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天读书营-83-过度工作

2017.11.30  星期四 天气晴

11月30日清晨音频

各位同学,大家早上好,今天是我们100天精华内容领读营的第83个学习日。

今天为大家带来的小理论,叫做“过度工作”。

高收入的"知识工人"深陷超时工作的"邪教"

在收入与闲暇时间成正比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时--如今,加班最厉害的是那些工资最高的人。30年前,在美国工资最高的那群人,工作时间比低收入者短的多;而2006年的数据则完全相反,工资最高的人,比低收入者超时工作的可能性高两倍,而且这个趋势还在继续增加。

2009年美国的调查显示,在投行、咨询、会计、律师、IT等高薪专业领域中,94%的人每周工作50小时以上,超过一半的人每周工作65小时以上,这还不包括他们在办公室以外用手机处理工作信息的时间。

教育水平也与工作时长成正比。根据2011年美国社区调查(ACS)的数据,在学历超过大学本科的人里,每周工作超过50小时的男性占37%,女性占14%;本科学历的人里,每周工作超过50小时的男性占29%,女性7.4%;高中学历的人里,每周工作超过50小时的男性占24%,女性6.5%;低于高中学历的人里,每周工作超过50小时男性占17%,女性占5.6%--教育水平越高,过度工作的比例越高。

有趣的是,他们加班并非是被逼无奈。《纽约客》杂志将这种现象称为"超时工作的邪教",它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高收入的"知识工人"自主选择的结果。超时工作几乎成为了"成功的证明"。

明明不缺钱的他们,为什么要选择超时工作?为什么无法控制自己超时工作?

过度工作并不一定是我们所说的"工作狂",当我们称一个人为"工作狂"时,意味着对于这个人来说,工作已经是一种成瘾,类似酒精、物质成瘾,Ta会强迫性地工作,不工作会让Ta浑身不舒服,并且这种成瘾对其社会功能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影响。

一般来说,工作狂都会超时工作,但超时工作的人不一定是工作狂。过度工作没有一个准确量化的定义,一些研究认为,每周工作达到50小时就算是过度工作,也有认为标准是55小时。

当我们超时工作时,可能是受到一些现实因素的影响。比如,时间是一个简单粗暴的量化标准,有些工作(比如律师行业)是按时间计费和考核的;一些雇主也鼓励超时工作,因为他们可以聘用更少的人,一个人工作16个小时,比起两个人各工作8小时来说,公司的成本更低。

更重要的:在移动互联网普及后,我们形成了"永远在线"的工作文化,由于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联系到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人,我们已不再有工作和生活的完全区隔,在周末、度假时收发邮件、处理工作也变成了很正常的事情。

但除去这些原因以外,在很多时候,让我们过度工作的其实是自己。我们是被自己的心理因素所驱动,而选择了加班。

许多内在的动力都会驱使我们过度工作,比如野心、贪婪、焦虑、内疚、享受、骄傲、对短期奖赏的渴望、证明自己等等。研究表明,以下几种情况容易使人们主动选择过度工作:

1.讨好型人格:

讨好是一种"总是忍不住取悦他人"的人格模式,他们会讨好所有人,除了他们自己。对于他们来说,别人的事情总是最重要的,公司、领导和其他同事的利益永远高过自己。因此,他们会表现出过度的责任心,希望能够帮别人完成不是自己份内的工作,不会拒绝他人的请求,为了让别人满意而熬夜加班。在工作中,他们总会给人一种任劳任怨、尽职尽责、体贴靠谱的印象,而忽视了自己的观点、喜好和感受。

不幸的是,如果你是一个讨好者,你需要知道的是,虽然总会被评价说"你人真好",但你所以为的"帮助"对自己和团队都没有好处,既拖累了自己,也干扰了团队的工作流程,还剥夺了他人学习和自我发现的机会。

[if !supportLists]2.[endif]轻躁狂状态:

在过度工作的人当中,有很多人都以为自己是天生的"短睡眠者",即每天只用睡3-6个小时,不需要咖啡因和补觉也可以精神百倍,保持工作和生活。

然而,匹兹堡大学研究发现,在所有自以为是短睡眠者而过度工作的人中,只有5%是真正的短睡眠者。其余的人很有可能是处于长期的轻躁狂状态而不自知。

轻躁狂指的是在生理功能正常的情况下,表现出持续欣快或急躁的心境状态,往往伴随睡眠需求减少,变得外向、好斗和精力充沛。调查者让12个"短睡眠者"和12个普通对照组的被试分别做了一系列测试,其中有一个名为"生活态度"测验、但实际上是用来检测轻躁狂的测试。结果发现,"短睡眠者"的轻躁狂平均得分是普通被试的两倍。

研究者说,在我们经常所见的"成功人士"中,这样的人比例很高。他们语速飞快、兴致勃勃,永远不知疲倦。

[if !supportLists]3.[endif]工作相对是更容易应付的压力:(家庭生活比工作压力更大):

1997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社会学家提出了新的现象:家庭生活已经变得如此压力重重,工作其实比办公室以外需要面临的压力更小,以至于人们甚至愿意超时工作,来逃避生活中其他的压力。这种现象在女性和有孩子的家庭成员身上更为普遍。

研究进一步分析和验证了这种现象:越来越多的人正把办公室,而不是家庭,当做抵抗外部压力的避难所。122名志愿者(包含低收入、中等收入和高收入人群)接受了用于衡量生理压力水平的皮质醇测试,这种激素的平均水平在他们工作的时候保持平稳,当他们在家里的时候却激增。有趣的是,在被试的主观报告中,并没有显示出工作和家庭环境中压力的差异。尤其是高收入人群的报告中,在家庭中感受的压力水平反而显著低于工作场域。也就是说,虽然他们的身体明显反映出在家庭里的压力更大,但他们自己却没有意识到自己在主动选择逃离家庭,前往办公室。

超时工作为什么有害?

尽管一定程度的忙碌对我们有利,但当我们不由自主地陷入过度工作中,只会对我们的身心造成损害。

[if !supportLists]1.[endif]超时工作与生理健康

长期的超时工作的确会影响身体健康。除了"过劳肥",即过度工作会导致不规律、不健康的饮食,使人更容易发胖,过度工作还被证明与心脏病、糖尿病等疾病有关。针对美国、欧洲、澳洲等地超过60万人的调查显示,那些工作55个小时以上的人,中风的风险比每周工作少于40小时的人要高33%;发展出心脏病的风险高13%;针对白领人群的研究显示,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的人,比工作7小时的人患冠心病风险提高40%。

在日本,"过劳死"这个词则在近年来非常流行。1994年,在日本25-29岁的人群中,有一千多人因过度工作而死亡,大多数"过劳死"的人一年的工作时间超过3000小时,每周工作超过58小时。

[if !supportLists]2.[endif]超时工作与心理健康

除了"过劳死",2007年,全日本官方记录中,与工作相关的自杀案例共有2207例,其中30%的人自杀的原因都是过度工作。一项5年的纵向研究也显示,超时工作的人更容易抑郁:比起每天工作7-8小时的人来说,工作11小时以上的人抑郁症的发病率要高出2.43倍。

除此之外,过度工作的人也更容易对酒精成瘾。一项针对33万人的研究发现,如果每周工作超过48小时,酒精成瘾的风险就会提高。这些超时工作的人,比普通人成为酗酒者的可能性高11%;他们沉迷于大麻的可能性也更高。

[if !supportLists]3.[endif]超时工作会让你变笨

从长期来看,过度工作还会影响我们的大脑。当人们在连续五年的时间里一直处在过度工作(每周超过55小时)的状态时,尽管他们会比工作50小时以下的人更成功、收入更高,但他们大脑的认知功能实际上下降了,在控制其他因素的情况下,他们在词汇测试、推理测试中的得分降低,流体智力(包括知觉、记忆、运算速度、推理能力等)测试的得分也降低了。

而且研究发现,过劳会降低工作效率。即便你非常热爱自己的工作,超时工作完全是出于自愿,并且你以为自己的精力足以胜任工作的时候,超时工作仍然会提高你在工作中的错误率。

[if !supportLists]4.[endif]超时工作与睡眠剥夺:

有很多过度工作的人常常误以为自己是天生睡眠少,但事实上并非如此。

研究证明,每周工作40小时以下的人,比起工作55小时以上的人来,不仅睡眠时间更长,而且睡眠质量也更高:他们更容易入睡,更容易在醒来后感觉精神。而工作55小时以上的人更容易产生睡眠障碍。研究者认为原因在于,对于每个人来说,如果想要获得好的睡眠质量,入睡前的修复都很重要,即你需要从紧张的工作状态中放松下来,进入可以睡眠的状态。而工作的时间越长,需要的"修复"时间就越长。

而因为过度工作而导致的睡眠问题,也会进一步引发情绪问题:当人们超时工作、睡眠不足时,容易陷入"情感瘫痪",即解读情绪的能力急剧下降,极容易误读他人的情绪,甚至会把一些很明显的情绪信号,比如将快乐和愤怒解读错误。

如何摆脱过度工作的状态?

[if !supportLists]1.[endif]减少工作时间:一周四天是最佳选择。

哈佛商学院的研究者近年来开始倡导"压缩工作周",即将原本在5天内完成的工作量压缩到4天内完成,每周留出3个整天的时间休息。研究者在波士顿咨询公司试验了"压缩工作周"的制度,增加4天的工作时间,但在工作周中间抽出一天时间来让员工完全脱离工作,不处理任何与工作相关的事务。结果发现,在5个月的时间里,公司的产出、员工的工作效率都提高了,工作中的差错和失误减少,客户满意度增加。

"压缩工作周"已经在美国的许多公司里得以实行。2014年的一项美国全国性雇主调查显示,受访的43%的雇主都曾给员工提供过"压缩工作周",即将一周的工作放在4天里完成。

而如果你所在的工作无法给自己一整天的空余时间,可以增加工间休息和小憩的次数,比如试着在工作几个小时后,抽出15分钟的时间来睡觉或者放松,在这段时间里完全脱离工作,能让你的工作效率更高。

[if !supportLists]2.[endif]放松反应练习:

针对现代人的过度工作与高压力水平,哈佛大学身心医学研究所教授提出了"放松反应练习"。放松反应是与"战斗或逃跑"反应相对的。"战斗或逃跑"反应是指在压力过高的情况下,人会自然地使躯体做好防御、挣扎或者逃跑的准备,其中男性更倾向于"战斗",女性更倾向于"逃跑")。

而放松反应练习,则是让我们练习摆脱"战斗或逃跑反应",通过深度的放松来使身体回到"预应力"水平,这是一个源于建筑学的词汇,指的是在承受外部压力之前,预先建构起施加压力的结构,使得应对外部压力的能力提高,类似在木桶承重之前,给木桶桶壁装上铁箍。

放松反应练习有很多种具体的操作,其中主要流程包括6个步骤,每天早上醒来后是最佳的练习时段,注意不要在饭后练习:

1.以一种舒服的状态让自己坐下。

2.闭上眼睛。

3.深度地放松肌肉,从脚底一直到头顶。

4.用鼻子呼吸,每次呼气的时候数"一"。

5.持续10-20分钟(可以睁开眼睛看表,但不要用闹钟)。完成后再静坐一会,过一段时间再睁开眼睛。不要立刻站起来。

6.不要担心你没能成功地达到深度放松状态,允许放松以自己的节奏发生。分心的时候忽略掉那些思绪,而不是细思它们。

说了这么多,其实我自己也一直摆脱不了超时工作的魔咒。

所以,也许在实现一周4天工作之前,更可行的方法是找一个好的办公空间,能够让工作变得不那么无聊,可以有工作间隙的break。

今日电影推荐:《斯隆女士》2016年AFI影展上映 豆瓣评分8.7








11月30日读书心得

《故乡的野菜》

周作人是中国现代散文的最早开创者,无论在理论倡导方面还是创作实践方面,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的贡献和影响都是首屈一指的。他在1921年发表的题为《美文》的短论,第一次将文学性散文提高到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地位。《故乡的野菜》是周作人早期小品散文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1924年2月,,后来先后收入周作人的自编文集《雨天的书》、《泽泻集》和《知堂文集》中。显然,这是他非常喜欢的一篇小文章。这篇散文仅一千余字,却勾勒了一幅悠远隽永的风俗画。作者饶有趣味地追忆了故乡的三种野菜,沉甸甸的乡情,隐匿在平白素朴的言语背后。全文意味深厚,典型地体现了周作人早期“美文”的特点,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if !supportLists]一、[endif]闲适冲淡的表现手法

周作人自称是一个极缺少旺热的人,,在他的散文中,读者感受不到汹涌澎湃的感情波涛。作者在抒写自己的情感时,似乎总经过了一种艺术的淡化处理,从而将蕴藏于心的激情隐而不显、含而不露、从容舒缓地表现出来,给人一种宁静、质朴、悠远的美感。

对于这样一种叙述方式,周作人曾经明白地表露过这种选择的个中缘由:“人的脸上固然不可没有表情,但我想只要淡淡地表示就好,譬如微微一笑,或者在眼光中露出一种感情,——自然,恋爱与死等可以算是例外,无妨有较强烈的表示,但也似乎不必那样掀起鼻子露出牙齿,仿佛是要咬人的样子,这种嘴脸只好放到影戏里去,反正与我没有关系,因为二十年来我不曾看电影。

在《故乡的野菜》的开篇,作者并没有正面叙写自己对故乡的怀念,而是淡淡地说:“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只因钓于斯游于斯的关系,朝夕会面,遂成相识,正如乡村里的邻舍一样,虽然不是亲属,别后有时也要想念到他。”

作者用这种不带感情色彩的文词,极力淡化对于故乡的思念,甚至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不屑之情。表面看,作者似乎真的对浙东故乡没什么“特别的情分”,仅仅把它当作“乡村里的邻居”而已。其实,他是“冷中有热”正话反说,这是周作人散文惯用的手法。如他在津津乐道《北京的茶食》时,却得出结论说“我在北京彷徨了十年,终未曾吃到好点心”;在极力渲染《北平的春天》时,却告诉我们“北平几乎没有春天”,“我倒还是爱北平的冬天”等等,这种写法均属于从反面着笔。《故乡的野菜》也是如此,反手入文,但全篇读完,“便会发现在作者对野菜的谈论中,无一处不掩藏着他眷恋故乡之深情”。正是在这种稍带贬抑的叙述中,才更加彰显出周作人对故乡感情的丰腴沉着。

接着作者用清丽的笔致,通过对故乡的几种野菜:荠菜、黄花麦果、紫云英的不经意描述,淡淡地、隐隐地流露出一种思乡的情怀。正所谓用淡笔写情,不求工巧,而工巧自在。如周作人在《雨天的书·初恋》的结尾处说到突然听到那个姑娘死于霍乱时,极力淡化与克制的情感更使人感到悲哀与无奈的力量,这比浓烈的感情抒发更持久。周作人还说过:“写文章没有别的诀窍,只有一个字曰简单。”这“简单”是对“闲适冲淡”的另一种解释——委婉而不纤弱,洒脱而不枝蔓。郁达夫在谈到周作人的美文小品时曾说,“他的漫谈,句句含有分量,一篇之中,少一句就不对,一句之中,易一字也不可,读完以后,还想翻转过来从头再读。”

通读全文,对故乡怀念之情的抒写是这样平和蕴藉,情调是那么闲适怡人,远离尘世,使作品流淌着一种明妙隽永的神韵。叙述婉曲而有节制,清淡中显露出纯真,充分表现出周作人小品散文浓郁而又冲淡出之的艺术特色。

[if !supportLists]二、[endif]不拘格套的选材谋篇

周作人极力推崇作家“信腕信口,皆成律度”,“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文学主张。他主张“平民文学应以普遍的文体,写普遍的思想与事实”。他早期散文的取材,正是遵循这个原则。阅读周氏散文,我们发现其取材十分广泛:关于玩具、爆竹、谜语,关于恋爱、友人,关于吃酒、喝茶、坐船、听雨等随手拈来即成文章;就是苍蝇、鸟声、菱角、野菜,也都可以拿来为文。所谓“宇宙之大,苍蝇之微”,皆可为文。但是,他对这些平凡的材料,并不是采取“自然主义”的态度,而是经过一番剪裁润色,赋以新的含义,借以抒发自己的情怀,发表自己的见解,因此,往往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不求新,不怪异,在平凡中挖掘出深意,这正是周作人早期小品散文的取材特色。

周作人的散文在行文结构上更是如行云流水,娓娓道来,看不到雕琢痕迹。亦似名士清淡,无所拘羁。初读起来似乎构思不那么精到,结构也不那么严谨,细细品味却别有一番风韵。因而读他的小品散文,不感到呆板、拘谨,好像与老朋友聚在一起闲聊,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到人生的某种妙处。如《故乡的野菜》一文中那随意道来的语言,很自然地把人带回了遥远的故乡。文中提到的野菜及其典故都是大家熟悉的。即使现时,家乡的那些习俗都还保留着。文中提到的黄花麦果,在家乡也都是非常普遍的,而且也用它来做黄花麦果糕。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平平常常的生活经周作人细细品味,其中便另有一番哲理与情趣。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周作人把妇女儿童采野菜说成是一种有趣味的工作。把乡间一种枯燥无味的劳动形容得如此趣味盎然,相信许多读者都有一股亲下田间采野菜的冲动。读到这一段的时候,我们的脑海中自然而然呈现出一幅妇孺采菜图来,图中呈现的是一片生机盎然、其乐融融的景象,给人一种和谐、温馨的感觉,自然而然地引起人们浓浓的思乡之情。

文章中关于荠菜、马兰头、黄花麦果、紫云英的介绍,在作者的笔下就像一个老人在拉家常,由一件事想到和它相关的另一件事,很随意地娓娓道来,那随意道来而亲切自然的语句更多地写出了生活中的一切细微而又引起感触的小事小物,用人所不言的小题材,信笔写来,无不成趣。使人们如品香茗,回味无穷。这种行文是典型的“我手写我口”,心中想到什么,口中想说什么,就随手而记,这正是闲话体散文的写作特色。这种行文结构的突破,不仅打破了“文以载道”的旧律,而且适应小品散文自身的发展。

[if !supportLists]三、[endif]浓郁的民俗化色彩

周作人一生作了很多风俗散文,其中专门写民俗的,据初步统计,就有80余篇,如清明前后妇女儿童田间采荠菜的风俗、河场边的搭台演出、敬神悦鬼表现民众滑稽趣味的目连戏、禹庙南镇香炉峰一带的香市,等等。民俗文化陶冶了周作人的性情,直接反应在其文学创作之中,成就了许多佳作。可以说,民谣是周作人一生的最爱之一。对于周作人而言,“民俗文化和文学的合一”是有着多方面的原因的:其一,从以人为中心的人道主义精神出发,民俗文化和文学的内在理路必然是一致的,其着眼点都是人。由文艺表现人,由民俗学理解人,二者有着天然的联系。其二,文学的起源便是从类似于民间歌谣这样“鄙俗”的形式,通过一代代文人长久的润色与修饰,才逐步达到至善至美的境地。其三,推崇平民文学的周作人自然知道,民俗文化中的文艺因子闪耀着民众的质朴的灵光,更容易为民众所接受。

《故乡的野菜》虽然只不过千二百字,引文却占据了将近六分之一,引用歌谣就有四五处之多。“荠菜马兰头,姊姊嫁在后门头”,“三春戴荠花,桃李羞繁华”,“三月三,蚂蚁上灶山”等,短短一两句,语言通俗可爱,含义朴素浅显,使文章增色不少。其中引用了明人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顾禄的《清嘉录》,以古证今,把浙东民俗提高到文化史的层次,从而古今融成一片。而在记述紫云英时又引证《俳句大辞内》,充分体现了作者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从而又把浙东的民俗放置在一个横的文化比较层面了。

为了能够做到“俗”中见“雅”,周作人又非常重视文章的知识性和趣味性。他总是在适当的地方引进充满知识和趣味的材料,无论是童歌民谣、古诗古训,还是中外名著、各国民俗、古今传奇,乃至于神话传说、狐鬼神怪、草木虫鱼都普遍采纳,然后加以提炼。这类文章由于具有很强的知识性和趣味性,所以很能吸引读者。如在《故乡的野菜》中,我们可以发现,对每一种野菜的性状以及野菜的食法,周作人都仿佛博物学家一样,细细道来。如“黄花麦果通称鼠曲草,系菊科植物,叶小微圆互生,表面有白毛,花黄色,簇生梢头。春天采嫩叶,捣烂去汁,和粉作糕,称黄花麦果糕。”再如,“做成小颗如指顶大,或细条如小指,以五六个作一攒,名曰茧果”,等等。此类文字,能让读者对绍兴地方的植物和生活习俗都有明白的认识,风俗宛然如在眼前。

故乡的野菜很多,作者单单举此三种,是因为在漫长的历史演化进程中,这三种野菜不再只是区域特产,它们身上积淀着乡土习俗,构成了特有的区域文化景观。如果真是只谈“做菜或炒年糕”的事情,必定是乏味的菜谱,谈不上雅趣。正因为所引的这些前人记民俗文化的话语,荠菜这一平常物就被赋予了更多的人情味。联想到因荠菜而产生的种种风俗,更让人对荠菜和采荠菜的事颇为向往了。谈及黄花麦果所做的糕饼,周作人引儿歌表达其赞美之情:“黄花麦果韧结结,关得大门自要吃,半块拿弗出,一块自要吃。”“韧结结”,用小孩子特有的叠语来表述麦果糕的瓷实和耐嚼;吃的时候要“关得大门”,小儿作风让人忍俊不禁。“半块拿弗出,一块自要吃”,更是鲜明地表现了儿童那种浑然天成、纯真可爱的吝啬气。

文章结尾部分扣住扫墓民俗,用简练明净的笔墨,写常玩紫云英花球的调皮小孩,听到上坟船的鼓吹声或发现篷窗下的紫云英花束(还有杜鹃),就带着好奇和新鲜的冲动去追看“船里的姣姣”,生活情趣非常浓郁,浙东的风土人情可见一斑。在这里,紫云英作为上坟船的装饰,更具有了一种文化意味。在这种文化仪式中,紫云英明显地被剥去了物质外壳,获得一种文化符号的意义。

总之,欣赏完《故乡的野菜》,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作者笔下是故乡的野菜,心中却是浓得化不开的乡情,纠缠在对故乡风物的欣赏与赞美之中,但回顾时总有种“不复是儿时的黄花麦果糕了”的遗憾与依恋。欣赏与赞美越多,遗憾与依恋越深,这份乡情也就越发醇厚、深沉。周作人笔下无一“情”字,也无抒情笔致,却写出了血浓于水的乡情,真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苦雨》

一九二三年十一月,周作人在《雨天的书》的序言中写道:“我近来作文极慕平淡自然的景地”,同时又感叹“生在中国这个时代,实在难望能够从容镇静地做出平和冲淡的文章来”。

想想也是,时代和实际生活并不能给周作人以平和的生活,反而演绎出许多人生的风雨。“叛徒”和“隐士”性格的矛盾和争斗,兄弟失和而来的郁闷,与时代主流的分道扬镳,一系列重大社会事件的发生等等,这些都汇集在周作人敏感的心田,也反映在他的小品文中。

一方面羁于现实生活,苦于人生多事,另方面苦中求乐、涩中忆趣。于是,忧中寓喜,喜中隐忧,趣中见愁,乐中掺苦,就成为周作人平和冲淡小品文的主要特色。如何在生活的波浪中,在情感的起伏不定里求得一种平和冲淡的心境,成为周作人的一大人生主题,也成为他小品文中着力把握的一大问题。写于一九二五年七月十七日的《苦雨》,可谓是周作人“冲淡”艺术的典范作品。分析其“冲淡”艺术,无论对于理解作者的人生态度,还是对于写作中节奏和情绪的调节平衡,都不无裨益。

《苦雨》是以作者偏爱的书信体写来,收信人是朋友孙伏园。因此,徐徐写来,娓娓而谈,有谈心的随意和诚挚,有倾心的朴素和随和,愁中有喜,苦中有乐;且语词平易通晓,亲切生动,又被作者似无意而有意地“着色染彩”,于平淡处见心情,正适于作者“苦雨”时的心境,也便于作者随机调整,随意变化,自然地表现“苦雨”中的平和冲淡。其“冲淡”的艺术于书信体中真是如鱼得水。

《苦雨》中用以“冲淡”的艺术是从多方面多角度地表现出来的,自然而然,灵活多变。具体而言,或以平易而感性的词语逗人心绪,或以生动而个性化的细节撩人意趣;或以人生特有的心态度你入另外天地,或以客观的叙述牵引你的心境;或以激情的想象诱你仰头前瞻,或以现实的情景引你回首细品;或以富有生活体验的议论冲淡氛围,或以不惊不躁的幽默缓解情绪。彼彼此此,错落连缀,使得文章联想自然,叙议贴切,节奏谐和,于平淡中见意趣,波澜处显蕴藉,不平中显平和,浓郁时恰冲淡。

这里不妨分条细析。

[if !supportLists](一)[endif]以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冲淡。

如开篇说到自己在杭沪车上遇雨而兴味索然,紧接着一个“但”字转到乌篷船中听雨的趣味盎然———“卧在乌篷船里,静听打篷的雨声”,并且听着那“欸乃的橹声”和船工那自然随意的呼声,真是“梦似的诗境”。作者以回忆现实生活的细节冲淡了上文不愉快的“雨味”。下文又以“一叶扁舟在白鹅似的波浪中间滚过大树港”的情景细节,冲淡了由“吊先父的保姆之丧”而使人感到的暗淡氛围和感伤气息,“小伏”之后出现“大起”,既以生动的细节突出其趣,又以之达冲淡之效。

[if !supportLists](二)[endif]以富有情绪的想象来冲淡。

如第一段中写自己对水颇感到亲近,而北京的许多“海”却实在不很满意;文势呈抑势,接着便想象朋友“在大漠之上,大雨之下,喝着四打之内的汽水,悠然进行”的情景,这样蕴着浪漫情调的想象,自然冲淡了前文不很满意的心态。

[if !supportLists](三)[endif]以别具特色的词句冲淡。

《苦雨》中往往以通俗平易而逗人心绪的词语来冲淡氛围,如“诗境”“难过”“叫苦连天”等。在写仰卧小船中冒雨夜行的风趣和暴风雨中扁舟滚过大树港的惊险时,为了不使二者接踵而至达惊喜的极点,中间便以交代事因来冲淡———“吊先父的保姆之丧”。

“吊丧”一词本就易撩人黯淡的心绪,何况作者把这一词的两个字拉开,中间嵌入所吊人物的身份,那种由词语的撩逗而来的低调感觉就相对多而长一些,不知不觉中就在两个高潮中起到了缓冲作用,保持了平和冲淡之气。

有时,是以幽默用语来冲淡,或喜中见忧,或苦中见趣,如雨水两次把墙冲塌,主人心境岂能安宁?作者却避开自己不写,而把读者的心境引入诙谐和幽默———“这回受惊的可不是我了,乃是川岛君‘佢们’俩,因为‘梁上君子’如再见光顾,一定是去躲在‘佢们’的窗下窃听的了。”由此,雨水塌墙而来的烦恼不安便自然冲淡了。

[if !supportLists](四)[endif]以特有的心态冲淡。

周作人往往以他的敏感在散文中别出心裁而又合乎情理地以心态冲淡气氛。如,看到满屋雨水,“这才叹了一口气,觉得放心了;倘若这样兴高采烈地跑去,一看却没有水,恐怕那时反觉得失望,没有现在那样的满足也说不定……”平常人心,若见到雨水浸满全屋,自会懊恼不已,周作人却反弹琵琶,觉得没有那料想中的满屋雨水,反而会有些失望,现在却有些满足了,他从人们的潜意识中挖掘出细微的心态来,匠心独运又合乎情理,真是苦中寻喜,涩中掺趣,细微深切,意趣横生,可谓妙笔,冲淡了上文那一夜的烦忧之情。

[if !supportLists](五)[endif]以别开他面的描述来冲淡。

为达冲淡的目的作者也往往以与之有关而又别开他面的描述截住话题,从而引开人的视线,冲淡某种心境。如,第二段刚说北京这几天的雨“却叫我十分难过”,下边便宕开文笔,不叙让自己难过的情景,却叙北京向来的天气和家屋构造等特点,这样,浓郁处恰被冲淡。

[if !supportLists](六)[endif]以撩人生活体验的议论来冲淡。

如为避免蛤蟆喜雨的情景形成高潮,作者插入对“耳朵皮嫩”者的议论,写许多人因为蛤蟆等的噪声,“无一不痛恶而深绝之,大有欲灭此而午睡之意”。这样,不至于使蛤蟆声喧闹成片而达喜趣之极点,失平和之气。

《苦雨》中种种冲淡方式的综合运用,使得文章摇曳多姿,又抑扬有致,节奏谐和地起伏,造成平和冲淡之势。如:刚写友人雨途会有“佳趣”,转而便写自己的不愉快旅程,接着就写卧船听雨的“诗境”。使得读者兴致才起,就有愁味,俄顷又听喜声。如此,文不平而势又平和冲淡,实在难得。又如,当畅想朋友于大漠大雨之中的豪情逸志时,忽又联想起朋友或许在骡车中遇雨的困难。这样势不平而气平和,浓淡恰相宜,文章在一种平常、自然而富有韵味的节奏中,淡然、天然、趣然地前行。再如,写雨水退后,屋内臭味浓重,作者不得不退到里边炕桌上写信。这时读者也似乎嗅得臭气,然而作者不待你的厌烦漫上心头,就在下文写喜雨的孩子和蛤蟆,可谓一阵清气便冲散了刚泛上鼻头的臭味。就在蛤蟆之喜中,作者也不忘有所起伏,随机就插入了许多人“很恶喧嚣”的议论;下文便写蛤蟆深夜鸣叫的“金属音”,趣意中又写自己院中蛤蟆叫声并不漂亮,且“平常自一声至三声,不会更多”,“唯在下雨的早晨,听它一口气叫上十二三声,可见它是实在喜欢极了”。一场雨天蛤蟆叫,就写得一波三折,可谓节奏调控,不放过微毫,真是大家手笔

要知道:现代艺术散文作家都能从自身内在生命的感觉出发把握语言,选择与自己内在生命同构的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去表现自己对人生的体验和把握,从而形成作家个人的独特的用语风格,形成最能反映作家内在生命律动的独特语言节奏。”周作人散文中出色的冲淡艺术形成了其文独特的节奏,与作家生命体验俱来的意蕴在个性化的语势中更突出而蕴藉,别具韵味。

如本文倒数第二段开头由上文“蛤蟆喜雨”的扬势而抑———“这一场大雨恐怕在乡下的穷朋友是很大的一个不幸”,这难免让人浮想联翩,陷入惆怅和悲叹;下文作者便以“不曾亲见”、“单靠想象”等词语冲淡;接着走向平势,说明本文“只想说个人的私事,此外别无他意”,似乎自然而然,文味又有点索然,而无论语势还是内蕴上都为下文天然的铺垫。“今天太阳已经出来了,傍晚可以出外去游嬉,这封信也就不再写下去了。”此景,由阴雨而明媚;此人,由冥想而游嬉;此情,由盘曲而舒展;此意,由平淡而深长。“苦雨”之后的“阳光”,自然地照向作者的心田,家庭、事业、社会、情感、思想……其滋味绝难一言以蔽之,但请注意,作者不是在阳光盛照下行走,他可是在“傍晚”出行的,冲淡的韵味别样弥漫,读者的心绪也要随作者时扬时敛了。文中独特的意蕴恰就在这冲淡中酿就。真是平淡里见性灵,闲适中绕余韵,“貌似平凡,实则充满人生甘苦味”(此段出于林语堂《论文》)。

分析《苦雨》,不仅可以感知周作人散文的冲淡艺术,而且对我们调控文章的节奏会有很大启示,并且可以深深体悟其淡淡喜悦中掺惆怅,悲凉忧郁里现从容,不平或浓郁处见冲淡的行文风格,从而感受到“周作人并不是真正的田园诗人,他对那种恬淡闲适的心境的追求不过表明了他的惶惑,他的无可奈何,就像一个被乱兵破了宅门的新派秀才,他只好学着去当隐士”"。《苦雨》是作者努力“自救”的心境写真,是羁于现实而又企求挣脱的精神旅途的映照。因此,《苦雨》成为周作人平和冲淡风格的典范之作,无论是从其努力平衡的心境,或是其巧设妙置的艺术方式上看,都是如此。

从思想性上看,一切皆由中庸与人生特有的滋味引发。

拓展阅读《北平的春天》《苍蝇》





读后感:今天是训练营的第83天,今日小理论是:过度工作。

你可能感兴趣的:(100天读书营-83-过度工作)