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为“史典”泪澹襟(陈政耀)

转载请注明作者陈政耀。

自古至今未曾听闻长久不衰的国家政体,然而却有世代相传的文化礼仪。
礼仪是法律的前沿,违礼者其后必定违法。

譬如教育孩子,遵从礼仪的家庭从一开始就注重教养,等到将来犯下大错再使用刑罚已经悔之晚矣。惩罚是“教之末”,也就是无可奈何之后的办法。

法律相比于礼仪也是如此,社会风气正就是百姓们遵循礼法,一旦上升到使用法律惩戒的阶段,也就是违法之后的严惩阶段,大错已经铸成,无可挽回,已经属于亡羊补牢和“治之末”了。

习总所提到的“正能量”,对于党和国家的公务人员来讲,是从思想上、工作上积极向上,为追寻强国之梦而努力奋斗;而对于我们这些群众百姓们来讲,我的理解是首先要从我们大家自身做起,做到遵礼守法。

古代任何政权都特别注重礼法,那些当政者一旦安定之后,必定修改史书以“正名”,其原因就是为了让治国之道符合礼法。

中华上古史在秦朝几近完全湮灭,宗伯弟子遵照参周大宗伯的遗命,隐身于野传授上古经学(古儒学),从2300年前一直传承到今天,使得上古参周历史得以延续一脉。

《史记》中记载的早期历史大多属于编造杜撰,其中错讹百出,而后世某些学者因为不通古礼大多不能察觉,仅举《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通晓者一看便知是大军班师之后郊祭吊礼中的吊辞,《史记》却记载为高祖刘邦的酒宴和歌,作者连起码的中华礼仪知识都不具备,因此汉朝之后饱学宿儒如邵雍、二程、朱熹等,几乎对《史记》都不作评价,绝口不提,后世之中赞不绝口的都是一些不甚了了的学者,很多史学家都对此事迷惑不解,原因就在于此。

如《诗经·桧风·素冠》原本是武王伐纣之后的郊祭吊辞,但是从汉朝起就众说纷纭,不但有学者错认为是丧礼祭辞,也有人误认为是遭受斥逐的去辞,甚至还有人解释为爱情诗,其原因不是这些前辈们没有才学,而是他们不通“古礼”。

如今国家昌盛,人才济济,然而现在精通古文的学者几近凋零殆尽,至于了解上古符文、车文和参文的海内学者也式微成尘,大多数汉朝以后的学者只精通古汉语,从今往后,重修中华史典的希望也越来越渺茫了。

明知“二十五史”是被清朝有意篡改过的史籍,作为参周宗伯弟子和中华后裔,我对此心急如焚,彻夜难安,每天都在深夜猝然惊醒,汗流浃背。我唯一能想到的解决办法就是寻找学古文的学生,让宗伯学(古儒学)传承下去,然而现在的孩子谁还会花费一生的精力和世间,愿意踏下心来学习古文呢?

蜉蝣之羽,譬如朝露。旦生暮死,于我归处? 月出皎兮,劳心悄兮。安得贤者,于我归息。

你可能感兴趣的:(长为“史典”泪澹襟(陈政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