因为她们常要用换声区以下的声音。而男声是以胸腔系统或“真声”为主进行歌唱的,所以他们从中声区到高声区的过渡就特别困难,而从中到低却很容易。

4.男声从自己的“换声”点开始,向上形成以假声为主的混声;女声从自己的“换声”点开始,向下形成以“真声为主的混声。不论男声和女声,“换声”的方法都是通过元音变型和声带轻与重机能的调节变化进行的,同时还需要口、颌、喉、鼻、头、胸、腹等各腔体以及唇型的协调配合。

5.许多男歌者的声音很漂亮,但却没有解决通往高音的过渡方法。毫无疑问,当往上唱时,元音的形态和音色从亮到暗自然会有变化,自己听起来像罩有一层轻纱。“换声”就是用腔体大小和气息力量的调节达到这样的变化,自然地将高音顺上去,同时保持音色的相对统一,使别人听不出来。

6.每个人的自然音区都有局限性,若唱到一定的音高,不换声,就必然要喊,就不正常了。犹如汽车在爬坡时要换挡或踩油门,“换声”也是腔体变化和调节的手段。

7.“换声”时,男声随着音高的上行变化,调整声带的振动面积、气息通过声带时的力度,以及腔体的大小,把原本以“真声”为主的共鸣音响换成以假声为主的共鸣音响;女声随着音高的下行变化,把原本以假声为主的共鸣音响换成以“真声”为主的共鸣音响。

8.美声的实质就是真假声相结合的混声,但没有真声就谈不到假声。所以在初始阶段,要扎扎实实地先打开喉咙,把真声唱出来,使声音质朴自然在这基础上,随着音高上升逐渐掺入假声把声音混起来。有些歌唱家为了展现自己天然优越的音质,不愿意多用混声,为了取悦或奉献观众,他们宁愿过早透支自己的好嗓音,也要多用真声。

9.“美”首先要建立在“真”的基础上,但不论是纯真声,还是纯假声,美声唱法通常都不能使用。因为所谓的纯真声和纯假声,都是没有横膈膜气息支持的。在美声教学中我们常提及的真声和假声都是相对而言的,不是纯的,只要用上横膈膜呼吸支持发出的声音就都是混的。

10.美声训练要先分声区,为的是统一声区“分”是为了“统”。声区可分为胸声区(低音区)、混声区(中声区)和头声区(高声区)声区的转换是渐变不是突变,是用小的动作和小的调节,通过上颌、上嘴唇、颧骨等,这些小部位带动喉部去完成的。若直接用喉部去调节,声音必然会掐紧。

11.王信纳老师说:“进入高音之前的调节,一定要用半声找到精确的技巧,在眉心后有个小缝,让声音从那里钻上去。”有人用“穿针引线”的感觉比喻来启发,都要使元音在高位上变形,变窄、变薄,否则就找不到缝或针眼。

12.真声是声门并紧靠拢、声带整体振动(声带重机能)的结果,结实宏亮;假声是声带边缘或局部振动(声带轻机能)的结果,属于高泛音,音量不大,但比真声轻巧纯净。大歌唱家们的声音是有明显区别的,这个区别就是真假声混合的比例。有人多用真声(胸声),有人多用假声(头声)。

13.打开喉咙,用上横膈膜呼吸支持的假声就是混声;不用横膈膜支持就是纯假声,也叫“伪声”([意] voce finta)。纯假声是一种在喉头上提的状态下,没有横膈膜气息支持、漏气吹出来的小虚假声,也是美声歌唱法不允许使用的。打开喉咙,用上横膈膜支持的真声就是混声;喉咙没打开,用不上横膈膜气息支持的声音,就是用嗓子喊出来的大白声。

14.真声与假声按比例调节的过程,是声带重机能与轻机能的转换过程、是混声和关闭的过程,也是声区的统一过程。若喉咙不能充分打开,转换技术就难以掌握,真声与假声就会脱节、打架,声音就不能统一,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来。在唱以假声为主的高音时,喉咙要加强扩张,喉结要下沉稳定,颈肌、下巴及舌头都必须放松,但腰腹背和肋间肌要给力。

15.每个声部、每个人都有其自然真声的音高极限,到了这个音高就感觉逼紧的声带所能承受的压力到了头,若继续往上,声门阻力会突然消失,就要喊了,声音会破裂或“放炮”,一种漏气虚弱的纯假声随即会出现。在真假声脱节时出现的这种现象,声乐上称为“音坎儿”。

16.声区之间在过渡时有个“坎儿”,男声的“坎儿”一般在从中声区到高声区的过渡时会出现,女声的“坎儿”一般在从中声区到低声区的过渡时会出现。这是因为男声多用胸腔或真声歌唱,有较多的自然低泛音,但缺少高泛音,所以进高音区较困难;而女声多用假声歌唱,有较多的自然高泛音,而缺少自然真声,所以进低音区会有障碍。

17.本质上,女声更多的是高泛音(假声),因此从中声区转到高声区通常是自然的,痕迹不明显;男声更多的是低泛音(真声),从低到中过渡不明显,从中到高就难免会出现较大的障碍。这也是男声难,女声易的原因。

18.解决声区上下统一的方法是通过元音转换,去调整这个“坎儿”之前的几个过渡音。男声在意念上要多运用声带轻机能的边缘或局部振动,或多掺假声,使嗓子的劲儿松下来。女声在意念上要多运用声带的重机能状态,或全部或大部振动的状态,或多掺真声,就会自然与下面的胸声(真声)接上。

19.“换声”是用以解决在往高音或往低音过渡时,掩盖“音坎儿”的方法。“换声”的困难因声部和因人而异。高音上不去和低音下不来,多是因“换声”前几个“过渡音”调节得不到位,没挂上或没真正挂上高位置,问题出在喉咙打开不充分和横膈膜气息支持不足。

20.由于每个人的发声器官结构和声带的形状不同,致使高音能力不同。所以,各声部的声区转换就难以分别确定一个固定点。“换声点”的高与低因人而异,有人可以在音域内的任何地方换声,还有人“自来高”,没有“换声”点。好的歌唱家,因喉咙开得充分,横膈膜气息支持有力,从下到上都混着或关着唱,所以很难听出他们在哪里换声。

21.没必要去规定在哪个音高点换声。在中声区,每升高半个音就多混人一些假声,高音就自然关闭上去了。这就是沈湘大师所称的“全音域关闭法”,强调的是从下到上都要混着唱,避免出现明显的“换声”痕迹。自己要知道“换声点”在哪里,但却要尽可能避免让别人听出来。

22.男声只要在中声区混得好,强调立着唱,越到高音越要立,高音就容易解决了,实际就是逐渐增加假声比例,进头腔,上高音。高音常唱破的歌者都是因喉咙打开不够,混声不够,所以真声支持不住,不得不突然转向假声所致。女声只要在中声区混得好,下到低音区就容易接上说话的自然声音,“换声”也就解决了。

23.王信纳老师说:“关于声区转换的问题,我曾两次问大歌唱家贾克米尼,他都没有正面回答。但从他的演唱我发现,由于他的嗓音型号太大,不像普通男高音可以在f2和f2处换声,他提前了很多,以保证高音不出问题。如此一来,他的中声区就会显得暗一些,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有点‘包’。这可能是他的无奈,因为嗓子太大,我们不能借鉴。

24.“换声”只靠声带调节和元音转换是难以完成的,还需上颌、口形、咽喉、气息、真假声共鸣比例等的调整。目的是不费劲就能把高音唱上去,形成上下相对统一的音色和混声共鸣。

25.女声虽然在高音区不需要换声,但也需要有变化。那就是把头腔的共鸣加大一些、颧骨上抬一点、嘴巴自然上下拉开些、腰腹背气息支持多给点。就像无极变速的车,上坡时也要给点油,给油就是变化。

26.有专家认为:女中音有两个“换声点,不仅从高乐音往低乐音走时有个坎儿,要换声;从低往高也有个坎儿,所以也要换声。王信纳老师说:“女声原本就是以假声为主的声音,到了高音只要气息和腔体调整一下就行了,只是女中音的声带比女高音略长和厚一些,所以高音会难一些,但不存在有两个换声点的问题。下面那个叫‘换声’,上面那个是共鸣腔体的变化。”

27.“换声”的关键是从“换声点”之前的那几个半音,就开始做腔体和声带的“关闭调节”动作。如何做?是巧劲、是技术,不是力气活;何时做?需要教师的帮助,过早或过晚都会影响声音的统一。

28.“换声”过渡时,腔体的感觉不是要收紧或压缩,而只是在保持喉咙扩张的前提下,把进入头腔的声道调得窄一些或薄一些。如果宽了或厚了,声音就换不过去了。男高音要认真对待e2、f、g2和降a2这几个半音(也可认为是男高音的中声区),将其调整成一个宽窄适度的过渡通道,一进入高音区或头腔,元音就可以分开了,目的是保持高位和拓展共鸣。

29.“换声点”也是声部鉴定的参考依据。通常男高音的换声点在钢琴2上下,男中音在e2附近;女高音在d2或e2附近,而女中音在e2或f2附近(比女高音略高些)。由于女高音在这个音区以下的音基本不用,所以她们不存在“换声难”的问题。迪里拜尔①说:“我就不知道什么叫换声”。而男高音和女中音就不同了,由于在“换声”点上下是他们的常用音区,若解决不好,声音就要脱节了,特别是男高音。

30.要想在高音区发出完美的声音,必须对元音加以改变或转换。唱高音时,每个元音都需要有形态和音色的变化从中声区到高声区的换声,实际就是a—0—u的元音转换过程,也是关闭过程传统美声在喉咽腔或直接在高位置加u元音,反射或直接进入头腔;现代美声在咽腔加u元音,反射到面罩,或直接把u元音放在面罩。

31.美声唱法所要求的元音转换和变形是有一定规律的,特别是在往高声区转换时,如:a-,su,i—a,eei。这种从宽元音到窄元音的转换过程,也就是声门闭合调节和混声的过程,也就是声音掩盖或关闭的过程。在这过程中,腔体声道的宽窄、声带闭合以及气量的大小,都需相应的调节和变化。民族唱法在往高声区转换时,不需要元音变形,无需掩盖也无需腔体变化,只需声带的轻重机能和口腔变化。

32.只有当喉咙充分打开,气息支持稳定时,元音转换才会有稳定的空间,才能自如,并使每个元音在共性基础上展现其个性色彩,形成歌唱音色的相对统一。夸张某个元音和某个字是可以的,但不可破坏整体统一的发声状态。

33.对有一定训练基础的女声,可通过元音变形直接找“头轻声”或“假声”的方法,先解决高音,这也是一种从上下的训练方法,对解决高音会容易些。接下来,就要加强横膈膜气息支持,逐渐地掺入真声,形成混声常用的方法是从下往上循序渐进,因人和因训练阶段不同的变化,应是声乐教与学中的大原则。但男声想获得正常或高规格的高音,就必须先把下面的基础夯实,那就是充分喉咙打开和接上横膈膜呼吸,除此之外没有捷径。

34.在向高音过渡中,最常犯的错误是气息过猛地冲击声带,使声带振动的面积失控,迫使嗓子加劲保护。虽然这是人的本能,但在乐音升高、音强加大的同时,主观意念上一定要撤劲,要找既轻又薄的声音感觉,找共鸣腔里的最小振动点,再用横膈膜气息将这个振动点放大。

35.“换声”过程也是字声共鸣进入头腔的过程,无论在咽腔或直接在高位置还是在面罩,训练中都要把u音说得越小越好。这时,小舌会有震动感,小舌上方或眉心中间会出现空间,要加呼吸支持,叹气把u音送进这个空间里。进入头腔后,再把元音分开,使共鸣自然奔放。有人在共鸣进入头腔后,喜欢用e元音,这会使高音更结实有力,但也会影响高音的通透和飞扬。

36.简言之,混声就是把真声与假声混在一起。实践中,可以从“假声”开始往“真声”里混,也可从真声开始往假声里混。男声强调在真声的基础上混入假声,女声强调在假声的基础上混入真声。混得多与混得少是真假比例的多少,通常因声部和声区而异,也因人的声音审美取向或曲目风格而异。

37.在声音的小共鸣点上有那么轻微的集中的一点劲,是“真假混声”的用力体现。但若没有腔体的充分打开,没有足够的混声空间,就难以产生集中微颤及泛音清晰的小共鸣点,更谈不到将这个共鸣点放大,形成丰满的头腔共鸣了。

38.美声最主要的特点是混合共鸣和混合声区。真假声混合比例要在不同的音区,按音高需要随时调节,这样的调节是歌唱训练的常态。不论男女和声部高低,一张嘴,横膈膜气息支持就要到位就要听到高位置的混合共鸣。至于比例多少是凭听觉和声音概念的,没有规定,不可能数字化。

39.在中声区就应该找到混声的感觉。由于真声掺入了假声,声音才会变得柔和、松弛、灵活。在这种状态下,才能发挥各种高难的发声技巧,所以不论男女都应以中声区训练为重点。声音上行时,掺假声、加掩盖,不能过于开放,不同声区的共鸣要重叠交错、混为一体。

40.“换声”与“混声”的主要目的是解决高音和统一声区。所以,从“起音”开始就要随着音高变化,调整真假声混合的比例。调节贯穿着发声训练与歌唱实践的全过程。在中声区(自然声区)就用真假混声来建立声区的过渡状态,这也是扩展音域与统一声区的重要训练手段。

41.男声在过了“换声”点后,声音一定要进入头腔,对此,沈湘大师说“没有商量”,而且要进一步增加假声比例。越往高音走,掺进去的假声应该越多。男高音解决不好高音,主要是因为中声区的真声或胸声太多,到了“换声”点,嗓子一下子撤不了劲,声带找不到边缘振动的感觉或不能自动进入边缘振动的状态

42.“换声”时更需要横膈膜扩张的呼吸支持、腔体稳定、嗓子放松、声门振动自如。一般男中音唱到e2,大号男高音唱到f2,普通男高音唱到f2,小抒情男高音唱到g2时,在软硬腭之间或在圆拱顶之上才会出现丰满的头腔共鸣。声音再往上走,就必须完全甩掉硬腭以下的声音。若伴随这些声音往上走,会感到费劲、走不动、高音无法上去,即使上去了,也极无规格。

43.王信纳老师说:男高音从“换声”前的两到三个“半音”就要开始准备了。换过来后,f2、g2和a2这三个“半音”要保持在头腔,位置不能掉,这要非常认真严格地去训练,要练得像在中声区似地张嘴就有,即使躺在床上也能张嘴就有高位置和头腔的音色。女高音也要注意在高音前的三个半音,特别是g2不能掉下来,不然后面的音想再进头腔了就难了。

44.在高声区,男女都要以假声为主,只是比例不同。嗓音条件好的歌者,真声的比例会相对多一些,所以音响效果也不同。在头顶上把假声唱大、把轻混声唱大,才是美声的真功夫,更是歌剧咏叹调所需要的声音,男女各声部都如此。

45.在理论上和实践中,所谓天生的好嗓子,其音域是没有太多限制的。男高音又能唱男中或男低音,女低音又能唱花腔的歌唱家并不罕见。但学唱者还是要按不同的声部定向,分声区逐步训练打好基本功。无论什么声部,都要先在中低声区下功夫。

46.不主张声区划分的人多是针对歌唱训练的结果而言,主张声区划分的人多是针对发声训练的过程而言,目标是一致的,但方法和说法往往不同。必须明确的是,美声唱法就是混声唱法,所以不论男声和女声,从中低声区开始最好都能用混声训练。这样,往高音走,上下声音才容易做到统一无痕。

47.美声唱法的声区转换强调“渐变”,即多半真声一半假声一多半假声。声区转换应该是难以觉察的逐渐的声音共鸣的量变过程。为此,要伴随钢琴多走音阶。

48.避免声区间的痕迹并保持音色相对统一,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坚持以混声练习为主的发声训练,尽可能在中声区就运用声带的边缘振动或局部振动,发出有控制和掩盖的声音。男声因为平日说话多是真声状态,所以歌唱时就要加强一些声带的轻机能训练;女声由于平日说话多是假声状态,所以要加强一些声带的重机能训练。练声就是要多练那些自己平常不用或不习惯的发声机能。

49.“换声”后,主观上感到自己的声音好像暗了、小了、不费劲了,那是因为声音进入了头腔,产生的高泛音距离自己的耳膜远了,所以自己听着小了或暗了,但客观上听来却是通透、光彩、有张力的。

50.如果胸声无“头声”或“头声”无胸声,都不会出现美声唱法所应有的高规格音响,所以要把这两个腔体的共鸣音响融为一体。只有通过混合声区的训练,掌握好“换声”技术,声音才能由低到高,暗与亮统一,获得圆润、松通、空灵的高音。

你可能感兴趣的:(换声与混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