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话叫做,你能容多少人,就能领多少人。
当年,诸葛亮正是因为能包容一再“出卖”自己的鲁肃,才得到了鲁肃的帮助,轻而易举化解了周瑜的步步追杀。
特别是对屡次欲致自己于死地的周瑜大肚包容,才能团结带领周瑜,火烧曹营,大破曹军,实现了联吴抗曹大计,为后来的“三国鼎立”奠定了不朽根基。
周瑜与诸葛亮相识后,几次交往下来,周瑜深感孔明技高一筹,已不如亮,为东吴计,必当除之。遂三番五次设计,欲杀孔明,以绝后患。
先是与诸葛亮立军令状,要诸葛亮去劫曹操重兵把守的曹军粮草,欲借曹操手杀孔明。
被孔明识破后,周瑜在诸葛亮“公瑾但堪水战,不能陆战”言辞相激下,欲亲自率军去断曹操粮道,诸葛亮不计前嫌,托鲁肃转告周瑜:“公瑾令吾断粮者,实欲使曹操杀吾尔。我故以片言戏之,公瑾便容纳不下。目今用人之际,只愿吴侯与刘使君同心,则功可成,如各相谋害大事休矣。曹贼多谋,他平生惯断人粮道。今如何不以重兵提备?公瑾若去,必为所擒,望子敬善言以告公谨为幸。”
诸葛亮与周瑜气度孰大孰小,不言而喻。
当然,气度来自使命,来自不忘初心。
在曹操陈兵百万,虎踞江东情况下,一切个人恩怨都要为联吴抗曹这个唯一的崇高使命让路,聪明如诸葛孔明是不会不懂得这个道理的。
然而,周瑜杀心既起,一计不成,再施一计。
以军中缺箭为名,又立军令状,让孔明短期内造出十万支箭。但私底下又分付军匠人等故意迟延,凡应用物件都不与齐备。想着如此必然误了日期,那时定罪,有何理说!
不料想,孔明在鲁肃帮助下,只用草船二十只,一计“草船借箭”,便从曹军那里轻松赚得十万支箭交了差,又躲过一劫。
在周瑜欲用火攻,但尚欠东风,心急如焚,吐血卧病在床之际,诸葛孔明先是一句“天有不测之风云,人又岂能料乎?”一语道破玄机,让病中的周瑜一时间又惊又喜,又怕又恨。
在孔明筑坛作法,借来东南大风,助周瑜火烧曹营,大破曹军,建立奇功后,周瑜更是感到孔明“此人有夺天地造化之法,神鬼不测之术。若留此人,东吴祸根也。及早杀却,免生他日之忧。”
于是,周瑜亲自安排水路两路军马去杀孔明:“休问长短,拿住诸葛亮便行斩首,将首级来请功。”其心之切、其恨之深与其惧之甚,可谓溢于言表。
不想,诸葛亮早有准备,对追兵坦诚相告:“吾已料定都督不能容我,必来加害,预先叫赵子龙来相接,将军不必追赶。”
言讫,不忘叮嘱一句:“上覆都督,好好用兵;诸葛亮暂回夏口,异日再容相见。”
一个是三番五次不容,步步追杀;一个是五次三番包容,大局为重。
两个人格局大小差异,境界高下之别,可谓泾渭分明,一清二楚。最终谁将会是赢家,自然不言而喻,无需再言。
实际上,被喻为“千古风流人物”的“三国周郎赤壁”,之所以能有“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英名,正是借了诸葛亮的东风,可以说,是诸葛亮成就了周瑜,奈何瑜要感慨“既生瑜何生亮”?
也许正应了那句话,成就你的正是那些让你感到痛苦和所抱怨的。
诸葛亮之成就周郎火烧曹营,成为“千古风流人物”,是明摆着的,读过三国的人都看得到。
而那些被我们深恶痛绝、所抱怨和不满的,实际上也是在成就我们,就不是吾辈凡人所能看得出的了。
正是那些让我们感到痛苦不堪和不满的,在磨练我们的心性,教我们学会理解和包容,从而放大我们的格局,提升我们的境界,给我们一个更好的人生。
“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身边无高人”。
当一个人修炼到了什么事情都能接受,什么事都能容忍,泰山蹦于前而面不改色心不跳的境界,还有什么事情能让你惊慌失措,手忙脚乱呢?
所有的困难,实际都是好事,它推着你往前走,让你更强大,也更有力量。
眼下,你所遭遇的一切不堪都是上天派来渡你的,面对不堪,能否正确处置,一切将取决于你如何认识了。
选自微信公众号《墉夫秒语》,更多文章请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